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和江南大学纺织专业为平台,针对纺织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从人才培养体系、课堂讨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科竞赛、校企合作、毕业论文等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并付诸实施,取得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方综合性高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人才需求发展,尤其是加强工科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我校借鉴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产学研全面合作基础上,对纺织工程专业02级学生实行了“3 1”教学模式的教改,探索校企合作、加强工程实训、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一、校企合作开展工程实训是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1.工科大学生的从业特征要求加强工程实训教学工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  相似文献   

3.
进入"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纺织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与调整。新工科建设的提出推动了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在此背景下从专业实验课程、创新实践课程、企业实践和毕业设计4个实践环节,探讨切实可行的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试图通过创新教学模式的方式实现对传统教学的革新与改革。纺织工程"新工科创新班"教学模式作为传统专业改造的重要一环,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深度及广度延伸、校企结合、充分发掘高校教师能动性等方面,构筑新型的纺织工程教学模式。通过上述模式的构建,可以更为全面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纺织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广西轻工业》2019,(4):192-193
针对目前纺织院校服装工程专业中《纺织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使用教材方面入手,结合服装工程的专业特点,探讨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和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培养更符合行业需求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学科交叉融合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以纺织工程专业核心课程《非织造学》为例,在明确该课程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机制和开展论坛交流等措施,加强《非织造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提高《非织造学》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多学科知识的引入,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提升学生专业水平与就业能力,为其他课程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轻工行业未来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大批轻化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轻化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需根据轻化工程的学科特点深度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为此,本文针对四川大学轻化工程专业的《轻化工程科技进展》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究,以期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从1999开始,经历了5年多的探索,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改革思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了重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改造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创新意识培养,编写出版与培养计划配套的系列专业课程文字和多媒体教材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工作。我校的纺织工程专业能够适应市场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能面向世界的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已建设成为陕西省首批名牌专业,专业基础课程《纺织材料学》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我们的改革成果获得2003年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  相似文献   

9.
《中华纸业》2009,30(20)
齐齐哈尔大学轻化工程专业隶属于轻工纺织学院,主要培养在染整工程、皮革工程、制浆造纸等轻纺化工领域,从事工业生产、工艺设计、科学研究、技术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所在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相似文献   

10.
目前纺织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着与企业生产实际逐渐脱轨的现象,纺织工程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亟需改革。文章通过对纺织工程实验课程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新时代下纺织工程实验课程的教改方向和策略,主要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教学手段、重视课堂配置以及实践环节的加强等。通过对新时代下纺织工程实验课程的教改,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国家和企业培养优秀的纺织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1.
针织新技术课程是纺织工程针织工艺与产品设计方向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纺织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课程存在知识更新迭代速度快、教材不完善、与其他专业知识衔接性强的特点,为建设该课程,需要及时更新授课教师的专业信息,了解国内外技术动态,同时还需要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12.
冯云刚 《西部皮革》2022,(10):45-47
学科竞赛和多学科融合皆是推动高等服装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也是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对于人才创新培养的重要措施。在学科竞赛的驱动导向下,使得多学科有效融合在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我们要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能力、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深入研究改革,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们在各级各类专业学科竞赛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多学科融合知识基础的复合创新型人才,拓宽充实未来纺织服装专业领域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纺织品设计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专业素养,是纺织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实践类课程。文章分析了传统纺织品设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学科竞赛与纺织品设计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改革措施。该改革措施建立了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效促进了纺织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高性能纤维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更加广泛,在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前提下,纺织技术人员不仅是从事纺织工艺设计的工程师,同时也是纺织相关领域的工作。针对目前《纺织复合材料》课程的开设情况、教材的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不重视等提出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更加充分认识纺织复合材料,并且具备从事纺织复合材料领域工作的能力,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怎样抓住机遇深化印刷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新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印刷工程高级技术人才,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门建立在药学、化学及工程学等学科基础上的一门新兴、应用性较强的工科专业,如何在新形势下顺应制药产业的发展,培养出符合现代制药企业需求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制药工程专业复合人才是很多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以现代制药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从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建设及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方面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为培养符合现代药业行业需求的复合人才提供可借鉴的模式或经验。  相似文献   

17.
《纺织学科前沿进展》课程教学实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纺织学科早已突破传统的范围,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同时,纺织科技也日益渗透进其它学科,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为此,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自1998年起为纺织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纺织学科前沿进展》课程。为本科生开设的本课程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纺材、纺纱、织造等专业基础课程,较少涉及纺织学科前沿内容。本课程从纺织学科角度介绍了国内外纺织科技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既对以往学过的专业课有所回顾与总结,又重点突出学科前沿内容。开设本…  相似文献   

18.
现代纺织技术的发展,促使中职学校的纺织技术与营销专业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专业教学,为纺织行业的发展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为此,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纺织技术与营销》专业的教学目标,根据该专业课程结构,探讨了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等。  相似文献   

19.
新工科建设要求传统工科专业的内容、标准、方法技术等均需进行不同程度的变革创新。“食品技术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食品类工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其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创新对培养更高质量的优秀食品类人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新工科建设要求及“食品技术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和评价体系方面探讨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期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其更契合新工科理念,进而促进食品类工科专业创新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肩负着培养纺织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任务,一方面面向纺织企业,培养适应纺织生产、管理、营销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面向社会发展,特别是纺织科学的发展,培养研究型、创新型高水平人才,为纺织科学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之一。众所周知,影响教学质量的三个核心要素是教师、学生和课程。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课程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加强课程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的教育教学基本建设任务之一,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围绕课程改革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我们在院校统一领导下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