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提高出水水质的生物稳定性,明确是否应在生物活性炭(BAC)滤池前设置预氧化工艺,比较了预氧化/生物活性炭联用工艺与常规给水处理工艺中AOC的变化规律及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研究发现,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对AOC的去除率仅为31.8%,出厂水中高浓度的AOC造成了管网中细菌的再生长.高锰酸钾预氧化与生物活性炭联用工艺对AOC的去除率为67.7%,AOC浓度降至121μg//L,提高了水质的生物稳定性.臭氧预氧化与生物活性炭联用工艺对AOC的去除率为48.3%,低于单独活性炭工艺的;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则低于高锰酸钾预氧化/生物活性炭联用工艺的.可见,在生物活性炭前设置高锰酸钾预氧化单元,更有利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及保障水质的生物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合适的滴水湖补充水的处理工艺,开展了“生物接触氧化+气浮”(工艺1)和“生物滤池+沉淀”(工艺2)两种组合工艺处理地表源水的中试研究(规模为20m^3/h)。结果表明,生物接触氧化池对藻类、叶绿素a和氨氮的去除效果比生物滤池好,但二者对浊度、总磷、CODMn的去除效果相差不大;工艺1去除浊度、藻类、叶绿素a、总磷、氨氮和CODMn的效果较工艺2好,且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受混凝剂投加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改造前后及运行情况。对比分析了生物接触氧化和生物转盘处理工艺的优、缺点,改造后的运行结果表明。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的投资和运行成本要比采用生物转盘处理工艺低得多,且综合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制药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处理制药废水,经多方案比较决定采用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工艺。通过水解酸化可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便于进一步降解有机污染物,充分发挥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作用,从而能保证COD、BOD、SS等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5.
乳化废液湿式氧化出水的生化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乳化废液湿式氧化出水的后续生化处理特性,并对该废水在生化处理前后的特点作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湿式氧化预处理的乳化废液可以采用生化方法作为后续处理。以SBR法作为后续处理工艺为例,在进水CODcr高达3000mg/L的情况下,处理出水达标(GB8978-1996)排放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浙江某化工园区采用电催化氧化对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进行预处理,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再与生物处理工艺联用,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运行结果显示,电催化氧化/生物联用技术能实现高浓度化工废水的高效处理,出水水质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三级标准,满足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加压曝气生物氧化有机物降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葡萄糖,苯酚,聚乙烯醇三种可生化有机物为基质,对加压曝气生物氧化有机物降解动力学进行了全面研究,建立了与Monod方程符合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式,其基本形式为V=VmS(ks+S)。该模式的特点是将动力学参数表示为溶解氧浓度,有机物可生化性的函数,全面反映了有机物降解速率与溶解氧浓度,有要物可生化性,出水有机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我国水源普遍受到有机污染的现状,进行了水处理工艺优化组合去除有机污染物的中试研究,重点考察了常规、预氧化+常规、常规+深度处理以及预氧化+常规+深度处理工艺对CODMn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生物稳定性以及遗传毒性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CODMn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水厂工艺选择和运行控制的主要参数;在常规工艺基础上增加臭氧-生物活性炭、活性炭等深度处理工艺是微污染源水处理工艺改进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程刚  李艳  刘静 《中国给水排水》2007,23(21):89-92
采用混凝/生物微电解/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压缩机生产混合废水,考察了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混凝处理的除磷效果显著,生物微电解可大幅度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中温(30℃左右)条件下,生物微电解反应器在进水pH值为8.5左右、容积负荷为1.83~2.32kgCOD/(m^3·d)时,对COD的去除率稳定在35%以上;接触氧化反应器在进水pH值为6~7、容积负荷为2.65~4.0kgCOD/(m^3·d)时,对COD的去除率〉80%。组合工艺对COD、SS、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94%和99%。  相似文献   

10.
臭氧催化氧化与BAC联用控制氯化消毒副产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臭氧催化氧化与生物活性炭联用技术对氯化消毒副产物(DBPs)的控制效能。结果表明:常规工艺出水中分子质量为2000u左右的疏水性有机物是氯化消毒副产物的主要前质,其占DOC与UV254的比例分别为70%和80%,并与UV254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故可用UV254作为DBPs前质的替代指标。臭氧催化氧化与生物活性炭联用对DBPs前质的去除效果显著,其中臭氧催化氧化可有效去除三卤甲烷(THMs)前质中的疏水性有机物及部分亲水性有机物,并提高了DBPs前质的可生化性,是给水深度处理中控制THMs前质的主要工艺环节。臭氧催化氧化/生物活性炭对UV254的控制是减少DBPs生成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了节约水资源,河北科技大学建设了规模为3 200 m3/d的中水处理站,采用一种新的组合工艺———物化预处理/接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砂滤/消毒工艺,出水水质达到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标准。该工艺具有处理效率高、运行稳定、操作控制方便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类似污水及中水处理的实际工程。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合适的滴水湖补充水的处理工艺,开展了"生物接触氧化+气浮"(工艺1)和"生物滤池+沉淀"(工艺2)两种组合工艺处理地表源水的中试研究(规模为20 m3/h).结果表明,生物接触氧化池对藻类、叶绿素a和氨氮的去除效果比生物滤池好,但二者对浊度、总磷、CODMn的去除效果相差不大;工艺1去除浊度、藻类、叶绿素a、总磷、氨氮和CODMn的效果较工艺2好,且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受混凝剂投加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上海苏州河二级支流夏长浦的水质、环境等实际情况,介绍了7种水质治理方案的比选。详细叙述了对确定采用的科利尔生物接触氧化法的特点、试验工程、试验结果等。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酸化水解/生物氧化/光化工艺在苎麻染织厂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一年多的实际运行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出水能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5.
台州黄岩江口污水一期工程提标改造规模为8×10^4 m^3/d,本次工程将出水标准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二级标准提升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提标核心目标为强化一期氧化沟的硝化、反硝化脱氮能力。在综合分析出水标准要求、氧化沟流态、硝化及反硝化过程的环境要求等因素后,确定氧化沟改造采用MBBR工艺,在池内采取了重新划分缺氧、好氧功能区,在好氧区投加填料,调整内回流泵参数,更改曝气方式等工程措施。工程运行结果表明,改造后运行成本降低,MBBR工艺能够达到设计出水标准,且对水质、水量冲击负荷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以经隔油处理后的舰船油污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其进行处理,考察处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采用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舰船油污废水是可行的,当进水盐浓度为25 g/L、COD为550~600 mg/L、油类为25~30 mg/L、水温为25~30 ℃、HRT为18 h时,系统对COD和油类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3%和96%,出水COD和油类浓度均达到排放要求.水解酸化工艺可有效提高油污废水的可生化性,其最佳停留时间为10 h;水温降低会使系统的处理效果下降;系统的耐盐冲击能力较强,低盐度冲击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要比高盐度冲击的小.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泰宁县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水质及工艺流程、工程工艺设计的特点。具体叙述采用的改进型四沟式氧化沟新工艺对污水进行二级生化处理的应用及其出水系统设计;采用气水反冲洗滤池工艺对二级出水进行三级深度处理;采用紫外线消毒;采用机械浓缩脱水一体机进行污泥处理的工艺等。  相似文献   

18.
混凝/化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随着垃圾渗滤液的老龄化,常规的生化处理已经不能使出水达标排放,需要进行深度处理。采用混凝/化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联合工艺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进水COD为700mg/L左右,出水COD〈100mg/L,去除率〉85%,排放口水质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9.
浙江石臼漾水厂优化净水工艺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石臼漾水厂的原水以氨氮、CODMn等有机微污染为主,为了提高饮用水水质,该厂先后进行了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强化常规混凝、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等技术改造,取得了稳定的运行效果,总的制水成本约增加0.29元/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