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对跨域数据流动中的访问控制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首先,结合复杂应用环境下的访问控制,概括了访问控制模型、数据安全模型的发展。其次,分别从数据标记、策略匹配和策略冲突检测方面对访问控制策略管理的研究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归纳了统一授权管理中数据标记技术和授权与延伸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郁宁  王高才 《计算机应用研究》2020,37(11):3406-3410,3416
访问控制作为保护信息安全的主要手段,能够有效保证用户合法地访问网络资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跨域和跨系统等多域环境下的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满足云计算多域环境的访问需求,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技术,提出一种适用于云计算多域环境的访问控制模型。该模型利用贝叶斯理论得出访问者的可信期望值,然后与预先设定的访问阈值进行比较,决定用户的访问请求是否被允许,且访问权限随着用户可信度动态变化而改变,避免了之前获得高信任值的用户因信任度变化而进行恶意攻击的风险。实验结果表明,提出模型不仅能减少高风险用户的访问请求量,且能满足为用户动态授权的需求。因此该模型可以有效解决云计算多域环境中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电子政务云跨域访问中用户资源共享访问控制细粒度不足的安全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用户等级的跨域访问控制方案。该方案采用了云计算典型访问控制机制——身份和访问控制管理(IAM),实现了基于用户等级的断言属性认证,消除了用户在资源共享中由于异构环境带来的阻碍,提供一种细粒度的跨域访问控制机制。基于Shibboleth和OpenStack的keystone安全组件,搭建了云计算跨域访问系统,通过测试对比用户的域外和域内token,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一种跨域访问控制技术,它通过跨域授权中介在线将用户在某个域中的组、角色或属性映射到其要访问的另一个域中的组、角色或属性,从而实现跨域的权限转换,并据此实现跨域访问控制。  相似文献   

5.
面向移动终端的云计算跨域访问委托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移动节点跨域访问过程中的云资源保护,针对云环境和移动终端特点,借鉴已有的基于委托的RBAC访问控制技术,提出了一种面向移动终端的跨域访问委托模型、委托机制,有效解决了移动终端所属域的动态多变问题.域管理节点维护的动态路由表,实现了移动节点的准确定位.模型给出了角色合成方法,结合量化角色技术,避免了映射过程中权限的隐蔽提升问题.委托申请频率阈值,避免了恶意节点频繁申请带来的资源耗尽风险.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安全性,为实现现有跨域访问控制模型向移动终端扩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资源共享越来越密切的今天,跨域授权访问变得越来越重要, IRBAC2000模型通过动态角色转换来实现域间的授权访问,但是该模型在动态角色映射时存在最小权限、职责分离和域穿越等问题.提出一个矩阵结构的跨域映射方式来改进IRBAC2000,研究了该方式的表现形式,分析了上述三个问题的改进措施,并用一个实例说明该改进方式在管理和实现方面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信息网格中资源的共享通过访问控制对合法用户和信息服务请求进行授权来实现,访问控制机制的采用受到信息网格的复合管理域特点的影响。本文阐述了信息网格访问控制的关键问题,分析了信息网格的多管理域特点,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可以动态更新信息的复合式授权和查验机制,从而解决跨域访问带来的困难、简化管理操作。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和数字中国顶层战略的推进,跨域数据共享和流通对于实现数据要素价值最大化变得至关重要。国家通过布局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启动“东数西算”工程等一系列举措,为数据要素的跨域应用提供了基础设施。然而,传统的数据管理局限于单一域内,无法满足跨域场景下的数据管理需求。跨域数据管理面临通信层面的跨空间域挑战、数据建模层面的异构模型融合问题,以及数据访问层面的跨信任域挑战。从跨空间域、跨管辖域和跨信任域3个视角出发,探讨了跨域数据管理的内涵、研究挑战及关键技术,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基于Web服务跨域访问控制问题,首先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进而采用SAML身份认证机制和XACML访问控制策略结合ABAC的方法,提出了基于属性的跨域访问控制模型,从而实现了分布式平台的单点登录、多点认证和跨域访问。  相似文献   

10.
彭友  宋艳  鞠航  王延章 《计算机工程》2014,(6):104-108,114
突发事件由于其自身特点,需要多组织、多部门来完成相应的应对、协调、善后等应急管理活动,但当前基于RBAC模型的应急组织间跨域访问控制,存在权限循环继承冲突、职责分离冲突和异构冲突等安全问题。通过总结应急管理系统的实际开发经验,从组织管理的岗位出发,提出基于岗位映射的应急组织间跨域访问控制机制。在分析应急组织间跨域访问控制机制具体实现流程的基础上,讨论其如何有效解决上述安全冲突问题,并结合某市应急管理平台的实际处理流程,验证了该机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李怡 《计算机工程》2010,36(22):140-142
为提高风电机组远程访问的安全性,基于风电机组常用的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提出风电机组的跨域安全访问技术。该技术基于MD-RBAC模型实现各种有效性约束的访问控制函数,在此基础上设计跨域安全访问管理机制,采用DevFx实现基于B/S结构的跨域远程访问系统。  相似文献   

12.
为减少Web服务注册中心的用户响应时间,根据UDDIV3规范在分布式环境下建立跨域服务注册中心系统。将系统分为域间和域内两层,域间使用基于订阅的方式进行数据异步复制,域内使用动态主从复制方式进行数据同步复制,并优化UDDI的数据结构。分析优化前后的数据量,对该系统和节点间完全复制的系统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服务注册中心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张建标  张兆乾  徐万山  吴娜 《软件学报》2021,32(5):1547-1564
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型计算模式的出现,使得域间相互访问以及数据共享的需求不断扩大,而目前"中心化"的传统访问控制技术所显现出的访问控制策略执行不透明、动态数据管理不灵活、资源拥有者自主性差,使其难以满足海量、动态和分布的新型计算模式.提出了 一种以ABAC模型为基础、以区块链为交互方式的域间访问控制模型.介绍...  相似文献   

14.
基于区块链的跨域认证利用区块链代替传统的CA机构颁发区块链证书,借助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透明性,实现了信任的去中心化;针对现有基于区块链的跨域认证存在着跨域认证效率不高,没有完整的证书管理功能、区块链存储证书开销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区块链和动态累加器的跨域认证方案,设计了区块链证书格式,描述了跨域认证协议,将区块链证书信息映射为累加值,提升了验证效率,通过在智能合约中构建动态累加器,实现证书的注册,撤销和查询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降低区块链证书存储成本,提升跨域认证效率.  相似文献   

15.
司莹莹  王洪 《微机发展》2007,17(4):100-103
访问控制策略在软件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软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着直接的联系。选取何种访问控制策略,如何对系统的访问控制权限进行规划,是摆在软件分析设计人员面前的一个复杂课题。介绍了自主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三种主流的访问控制策略,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依据两个重要的安全原则,强化了对访问资源的安全访问控制,并且解决了具有大量用户和权限分配的系统中管理的复杂性问题,广泛应用于当前流行的数据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6.
访问控制是分布式应用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由于访问控制机制的建立要求开发人员具有丰富的访问控制专业知识,所以建立有效的访问控制机制往往成为应用系统开发中的难点问题。论文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组件的访问控制系统快速开发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开发工具。该工具采用面向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支持组件化访问控制系统的动态策略定义、组件库管理和配置集成,能够根据用户选择的访问控制模型以及所定义的访问控制策略快速生成访问控制系统。所生成的访问控制系统可与应用系统无缝结合或部署到Web服务等分布式计算平台中,为应用系统提供所需的访问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7.
信息系统中的访问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访问控制是信息系统安全的核心策略之一,它与信息加密、身份验证、安全审计、入侵检测等系统安全理论与技术有机结合,构成了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和传输数据的安全基础设施。访问控制作为计算机信息保护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文中讨论了自主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给出了它们的形式化定义及基本规则,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经对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的讨论和分析,得出RBAC更加适合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访问控制是一门重要的的信息安全技术,网络的发展为它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本文陈述了几种主流的访问控制技术,重点描述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阐述了广泛接受的RBAC96模型、ARBAC97模型以及最近提出的NISTRBAC建议标准的思想、原理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