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容量保证(PCV-VG)呼吸模式对全麻新生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全麻下平卧位行下腹部和盆腔开腹手术足月新生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容量控制通气(V)组和压力控制容量保证(P)组,记录插管后5min(T0)、30 min(T1)、60 min(T2)、90min(T3)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气道平台压(Pplant)及肺顺应性(CL)和气道阻力(Raw)。同时在各时间点记录心率、平均动脉压并抽取动脉血检测PH值。结果 :P组与V组比较,P组T0~T3时Ppeak、Pplant明显降低(P<0.05);与T0时比较,T1~T3时V组中Ppeak、Pmean、Pplant、Raw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两组CL明显降低;P组T3时CL明显升高;P组与V组各时间点的p H值和心率及MA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较容量控制通气模式更适用于全麻新生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孕晚期脐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预测胎儿窘迫的准确度,为胎儿窘迫早期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75例孕产妇资料。按照胎儿情况将胎儿窘迫者纳入窘迫组(n=74),将胎儿正常者纳入对照组(n=101),比较2组受试者妊娠32~41周未临产时脐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分析其对胎儿窘迫的预测价值。结果:窘迫组孕产妇脐动脉收缩期峰值/舒张期峰值(S/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孕产妇脐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S/D>3.0为判断标准,脐动脉S/D预测胎儿窘迫的灵敏度为58.1%(43/74)、特异性为88.1%(89/101)。结论:孕晚期脐动脉S/D变化预测胎儿窘迫具有一定价值,脐动脉S/D≤3.0的产妇,基本可排除胎儿窘迫风险,对于脐动脉S/D>3.0的产妇,应高度怀疑存在胎儿窘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的血液灌流方案对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影响。方法 :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且资料完整的225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资料,拒绝进行血液灌流56例为对照组,其余患者按照入院前3日内灌流次数分为治疗组1(2:1:1)、治疗组2(2:2:2)、治疗组3(3:2:2)。比较4组患者存活率、SOFA评分及Pa CO2、Pa O2、AST、ALT、Crea、CK-MB,并比较RBC、PLT、PT、APTT。结果 :治疗组3存活率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指标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组3指标改善优于治疗组2、治疗组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3的RBC、PLT略低于正常值,PT、APTT较正常值延长,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的PT、APTT延长,与治疗组1、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多次血液灌流有利于持续清除体内百草枯成分,对救治百草枯中毒有积极作用,但是需要密切监测循环、血细胞和凝血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机械通气潮气量对重症肺炎患儿预后的影响,为小儿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潮气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我科救治的124例重症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对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均分为A组(10~12 m L/kg)、B组(6~8 m L/kg)。结果:两组患儿治疗期间PEEP、Fi O_2及Pa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24 h后Pa O_2、P/F、p H、BE均较治疗前升高,Pa CO_2均较治疗前下降,A组Pa O_2、P/F、p H、Pa CO_2变化较B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机械通气时间、临床治疗总时间及肺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期间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68%,略高于B组的6.4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94%,高于B组的6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潮气量选择10~12 m L/kg,对于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患儿预后质量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先兆早产孕妇应用不同宫缩抑制剂治疗对产妇及围生儿结局影响,为先兆早产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38例先兆流产孕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托君组、硫酸镁组,各19例,均给予常规保胎治疗,利托君组加用利托君静脉滴注,硫酸镁组加用硫酸镁静脉滴注;比较两组孕妇用药效果、分娩时间、围生儿结局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宫缩抑制剂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利托君组孕妇治疗效果均优于硫酸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托君组1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率优于硫酸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硫酸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利托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硫酸镁而言,利托君治疗先兆早产具有更佳的疗效,对围生儿结局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且安全性更佳,可作为先兆早产的首选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Pregnancy with thrombocytopenia,PT)的原因及其对母婴预后的影响,为PT的预防及母婴结局的改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至2016年收治的133例PT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100名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分析导致PT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产妇母婴结局的差异,探讨PT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年龄低于对照组,其产前贫血发生率、临床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T是导致PT的最常见原因,占46.62%,其次为ITP,占21.80%;病因为PHD、ITP患者,其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因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因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产妇分娩前PLT的降低,其产后出血发生率逐渐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50×109/L的PT患者,其新生儿结局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50×109/L的PT患者,随着其PLT的降低,新生儿双顶径、体质量、1 min Apgar评分逐渐下降,宫内窘迫率、发育迟缓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病因复杂且往往伴有产前贫血、临床出血症状,并对母婴结局存在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剖宫产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43例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及阴道分娩组,比较2组母婴结局。结果:93例行阴道试产产妇中,56例(60.2%)阴道分娩成功。阴道分娩组产妇出血量、初次母乳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再出血率、产褥期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P<0.05),2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疤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有着较高的成功率,且较剖宫产更有利于母婴结局的改善,建议不存在剖宫产绝对指征的产妇接受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特点,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2010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02例败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组(≤7 d)及晚发型组(>7 d)。分析2组患儿一般资料、病原菌构成、临床表现、血象指标及死亡率等指标。结果:早发型组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均显著高于晚发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性别、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发型组中,2例患儿发生再次败血症。早发型组患儿致病菌构成以大肠埃希菌、B链球菌为主,死亡率为23.4%,晚发型组患儿致病菌构成以肺炎克雷白杆菌、大肠埃希菌为主,死亡率为2.5%,早发型组死亡率显著高于晚发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组患儿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腹胀、循环欠佳、反应低下发生率显著低于晚发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象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组羊水混浊、母亲孕期感染、生后窒息、胎膜早破发生率显著高于晚发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组治愈率56.3%,显著低于晚发型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埃希菌、B链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是引发新生儿败血症的常见致病菌,早发型、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在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可根据上述特征及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抗菌药物及治疗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COOK宫颈扩张球囊与阴道用前列腺素类制剂(地诺前列酮栓)用于孕足月宫颈条件不成熟产妇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91例有引产指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并根据产妇意愿调整分为COOK宫颈球囊促宫颈成熟引产组(实验组)100例和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引产组(对照组)91例,比较2组促宫颈成熟效果及24h内阴道分娩率,诱发临产时间,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状况。结果 :实验组宫颈评分、促宫颈成熟有效率、顺产率及24h内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诱发临产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OK宫颈球囊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效果优于前列腺素类制剂,可提高孕足月宫颈条件不成熟的产妇的顺产率,且不增加产妇及新生儿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生儿发生难治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61例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肺炎类型,分为难治性肺炎组,普通型肺炎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儿临床资料及转归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影响新生儿难治性肺炎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结果:261例肺炎患儿中,125例为难治性肺炎,136例为普通型肺炎。胎膜早破≥24 h、Apgar评分≤7分、胃管喂养、吸氧、吸痰/插管是影响新生儿难治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难治组住院天数、肺炎疗程、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其治愈率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难治性肺炎往往治疗效果欠佳,疗程较长且住院费用较高,注重新生儿发生难治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并及时予以干预,是降低难治性肺炎发病率、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妊娠合并甲亢孕妇妊娠结局,为妊娠结局预测及妊娠合并甲亢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63例甲亢孕妇为患者组,按照患者组甲亢控制情况,分为控制组和未控制组2个亚组,同期64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妊娠结局,总结处理对策。结果 :正常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产检次数显著低于患者组,新生儿体重高于未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组与正常组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未控制组,其产检次数、新生儿体重显著高于未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组妊高征、心力衰竭、胎膜早破、流产、早产、剖宫产、贫血、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组与正常组产妇妊娠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组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甲减、甲亢及新生儿死亡或死胎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组与正常组围生儿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合并甲亢显著增加母婴风险,按照产妇甲状腺功能实施早期、规范的甲亢控制治疗可有效降低妊娠不良结局发生风险,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亚低温治疗时机的选择。方法:资料完整的102例中重度HIE患儿,按照其亚低温治疗时间,ABC组分别为发病后3 h内、3~6 h、6 h后接受亚低温治疗的患儿。分析其预后差异。结果:A组、B组患儿28 d NBNA评分及18个月Bayley评分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评分略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儿死亡率、严重伤残率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儿亚低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生后3~6 h行亚低温治疗对中重度HIE患儿预后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若患儿病程已超过6 h,不应盲目应用亚低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脑梗死梗死面积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35例,按照脑梗死面积分组,检测各组IMT值,Hcy值,进行比较。结果 :大、中、小面积梗死组IMT、Hcy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小面积梗死以颈动脉硬化为主,大面积梗死则以斑块形成为主。三组颈动脉硬化率、斑块形成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8,P<0.05)。三组血高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65,P<0.05)。脑梗死面积与颈动脉IMT值呈显著正相关(r=0.705,P<0.01);脑梗死面积与血Hcy呈显著正相关(r=0.774,P<0.01)。结论 :动态观察颈动脉IMT值和Hcy可以早期预测急性脑梗死程度,有利于脑梗死的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收的78例N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组,其中对照组39例患儿采用传统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观察组39例患儿采用NIPPV治疗,分析并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和转归情况。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p H、Pa O2、OI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a CO2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Pa O2、Pa CO2、OI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无创通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较之对照组减少,治疗成功率较之对照组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BPD发生率及机械通气率分别为7.69%、12.82%和7.69%,均较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NIPPV用于NRDS治疗时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气分析及氧合指数,缩短无创通气时间,且并发症少,疗效优于NCPAP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分娩方式选择及母婴结局,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剖宫产指征。方法: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135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按照患者心功能分级,将其分别纳入心功能Ⅰ~Ⅱ级组(n=96)、心功能Ⅲ~Ⅳ级组(n=39),比较两组患者分娩方式、母婴结局的差异。结果:心功能Ⅰ~Ⅱ级组阴道分娩率高于心功能Ⅲ~Ⅳ级组,其心脏病类型以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心功能Ⅲ~Ⅳ级组心脏病类型以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Ⅰ~Ⅱ级组、心功能Ⅲ~Ⅳ级组阴道分娩产妇心衰发生率均高于同组剖宫产产妇,心功能Ⅲ~Ⅳ级组产妇终止妊娠孕周低于心功能Ⅰ~Ⅱ级组,其产妇心衰发生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Ⅰ~Ⅱ级组、心功能Ⅲ~Ⅳ级组阴道分娩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早产率均高于同组剖宫产产妇,其1 min Apgar评分低于后者,心功能Ⅲ~Ⅳ级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 min Apgar评分低于心功能Ⅰ~Ⅱ级组,其新生儿早产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阴道分娩风险较高,心功能Ⅰ~Ⅱ级者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心功能Ⅲ~Ⅳ级者建议适时行剖宫产终止妊娠,以保证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危重评分对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预后判断价值,为ARF患者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29例ARF患者,均于其确诊后24 h内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简化急性生理评分(SAPS II)及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并按照其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与病死组,比较2组患者各项评分差异,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不同危重评分判断患者预后价值。观察APACHE II评分与病死率、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 :129例患者病死86例,病死率66.7%。存活组APACHE II、SAPS II评分显著低于病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SOF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 II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SAPS II评分、SOF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S II评分与SOFA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APACHE II评分的增加,其病死率、R值均呈上升趋势。结论 :APACHE II对ARF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最高,建议作为临床预测患者预后的首选评分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前路和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将80例下腰椎不稳症患者分为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ALIF)组和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PLIF)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治疗前后患者椎体高度、JOA评分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LIF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及平均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椎体高度均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两组间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及治疗后1年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1年两组间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IF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ALIF与PLIF均为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术式,但ALIF术中出血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G71R突变合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对新生儿胆红素浓度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间62例足月新生儿62例,根据脐血G6PD水平分组,G6PD缺陷组36例,G6PD正常组26例,检测UGT1A1基因G71R突变和出生后3d胆红素水平变化。结果 :G6PD缺陷组病例与正常组的UGT1A1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等位基因G71R突变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6PD缺陷组与正常组病例UGT1A1基因G71R纯合子/杂合子型的胆红素水平在出生后1 d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2 d和3 d比较缺陷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G6PD正常组出生后1~3 d两种基因型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GT1A1基因G71R突变与G6PD缺陷在加重新生儿胆红血症及黄疸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应密切观察和监护该类患儿,及早发现胆红素水平异常和早期干预,以减少因胆红素血症引发的各类危重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与非介入手术治疗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随机分为介入组、非介入治疗(髂内动脉结扎术)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后24h内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子宫切除率、新生儿窒息率、产褥病率、DIC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有无产后出血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变化情况。结果 :介入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后24h内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非介入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介入组的子宫切除率、产褥病率、DIC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0、2.04%、2.04%、2.04%,而非介入组的子宫切除率、产褥病率、DIC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8.16%、6.12%、8.16%、6.12%,非介入组明显高于介入组,两组子宫切除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褥病率、DIC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非介入方法相比较,介入治疗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子宫切除率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枸橼酸西地那非治疗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41例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一般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枸橼酸西地那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新生儿状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中重度肺动脉压占比由治疗前75%降低为28%,对照组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占比由65%降低为45%,观察组降低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II级心功能占比均有提高,观察组提高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低体质量儿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橼酸西地那非可以缓解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症状,而且可以改善患者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