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CT模拟定位机在肺部肿瘤穿刺活检技术中的应用。方法:取20例肺内病变患者在CT模拟定位机下进行穿刺活检技术,回顾性总结在CT模拟定位机外置激光灯的帮助下经皮肺穿剌活检的技术要点及优势。结果:穿刺成功率100%,恶性肿瘤诊断率90%,病发症发生率10%,相对于用栅板确定穿刺部位在穿刺时间、平均调针次数有明显优势。结论:使用CT模拟定位机进行肺部肿瘤穿刺定位更准确,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CT引导下注射医用胶对胸腔镜切除肺部磨玻璃影(GGO)和肺孤立性小结节(SPN)进行术中定位的价值,总结应用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35例GGO患者及7例SPN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CT引导下医用胶注射,对GGO或SPN进行定位后,再行胸腔镜下病灶楔形切除术,记录切除准确率,并观察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定位成功率为100%,胸腔镜病灶切除准确率100%。穿刺时间(16.24±2.84)min,穿刺并发症:血气胸7例(16.67%),刺激性咳嗽6例(14.29%),胸痛4例(9.52%)。手术时间(43.52±30.67)min;患者均未见病灶遗漏、中转开胸、大出血、支气管胸膜瘘等情况。结论:CT引导下医用胶注射有助于肺部病灶的准确定位,故可提高胸腔镜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难度,定位快速、安全、牢固、便捷,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的肾病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抽取因肾病综合征、急性肾衰竭、蛋白尿原因待查等行肾穿刺活检病例85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肾穿刺术,取肾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观察其取材成功率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85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每例患者穿刺1~4次,平均每例患者(2.73±0.68)次,其中56例患者穿刺1~2次,29例患者穿刺3~4次。每例患者穿刺所得肾组织长度为10~16mm,平均(13.87±2.94)mm。1例患者所取肾组织均为肾髓质,未发现肾小球。其余84例患者取得足量肾小球,每例患者7~41个,平均(18.17±4.01)个,可满足病理诊断需要,成功率98.82%。84例患者得到明确病理诊断。穿刺中未发生周围组织器官误伤、穿刺部位出血、肾动静脉瘘及大量肾周血肿,穿刺后未发生感染,12例患者发生腰部不适,2例患者发生一过性肉眼血尿,经过保守治疗后均得到改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6.47%。3例患者失访,共82例患者完成随访,穿刺后随访8~18个月,平均(12.76±3.81)个月,超声检查及尿常规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取样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肾脏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肾穿刺术后主要并发症是血尿及肾周血肿,并发症少且轻,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诊断治疗肾脏病必不可少的手段。现选择2000年到2008年在我院住院行肾活检的患者共39例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方法 :选择本院2014年5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0例需行颈内静脉置管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超声引导下,98例)和B组(盲探下,102例)行颈内静脉置管,比较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患者满意度、并发症以及导管首次透析血流量、尿素氮下降率(URR)、整体尿素氮清除率(Kt/v)。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穿刺置管时间明显短于B组,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总成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其中颈动脉损伤、神经损伤、局部血肿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胸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首次血液透析血流量、URR和Kt/v均高于B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不仅可以缩短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并且能提高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定位在肥胖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手术患者80例,ASAI~III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0kg/m2,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超声组,n=38例)在超声引导下行腰硬联合麻醉,B组(传统穿刺组,n=42例)采用传统穿刺法,根据患者的解剖标志体表定位及穿破黄韧带的落空感定位硬膜外腔。两组患者均采用正中入路法行腰硬联合麻醉。统计两组患者定位时间、穿刺时间、总操作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次数、穿刺针进针深度、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出血、神经损伤、神经异感)、术后头痛、腰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穿刺针进针深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定位时间和总操作时间长于B组患者,但穿刺时间及平均穿刺次数明显低于B组患者且A组一次穿刺成功例数也明显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出血、神经损伤、神经异感、头痛、腰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B组,且神经异感和腰痛发生率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定位不仅可减少肥胖患者腰硬联合麻醉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而且可以减少患者穿刺过程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为甲状腺结节诊断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均实施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的12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将弹性评分、细针穿刺活检结果与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计算两种方案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比较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125例患者共检出甲状腺结节147个,其中良性病变95个,恶性病变52个。所有结节均获得有效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病理标本,超声弹性成像诊断良性结节43个,恶性结节104个;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诊断良性结节90个,恶性结节39个,不确定39个;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诊断甲状腺结节的特异性、准确率均高于超声弹性成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诊断甲状腺结节的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结节的灵敏度较低,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诊断可能出现不确定结果,两种诊断方案均存在一定缺陷,联合应用可优势互补,提高甲状腺结节的早期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平面内技术与平面外技术在术中动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择期手术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平面内技术组(A组,n=62)和平面外技术(B组,n=60)。A、B两组患者分别在超声引导下采用平面内技术和平面外技术进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记录每组患者超声定位时间、总穿刺时间、穿刺次数,首次穿刺成功例数及首二次穿刺成功例数,并分别于穿刺前(T1)和拔管后0.5h(T2)测量穿刺点桡动脉内径、桡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及穿刺侧的无创动脉血压,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总穿刺时间和穿刺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超声定位时间长于B组、首次成功穿刺例数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患者首二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T1时刻的桡动脉内径均大于T2时刻且桡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均低于T2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和T2时刻MA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T1和T2时刻两组患者桡动脉内径、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MA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血肿和桡动脉后壁穿透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面内技术和平面外技术引导动脉穿刺置管对桡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相似;与平面外技术相比,平面内技术超声定位时间长,但其首二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一代电子束CT(e-SPEED)在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病人中联合筛查早期肺癌的扫描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对104例健康查体者先行肺部低剂量电子束CT扫描,扫描参数为130kV,895mA,50ms,层厚6mm,层距3mm,重建层厚3mm。平扫后再经静脉注射对比剂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其中48例(心率≥70次/分)行电子束CT扫描,扫描参数为Multiphase Dual方式,140kV,1010mA,100ms,层厚1.5mm;57例(心率<70次/分行16排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为120kV,370mA,500ms,层厚0.625mm。对比剂选用非离子型Ommipaque 350mgI/mL。肺平扫图像采用肺算法及标准算法重建,由两位放射诊断医师在工作站显示器上进行观察,统计病变检出例数并观察肺叶、段支气管显示情况;并对冠状动脉CT增强图像以VR、MIP、CINE、CTVE方式重建后进行观察,利用其薄层扫描的优势重点观察肺门结构及支气管开口情况,并观察可疑病变的强化情况。所有图像存贮至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结果:100%肺叶、段支气管可显示,共检出3mm以上非钙化肺结节4例,其中1例经活检证实为I期周围型肺癌。结论:在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同时配合电子束CT低剂量平扫,适于联合筛查早期肺癌,并有助于提高肺内非钙化小结节及支气管细微病变的检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治疗肝脓肿疗效。方法:对2014年6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6例肝脓肿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介入组(26例)和手术组(30例)。介入组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手术组行开腹手术脓肿切开引流术,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介入组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WBC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引流管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介入组患者临床治愈率略低于手术组(96.15%VS 1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介入组术后出血、感染、术后麻醉并发症等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手术组(0 vs 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肝脓肿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治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CT影像转移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共收集101例经病理确诊的肺腺癌患者,患者入组治疗前均给予胸部CT平扫+增强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纵隔淋巴结的CT征象及影响因素。结果 :101例患者中纵隔淋巴结转移90例(89.1%),最常发生在10组(76.2%)、4组(69.3%)、7组(41.6%),其次多见于2组(31.7%)、5组(21.8%)、6组(20.8%)。其中单纯的N1、N2、N3及N2+N3转移率低(4%,4%,5%,3%)N1+N2转移率30.7%,N1+N2+N3转移率35.6%。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原发灶大小、肺外转移、UICCT分期、UICCM分期为影响肺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肺外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肺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及远、由肺门向纵隔、多站、逐站转移的规律,出现孤立性、跳跃性转移少见。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肺外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Mediastinal bronchogenic cyst,MBC)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分析18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MBC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病变部位、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误诊情况,据此总结MBC的CT特征与鉴别诊断依据。结果:误诊13例,误诊率为72.22%。MBC病灶最大径19~85 mm,平均(36.02±10.81)mm,均为单发病变,其中7例位于前纵膈,4例位于中纵膈,7例位于后纵膈。内部密度分型:液性密度4例,软组织密度14例(球灶型8例,不确定型6例)。增强扫描示:仅1例可见囊壁强化。18例病灶中,13例边缘清晰、完整,其余5例边缘欠光滑;不确定型病灶中,6例CT值超过60 Hu,其CT值分布范围为65~137 Hu,1例CT值未超过60 Hu的病灶可见囊壁与周围实变肺组织紧密相连,囊内密度不均匀并可见点状钙化,囊壁强化呈条片状。结论:MBC的术前误诊率较高,根据囊肿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及增强扫描一般无强化的CT特征,综合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及临床表现,一般可达到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气肿型与非肺气肿型患者的气道特征差异。方法 :选取80例COPD住院患者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T影像学分型标准将COPD患者分为A组(肺气肿型,35例)和B组(非肺气肿型,45例),对3组研究对象进行血液指标检测、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检测。结果 :对照组的FEV1/FVC、FEV1占预计值%、RV/TLC、Pa CO2值与另外2组的差异较大,A组的FEV1/FVC、FEV1占预计值%、BMI、IL-4、IL-8、D-二聚体值均明显比B组更低,RV/TLC、IL-10值明显比B组更高,P<0.05。A组与B组的D-二聚体水平相当,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非肺气肿型患者的肺功能损害、气道炎症更轻,营养状况更好,肺气肿型者则相反,而不论何种类型的COPD,机体均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良性疾病的效果,总结手术体会。方法 :回顾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97例肺良性疾病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情况,分析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良性疾病的效果与安全性,总结手术体会。结果:患者平均切口总长度(4.06±0.82)cm,手术时间(156.28±24.71)min,术中出血量(120.25±31.04)m L;97例患者中,29例存在胸腔广泛粘连(粘连范围≥50%),但胸腔镜下粘连分离及肺叶切除均顺利完成。患者术后1 d VAS评分为(4.26±1.33)分,胸腔引流量(725.48±57.71)m L,引流管放置时间为(2.23±0.38)d,住院时间为(8.02±2.07)d。6例(6.19%)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均经对症处理后治愈。97例患者均未中转开胸或发生围术期死亡。术后1年2例因其他原因死亡,无瘤生存率为97.94%(95/97)。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良性疾病效果满意、安全性确切且能够保证患者恢复质量,应根据病变部位及程度采取不同手术技巧处理粘连、钙化,保护血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双能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肺定量分析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对肺结节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78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均行双能CT肺定量分析及MRI检测.对比良、恶性肺结节的双能CT肺定量分析参数、微血管密度、MRI参数,并分析相关参数对恶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将病理学诊断结果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盲探法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手外科手术的麻醉效果差异。方法:择期或急诊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手外伤手术治疗患者128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64例,A组采用传统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记录两组患者录患者穿刺情况、手部感觉阻滞情况、手部运动阻滞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穿刺时间、桡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效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1次、2次穿刺成功人数与A组相比显著提高,B组误入血管与腋路追加局麻药人数较A组显著减少,B组患者尺神经阻滞效果显著优于A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手外科手术与传统盲探臂丛神经阻滞相比具有穿刺成功率高、误入血管少、尺神经阻滞更完善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采用超远端交锁髓内钉固定与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疗效。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38例胫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超远端交锁髓内钉固定与钢板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0例。对照组18例。观察组给予超远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术中指标,术后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比例、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最大背伸度与对照组相比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时间均在1年以上,观察组见成角畸形愈合2例,对照组见局部软组织并发症2例,感染者经对症治疗后恢复良好。结论:超远端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疗效佳优点。  相似文献   

18.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54岁,既往身体检查,无不舒。因健康查体胸片示:左后下纵膈旁见欠规则形阴影,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图像如图1~图3所示:左下肺见欠规则形密度增高影,其内部见分隔样囊状低密度区,局部肺野透亮度减低,邻近肺叶内肺纹理未见明显延伸病变内。注射造影剂后见左下肺病变呈较明显强化改变,内部分隔样囊状低密度区未见明显强化改变。病变血供来自于降主动脉左后壁一孤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128层螺旋CT一次性肺动静脉成像对肺动静脉畸形(PAVM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肺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和128层螺旋CT表现。采用128层螺旋CT扫描仪,增强后分两期扫描,图像传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血管重建,重建方法包括MPR、MIP、VR。结果 :CTA后处理血管重建可以显示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供血动脉的来源、引流静脉的去处也充分易显示。结论 :128层螺旋CT一次性肺动静脉成像可以明确PAVMs的瘤体、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空间关系和解剖细节,可作为PAVMs的首选检查和随访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Hessian矩阵及梯度熵的疑似肺结节检测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Hessian矩阵的多尺度增强滤波和梯度熵选择的疑似肺结节检测算法.首先,构造基于Hessian矩阵的多尺度圆形增强滤波器对肺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中的圆形区域进行增强,使得类似圆形的疑似结节区域得以增强,其他干扰区域得以抑制.然后,计算增强后的圆形肺结节区域(孤立圆、线交叉形成的圆)在原始灰度图像中相应区域的梯度熵,采用切比雪夫不等式确定孤立圆梯度熵分布区间,进行疑似结节区域的选择.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较好地检测肺部CT图像中疑似肺结节区域,为后续的肺结节检测以及诊断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