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本文根据丹江口水库建库21年来的实测资料,对库区沿程的泥沙冲淤和河床演变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库区沿程泥沙冲淤的三个特点,即:(1)库尾卵石库段在枯水期尚无明显的淤积现象;(2)中上段的沙质推移质淤积区内的滩险河段的航道条件有明显改善;(3)常年回水区悬移质泥沙淤积区内沉降固结,使有效库容的使用年限明显增长。本文还总结了库区沿程纵、横剖面的淤积塑造持点。从汉江库区的河床演变特点看出,建库后是一个淤积重新塑造河床过程,它是在建库前的山区性河谷条件下,入库水沙按照水库调度运用的控制条件,遵循不平衡输沙的淤积规律重新塑造河床。水库淤积重新塑造的河床河型简单,具有单一河槽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野外实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葛洲坝大江下游航道在运用初期的泥沙问题,对航道泥沙的冲淤特性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大江下游航道汛期淤积快,数量大,泄洪冲沙后回淤迅速,回淤速率达到每日4800m~2,水文年内航道以淤积为主,对大江通航有一定影响.最后提出了解决大江下游航道泥沙问题的建议,包括采取延长下游导航隔流堤以改善下游通航水流条件及航道的泥沙淤积.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长江葛洲坝三江航道船闸运用四年的实测水沙条件和泥沙冲淤资料,初步分析了船闸引航道泥沙淤积机理和防淤、冲淤效果以及长江输沙量与三江航道淤积量的关系.初步论证用船闸引航道泄洪会造成严重淤积,而且泄洪所引起的回流淤积,冲沙时很难冲走,对通航影响很大,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船闸引航道泄洪.为减少回流淤积,在枢纽总体布置时,应尽量避免在引航道内有形成回流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4.
侯素珍  胡恬  杨飞 《人民黄河》2022,(12):25-29
基于万家寨水库运用以来的水文观测资料,分析水库运用过程、冲淤量的时空分布和三角洲淤积形态变化,总结万家寨库区冲淤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自万家寨水库运用以来,库区经历连续淤积和冲刷过程,至2019年10月累计淤积量为3.330亿m3,沿程淤积集中在WD42断面以下,沿高程淤积集中在汛限水位966 m以下,WD56断面以上呈现沿程冲淤调整的特征;降水冲沙期的冲刷分布与淤积集中部位一致,部分槽库容得以恢复。库区纵剖面呈三角洲淤积形态,淤积过程中三角洲向坝前逐步推进,在排沙运用期顶点后退,顶点位置和高程与库区累计淤积量具有较好关系,2018年降水冲沙后三角洲形态调整不明显。运用实践表明,万家寨水库排沙运用可以冲刷库区淤积泥沙,加强降水冲沙调度是维持万家寨水库防洪库容的有效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5.
1一0011一0021一0031一0041一0051一0061一0071一0081一0091一0101一0 111一0 121一0 131一0 141一0 151一0 161一0 17l一0 18l一0 191一0201一0211一0221一0231一024向熙珑(长办葛实站)葛洲坝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库区冲淤及航道变化,黄光华(长办葛实站)葛洲坝水库变动回水区枯水险滩变化分析,金玉林(长办葛实站)葛洲坝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坝下宜昌河段冲淤分析,金玉林(长办葛实站)声洲坝水利枢纽坝前段水力泥沙因子及冲淤变化,黄光华(长办葛实站)葛洲坝水利枢纽蓄水前后推移质泥沙变化情况,龙应华,黄丽华(长办葛实站)葛洲坝下游水利枢纽坝址至江…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阶段,利用泥沙数学模型对三峡水库各种蓄水方案库区泥沙冲淤变化进行了预估。本文根据大量计算成果对三峡水库不同蓄水位方案的库区泥沙淤积量、淤积沿程分布、排沙率、保留库容、洪水位抬高等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水库运用过程中泥沙冲淤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葛洲坝水利枢纽采用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水库库区泥沙问题进行研究的经验:一维数学模型研究全库区的泥沙冲淤过程和平衡情况,物理模型则研究变动回水区库段的三维水流航道泥沙问题。这种研究方法是研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泥沙问题的重要途径;两种模型能起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的作用;能减少物理模型试验河段的长度和主要设备、经费开支:能减小物理模型的时间比尺变态率和模型几何比尺变态率,提高模型试验精度。本文评述了葛洲坝水利枢纽采用的数学模型——水库不平衡输沙研究,并提出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重庆河段航运地位非常重要,三峡水库提前蓄水后,泥沙淤积可能对该河段浅滩演变及航运条件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对提前蓄水后重庆河段的泥沙淤积及浅滩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库运用初中期,提前蓄水后重庆河段泥沙淤积速率明显加快,但随着水库趋于平衡,提前蓄水方案与正常调度方案泥沙累积淤积总量差别不大.提前蓄水仅改变了重庆河段的泥沙淤积速率,并没有改变各浅滩河段的淤积部位.  相似文献   

9.
汛末蓄水时间对三峡水库河道冲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一维恒定流非均匀沙数学模型对三峡水库汛末不同运用方式下库区冲淤变化进行了预估,重点分析了汛末不同蓄水时间对库区河道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汛末推迟或提前蓄水,只是改变了水库的淤积速率和到达淤积平衡的时间,而不能改变水库淤积平衡时的淤积总量。  相似文献   

10.
向家坝水电站泥沙淤积计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了研究上游为两个水库共同调度的情况下水库泥沙的淤积特性,选取了金沙江干流向家坝水电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开发的一维非恒定流泥沙冲淤计算数学模型对向家坝水电站水库泥沙淤积进行了计算,具体对水库库区泥沙淤积、水库河床纵剖面变化、水库库容损失、水库排沙比、库区坝前泥沙淤积厚度作了计算,进一步分析泥沙淤积形态、泥沙淤积速度、库容损失以及排沙比的变化特点,得出了以下结论:由于上游水库的调度作用,使库区来水来沙较天然大不相同,导致库区泥沙淤积呈现带状淤积为主;前期泥沙淤积速度较慢,以后逐年加快,接近平衡时,淤积速度才又减慢;库容损失逐年增加;排沙比较大,水库运行前期排沙比较大但逐年减小,以后又逐年增大至水库淤积平衡.此外,还简要介绍了向家坝、溪洛渡以及雅砻江上的二滩电站的联合运行的综合拦沙效应.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宽河段河床边界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勇  翟家瑞 《人民黄河》2000,22(11):1-2
受水沙条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黄河下游河床边界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对不同时期下游卫星照片、地形资料及河道横断面变化的分析,阐明了河道不同部位边界条件的变化特征:与50年代相比,近年来水河槽尤其是主槽过洪宽度和过水面积明显减小,原本开敝通畅的滩区受生产堤及拦滩道路、渠堤的影响变得封闭不畅,滩唇高仰、堤河低洼的局势进一步加刷。  相似文献   

12.
SedimentisoneofthekeytechnicalissuesforTGP.SedimentresearchofTGPhasbeencarriedoutformorethan4 0yearssince 195 8.Inrecentyears,YRSRIcontinuedtheresearchworkonsedimentinthedamsiteareaandthereser voirareahavingrelationwithtechnicaldesign.Thispapergivesbriefl…  相似文献   

13.
小浪底水库运用十年黄河下游河道的再造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建国  周文浩  陈强 《水利学报》2012,43(2):127-135
天然河流上游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后,必将引起水库下游河道的再造床。黄河小浪底水库自1999年10月下旬下闸蓄水以来,已运行十年有余。本文通过实测资料的分析,从河道的冲刷和河道的平面形态变化两方面来阐明小浪底水库拦沙运用十年来水库淤积及下游河道的再造床过程及其特点,为小浪底水库进一步水沙调控提供借鉴,也丰富了多泥沙河流兴建大型水库以后下游河道河床演变学科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随着通航、调度及生态方面需求的提高,对葛洲坝和三峡大坝两坝间河段进行新一轮治理已迫在眉睫。根据葛洲坝工程运行以来的实测资料,对该河段30余年来的河势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葛洲坝工程运行后至1983年,两坝间河段明显淤积,其后至1998年,淤积进程趋缓;1998年以后有一定的冲刷,尤其在2003年三峡工程运行以来,两坝间河段处于累积性的冲刷状态,冲刷部位主要以深槽为主,冲刷深度较大的河段主要发生在乐天溪深槽段和南津关深槽段,河段中部较为稳定;2008年后,冲刷幅度变小,个别年份甚至有回淤。30年来,河段先淤后冲,渐趋平衡,河势较为稳定;三峡工程运行后,两坝间冲淤与三峡工程下泄沙量关系并不明显,而受汛期来水影响较大,考虑到三峡水库仍将持续进行试验性蓄水,逐渐进入正常运行期,其中小洪水调度及汛期滞洪作用都将增强,洪水流量过程的调平在所难免,因此两坝间冲刷将不易发生,小幅淤积极为可能,总的河势及深槽大小、位置将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珠江河口整体潮流泥沙物理模型的主要特点.通过清水定床、局部动床及悬沙淤积试验,研究了港珠澳大桥修建后对伶仃洋滩地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港珠澳大桥修建后对河道的行洪、排涝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伶仃洋海区涨落潮主流没有明显改变.工程后主流区附近桥址断面局部河床将出现明显的冲刷调整.与无工程相比,工程后伶仃洋各主要浅滩10 a累积淤积厚度有所增大,但量值较小;主要浅滩发展速度呈增大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工程实施后,伶仃洋三滩两槽的总体格局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6.
三座店水库位于高含沙的阴河,水库面临着严重的泥沙淤积问题。水资源供给和水库淤积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利用一维不平衡输沙数学模型,对水库的淤积进行了计算分析。综合考虑了水库设计中的主要因素,如水库运行方式、大坝规模、坝址、泄流设施等因素。并探讨研究了降低水库运行水位以及利用异重流排沙等措施减小水库淤积的可行性,对水库运行50a后的泥沙淤积情况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万家寨水库自1998年10月下闸蓄水以来,入库水量偏枯,水库淤积量较设计预测量少,水库淤积形态时空上分布不均。水库运用初期,根据来水来沙和库区淤积情况动态控制运用水位。库尾河段泥沙淤积高程是水库初期运用水位的重要控制条件。凌汛期流量相对稳定,可利用凌汛开河期大流量拉沙排沙,延长水库泥沙冲淤平衡年限,更好地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三峡工程泥沙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向阳 《人民长江》2000,31(1):22-24
三峡工程泥沙研究工作从1958年全面开展至今已40多年,长江科学院继续就与技术设计有关的坝区库区泥沙问题开展研究。长江科学院近两年来对三峡工程库区和坝区泥沙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金沙江和嘉陵江来沙量占长江上游来沙量的83%,溪洛渡、向家坝和亭子口水库建成后,可使三峡水库泥沙淤积达到了初步平衡的时间推迟。三峡工程通航建筑物引航道的防淤清淤措施研究表明,枢纽运用初期引航道泥沙淤积物可采用机  相似文献   

19.
小浪底水库开发任务的库容要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认为,小浪底水库逐步抬高汛期水位沙和调水调沙运用,库区为锥体淤积,由下而上、由低而高逐步淤积,比降变小,主汛期运用水位254m,形成高滩槽形态,不影响三门峡坝下水位;支流拦沙库容充分淤积,拉沙库容约80亿m^3,若水库一镒抬高水位或主汛期高水位蓄水拦沙,水库为三角和带状淤积,在淤积向坝前推进过程中,洲面淤2高,淤积上延,河床比降增大。为了不影响三门峡坝下水位,主沁期运用水位要降至240~260  相似文献   

20.
黄勇  袁晶  高宇  吴国君 《人民长江》2019,50(1):18-23
沙市河段是上荆江河势较为复杂的河段之一,也是航道治理的重点河段之一。根据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沙市河段实测地形资料以及沙市水文站的实测水文资料,从来水来沙、深泓平面、洲滩、深槽以及横断面变化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沙市河段的近期河道演变特性。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蓄水后,沙市河段整体呈现冲刷的趋势,深泓平面摆动集中在分汊段,沿程洲滩冲刷萎缩,横断面冲淤时有发生,20 m深槽冲刷发展,接近贯通。(2)受到沿程护岸工程以及洲滩守护工程等的影响,该河段总体河势基本稳定,但局部河段内仍会有所调整。(3)河段尚未达到冲淤平衡,未来一段时间内,河段仍将以冲刷为主,若无人工干预,滩槽演变趋势将延续近期的变化,由此对防洪、航运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