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孙中山有关自由的论述和他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反对假共和的革命实践。认为孙中山以"放荡不羁"比拟自由,表明他所说的自由与源自西方的民主自由并不是一回事;他是理论上的自由反对派,而在行动上则是努力为人民争取自由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孙中山有关自由的论述和他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反对假共和的革命实践。认为孙中山以"放荡不羁"比拟自由,表明他所说的自由与源自西方的民主自由并不是一回事;他是理论上的自由反对派,而在行动上则是努力为人民争取自由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3.
4.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三民主义是其思想的核心,它的提出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孙中山的早期思想中,重农、富民是其思想的主要内容。基于中国和世界革命形势的判断,他提出民生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民生主义的目标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民生主义的实现,一靠平均地权解决土地问题,二靠发展经济,节制资本。民生思想是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研究对现今进行的民生改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在融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文化整合思想.他认为要改变中国一盘散沙的社会状况,必须恢复民族精神,重建以集体主义为取向的价值观,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途径来整合中西文化;采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统一语言文字等方式去凝聚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从而促使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进而达到国富民强、世界大同的文化整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谭延阁和孙中山的结合,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曲折变化、相互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孙中山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曾一再把谭延阁作为争取对象。谭延阁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政治上日益倾向孙中山,服膺三民主义,因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革命时期,走上了追随孙中山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用历史事实剖析孙中山对意识形态建构的态度,以及观察孙中山对国民党意识形态的建构,可知:孙中山时期的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建构,除了一大宣言通过后的短暂时期外,可说是杂乱无章的。这也可说是因为此而埋下了国民党最终失败的定时炸弹。实质上三民主义只是一个良好的问题架构,由于时代的因素,以及理论本质的驳杂,三民主义从来就未能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城镇化萌芽于洋务运动,然而却落后于当时世界城镇化的总体进程.作为辛亥革命领军人物的孙中山,面对落后农业为主体的旧中国,用一种较之前人更为全面的思路去思考中国的城镇化问题.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点带面,根据地区特点推进城镇化,以重工业为主、兼顾发展其他产业,注重城市的科学规划和建设等一系列推进中国城镇化的措施.反思孙中山城镇化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可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妥善处理城镇化中各方的利益关系,谋求稳定的内外部建设环境.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了比较研究.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在动机目标、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等方面有着相同或相通之处,但二者的哲学基础和实施方案却迥然不同.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并非科学社会主义,但其中包含着诸多合理的内核,给后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后,为中国前途和命运日夜操劳的孙中山先生欲开始实践他的民生主义。他通过一系列论述,反复强调开放与发展的意义和必要性。在一些开放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和主张,这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对目前全国瞩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论(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政体,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孙中山革命理论的提出与其多年的留美生活密切相关:有感美国夏威夷的反抗斗争首倡民族主义;以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为蓝本绘制民权主义;借鉴美国亨利.乔治的单一税规划民生主义。  相似文献   

12.
农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孙中山在实践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农民现代化的实现途径:大力提高农民的物质生产能力,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努力实现农民经济现代化;提倡平等自由,践行主权在民,努力实现农民政治现代化;普及教育,改造国民性,努力实现农民思想文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服饰文化观.民生幸福是这一服饰文化观形成的思想基础之一.从《上李鸿章书》到辛亥革命后的一系列演讲,他都以“民生关怀”为终极目标,尤其在1924年的“民生主义”讲演中,他把穿衣问题作为民生主义第二个重要问题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根本策略.上述观念是先生在1912年《复中华国货维持会函》时针对改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服式时提出的,它从卫生、方便、经济、美观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山先生“民生幸福”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虽然孙中山与新文化派在总的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孙中山疏离新文化派。其主要原因有:孙中山忙于从事政治军事斗争,没有精力顾及新文化运动;他与新文化派之间对革命的道路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存在分歧;新文化派有意回避孙中山及其党人。  相似文献   

15.
1920年发生在四川的倒熊事件,其主要原因是孙中山、唐继尧与时任四川督军的熊克武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倒熊事件的爆发反映了当时川籍国民党人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党内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宽容,也反映了孙中山对唐继尧护法是假、图川是真的意图的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化是指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跃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性发展过程。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起步阶段,孙中山不但引导中国人民向民主政治迈进,而且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工业化的方案,为中国现代化在民主政治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民生思想在人类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古已有之,但把“民生”作为一种大众观念,为中国普通民众所知、所用,则是由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生主义而开启的。孙中山民生主义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个方面。尽管这一理论由于受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未能实现,但它的开启性作用深远地影响着之后的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把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传统与近代西方共和制度经验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权主义思想。然而在革命实践中,很多举措同孙中山开始宣传的民权思想大相径庭,甚至有些是违背民主和人权的,这不是孙中山思想的根本变化,而是迫于当时的形势所采取的迂回战略,实质是实现民权的手段转变,其最终的奋斗目标并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在孙中山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中,蕴涵着对当时社会特定弱势群体妇女和农民深切的伦理关怀。他致力于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改善妇女、农民的处境和待遇,以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他“自由、平等、博爱”的伦理思想。这对当今进——步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理权益具有直接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民生史观指导下的社会福利思想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试从其民生主义概念的界定引入,分析民生史观的目标——国利民福,总结民生史观指导下社会福利思想的有关社会政策,在此基础上对民生史观做以历史与现实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