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徽建筑》2020,(2):51-52
景墙是外部空间形成中的竖向限定要素,也是室外造景重要的构景元素,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具备结构功能、形成景观载体、组织空间和文化渲染等作用。文章探究外部空间设计中景墙造景手法,指出景墙造景中主景与背景、隔景与障景、框景与漏景、影景与朦景、题景与意景等设计手法的运用方法和技巧,旨在更好地使景墙设计服务于外部空间需要。  相似文献   

2.
正该地质文化广场景观设计是一个集城市景观、地质文化、地域特色以及入口标志于一体的概念性主题广场。广场占地面积较大,着重体现以地质文化和地域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化广场。该广场处于山地,在广场设计中因地制宜地借鉴该项目所在地的区域优势,通过取景,造景,移景等方式,让该文化广场的景观设计凸显自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特色。在设计地质文化广场环境艺术时精心保护和塑造本城市的景观特色,充分考虑广场景观的动态视觉效果和静态感官体验。静态的原生广场景观通过广场与环境一体化设计,利用中心建筑、轴线、对景等手法来创造静态视觉环境;动态视觉效果是利用人的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湖南省衡阳县三湖镇钟武文化广场项目为例,解读地域文化与文化休闲广场,通过分析地域文化特征,探讨在文化广场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运用,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三湖镇钟武文化广场,内容包括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和建筑设计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甘肃省武威市武威文化广场设计的项目背景、设计思路、原则和手法的总结与分析,探讨了在城市中心商业区文化广场设计过程中,如何在确保人、活动、景观、功能协调统一的前提下,在为市民提供舒适的广场文化、休闲空间的同时,充分考虑利用地下空间开发提升地块的商业价值,合理利用广场的地下空间解决城市中心商业区机动车和自行车的停放问题,优化广场周边的交通状况,创造地上文化休闲与地下商业有机结合的多维立体广场空间。  相似文献   

5.
王彬 《中外建筑》2014,(6):116-118
广场是城市地域文化的体现场所,是城市活力空间所在。该文以金寨县红军文化广场设计为例,通过对金寨县红色革命文化的深层次解读、红色革命文化的提炼、演绎和诠释等过程来展现城市广场设计中如何体现城市地域文化内涵,突出城市的地域特色,为城市广场的地域文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个城市的广场,不仅代表着这个城市的名片和标志,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文化和特色。本文试图通过澄城文化广场规划设计实践,立足发掘澄城独特的文化,将文化与空间的有机融合,使地域文化与时代特征"随风入夜,润物无声"融入到整个广场的构思设计当中,塑造一个满足澄城市民需求、体现澄城特色、代表澄城精神的城市文化场所。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9,(18)
本文研究长春市文化广场地区的声景观设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问和网络调研等多渠道了解人们对声景观的了解及接受程度。本文提出了结合声景元素历史街区地域特征和文化历史生活内涵的城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8.
公元四世纪文人雅士的“兰亭会”、宗炳的《画山水序》等文学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有了明晰的风景文化。中国人偏爱山川的旷阔,追求空间有界而心境的无限扩展,这种意识在与自然不断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循环往复的思维定势。本文基于“空间往复”这一中国人空间追求上的文化特征,探讨空间往复与对景设计的文化起源,结合古代方志和样式雷图档中的对景设计,从中国人的风景文化和审美角度讨论中国传统景观空间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金紫  孟瑾 《山西建筑》2010,36(34):4-6
结合内蒙古赤峰市概况,归纳总结了当地城市文化广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广场的整体形态、使用功能、空间结构、文化内涵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意见,以期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广场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因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全球同声",对声景资源的保护及运用研究成为目前国内研究瞩目的新趋势。笔者以游牧文化下蒙族传统聚落空间声景观的自然生态与地域文化资源保存较完好的锡林郭勒草原为对象,通过对声音信息的归纳总结分类,探索不同时域下聚落空间的声景资源多样性及其珍贵的文化性。构建视觉与声音相结合的保护理念,通过Atmos制式的全景声运用,弥补传统聚落空间的研究在声方面的缺失。期望通过对传统聚落空间声景研究,为我国具有地域性传统居住空间的声景资源与利用研究提供方法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项目位于日本东京商业密集区六本木。六本木山庄是集店铺、住宅、事务所建筑群并结合广场和公共空间形成的复合街区,占地面积11.6hm~2,建筑面积89400m~2。在这条商业街当中,设计目标是使东京拥有两大全新的都市魅力:"文化中心"和"垂直庭院都市"。"文化中心"以浓厚的文化气息吸引国内外游客,以广域范围的交流空间和多种多样的活动空间形成特有的都市中心魅力。通过景观,邀请人们来这里工作、从事艺术、开心地购物,为居住的人们提供舒适的休闲娱乐环境。而"垂直庭院都市"运用绿色广场和庭院将地面到高层屋顶组合起来,通过绿色空间连接都市空间,使人们在立体的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含义,以沈阳小南天主教堂广场设计为例,从广场空间构成的形态与场所构成的文化内涵两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了文化广场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完善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岭南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重要分支,其空间特征规律和向现代园林设计的转译方法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文章选取了14个具有代表性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岭南景园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类型学方法构建岭南景园空间特征要素体系,通过系统分析和定性归纳的方法,形成岭南景园空间特征原型聚类,并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构建岭南景园空间特征谱系图,进行验证与讨论,为传统园林设计文化的传承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百年建筑》2005,(12):18-21
南京长发中心位于南京市玄武湖-总统府-南京文化广场-夫子庙的南京文化中轴线上,繁华地段中山东路由150m高的办公双塔和两栋100m高的住宅组成。办公楼双塔的形态既是南北轴线的对景,又延伸了这一轴线,设计中采用的有效手段强化了由玄武湖总统府至长发中心的中轴线.开放底部空间使得北部的文化,商业广场得以延续,并担当了城市广场的角色,使建筑真正地属于城市。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之间,是历史上文明碰撞及文化交融之地,其大山大川大漠的自然地理景象,形成了先民独特的自然景观认知和工程营建活动,从自然形胜、城邑、宫苑、陵墓、寺观到各类军事交通水利等大型工程,呈现出"因山而成"的空间分布层次、"笼山水为苑"的地景空间艺术形式和"雄浑"的风景审美张力。在3000多年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依托西北地区七大山脉体系,逐步形成了15个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由此构成鲜明的区域性国土风景营建体系。这种风景营建模式和体系随周秦汉唐朝代的更迭而逐渐成就辉煌,使其具有鲜明的历史阶段性和东方美学意义的世界性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16)
文化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存在形式,体现了社会文化多元共生的需求,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物质积累和意义象征。使城市广场设计和周围城市环境达到协调与统一,是城市文化广场建设的目的和设计者追求的目标。全面进行考察研究才能更好地处理"艺术、自然、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使艺术更好地服务于人,形成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赵强 《重庆建筑》2015,(2):22-25
该文回顾了中国近现代广场的发展脉络,介绍了四川省开江县"孝"文化广场的创作构思理念。通过对当地节孝文化的解读演绎与诠释,把当地特色节孝文化运用到现代广场设计当中,并通过传统街巷线性空间、宇宙观、四时季节等传统元素的景观化表达,塑造了具有孝文化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开江县标志性市民广场。  相似文献   

18.
浅论中国的城市文化广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城市文化广场设计经验,阐述了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素及相应的环境设计,指出了城市文化广场环境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交通组织、周围建筑环境、街道以及周围整体环境方面分析了城市广场要营造的场所空间.  相似文献   

19.
冯伟  蒋维乐 《华中建筑》2015,(3):101-103
泰安高铁站广场是反映泰安市文化内涵和时代发展的公共开放空间。该文以尊重当地历史文脉为高铁站广场设计原则,通过推导高铁站广场与泰山主峰的视线关系模型,精确控制高铁站广场周边地块的建筑尺度,建立高铁站广场与泰山主峰之间良好的视通廊道;通过发掘地域历史文化元素"东岳真形图",在高铁站广场空间构架设计中引入该图案的形态结构,形成独具泰安地域特征的公共开放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中上游及丝路沿线地区大山大川自然景观及历 史发展中防御戍边的国土空间感知和认知特征,孕育并发展了 中国地景文化“形胜”观念。该区域各类人工工程营建在选 址、布局及构筑方式上,呈现出以山岳为共同视觉和精神标识 的区域集群性的营建特征,形成了“因山而成”的地景文化空 间圈层。研究基于风景观念辨析,建立从视觉-精神的知觉空 间构成到风景营建手法的分析框架,对6个地景文化空间圈层 及典型案例进行辨识,提出3点结论和思考:风景观念是在人 类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对山川感知、表达、营建及祭祀、游 历、附文活动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风景营 建手法呈现出“与山川同构”的空间营构秩序;风景观念及其 营建传统转译为空间语言,是将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知觉 空间和营建空间联系在一起,成为今日国土景观具有社会属性 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