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4)
自20世纪末我国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的社会现象由此出现。笔者针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对毕业生的需求进行分析,最后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2.
正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向之一,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着重培养实践技术型人才与理论研究型人才相结合的培养方案,那将对环境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方向产生严重的阻碍,对社会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6)
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与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导致一些大学生面临刚毕业就失业的窘迫局面。变就业为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扩招的影响,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文章在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形势的基础上,力求探索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以期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素质艺术人才。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6)
随着高校扩招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渐凸显,这其中,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状况更为突出。如何提高河北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当前我省教育主管部门及体育院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拓宽河北省高校体育专业整体的就业渠道,以服务全民健身为指导思想,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体育人才,从而达到提高我省高校体育专业的就业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1)
艺术设计类专业30多年来发展迅速,艺术设计专业扩招使艺术教育规模膨胀,如何培养适应社会的实用人才是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文章从建立艺术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角度,探讨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如何培养更优秀、更拔尖、应用能力更强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3):124-130
体育教育专业由于专业特点,2015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最难就业十个专业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在广东省选择了六所高校进行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意向调查,了解2015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意向。认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加强创业就业思想教育和国家政策方针解读,认清当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树立合理的创业就业目标;高校需要重视对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创业的扶持,加强组织领导、服务工作,在体育专业学生中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帮扶工作。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8)
社会不断发展,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逐渐意识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性,开始深入了解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并寻求教学改革创新的方法。文章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几点探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9)
文章分析了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的新机遇,提出高校、企业、社会、大学生和政府等应多方合力,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以促进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9.
张雯靖 《现代装饰》2015,(2):244-245
踏入数字化科学时代,现代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门技术性应用学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人们对艺术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教学效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构建突出专业特色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本文主要探索数字时代下有效建立河南省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自上世纪末"高等教育产业化"政策出台,加上中国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产生大量设计人才的市场需求,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纷纷扩招的那时起,国内的设计教育就开始走上倍受外界争议的道路。在学生人数成倍增长、教育机制并不健全的情况下,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盲目扩大规模,暴露出专业师资力量孱弱、教学设施严重不足等等现实问题。这种设计教育过度膨胀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庞大的高校设计教育毕业生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及行业需求脱节,造成大量设计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设计企业纷纷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15)
随着国务院和教育部制定了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纷纷谋求转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特别是高职环艺专业培养学生适应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形势发展,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当今一些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仍然停留在以往经济模式下较为单一的思维模式层面,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文章通过对苏州地区装饰行业市场分析、毕业生调研数据分析,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环艺专业师生如何适应软件更新和创业创新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3)
<正>自上世纪末"高等教育产业化"政策出台,加上中国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产生大量设计人才的市场需求,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纷纷扩招的那时起,国内的设计教育就开始走上倍受外界争议的道路。在学生人数成倍增长、教育机制并不健全的情况下,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盲目扩大规模,暴露出专业师资力量孱弱、教学设施严重不足等等现实问题。这种设计教育过度膨胀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庞大的高校设计教育毕业生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及行业需求脱节,造成大量设计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设计企业纷纷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和音乐大众化教育的风潮,使近几年音乐专业毕业生急剧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如何正确面对音乐专业毕业生当前就业现状和找寻解决办法成了当前首要任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文献法,对皖北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中找出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32)
党的十八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国家根据人口发展战略制定了"二孩"政策,从而使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的需求量剧增。同时,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让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的整体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他们同时要应对更高的挑战。文章对扬州市职业大学近三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本文所引数据均来自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版)与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发现在就业率高、专业对口率好、工作稳定性高的背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辛苦程度与薪资待遇不对等,在社会保障、个人发展诸多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希望通过政府统筹促进就业、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保障就业及高职院校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提升竞争力等路径,解决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孙大力 《现代装饰》2013,(7):231-232
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造就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素质的艺术人才。当今,设计教育面临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极大挑战,压力与机遇同在,实力决定机遇,变就业为创业是当今艺术设计毕业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只有与国情相结合,从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出发,把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设计人员和具有创新型知识结构与创业精神的人才体系相结合,才能适应高度智能化发展的社会的需求。文章就如何培养创新、创业型艺术设计人才,在教育模式和教学实践中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36)
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为探讨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本文对学习成绩、文体特长、性别、社会关系、管理能力、科研能力等六个方面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影响进行分析,为高校专业学科教育和在校生的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10)
本文通过对高校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现况调查,对高校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提高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逐渐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这就会改变以往"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同社会、市场、相脱节的窘迫局面。因此当前的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设置中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及挑战,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合理衔接主要的应对方式从根本上说是教学模式与理念的探索与革新。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4)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不断增加,学生毕业找工作成了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除了增加就业岗位之外,最主要的解决办法就是学生自主创业。把创业教育和学校的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是艺术设计本科教育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5)
当今社会讲求个性、新意和创造力,艺术设计这类创意产业应时而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阶段,小微企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各高校为了适应市场需要,争先开设艺术设计专业,所以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创新途径进行探索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