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防汛抗旱》是我国唯一以防汛抗旱减灾为主题的公开发行刊物。双月刊,全年共6期。《中国防汛抗旱》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促进防汛抗旱工作为宗旨,以宣传党和国家防汛抗旱方针政策、交流推广防汛抗旱先进经验技术、研讨减轻水旱灾害对策措施、反映防汛抗旱工作成就及信息动态、开展防汛抗旱方面的学术讨论和专题研究等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中国防汛抗旱》是我国唯一以防汛抗旱减灾为主题的公开发行刊物。双月刊,全年共6期。《中国防汛抗旱》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促进防汛抗旱工作为宗旨,以宣传党和国家防汛抗旱方针政策、交流推广防汛抗旱先进经验技术、研讨减轻水旱灾害对策措施、反映防汛抗旱工作成就及信息动态、开展防汛抗旱方面的学术讨论和专题研究等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中国防汛抗旱》2014,(6):14-14
《中国防汛抗旱》是我国唯一以防汛抗旱减灾为主题的公开发行刊物。双月刊,全年共6期。《中国防汛抗旱》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促进防汛抗旱工作为宗旨,以宣传党和国家防汛抗旱方针政策、交流推广防汛抗旱先进经验技术、研讨减轻水旱灾害对策措施、反映防汛抗旱工作成就及信息动态、开展防汛抗旱方面的学术讨论和专题研究等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中国防汛抗旱》2014,(2):58-58
《中国防汛抗旱》是我国唯一以防汛抗旱减灾为主题的公开发行刊物。双月刊,全年共6期。 《中国防汛抗旱》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促进防汛抗旱工作为宗旨,以宣传党和国家防汛抗旱方针政策、交流推广防汛抗旱先进经验技术、研讨减轻水旱灾害对策措施、反映防汛抗旱工作成就及信息动态、开展防汛抗旱方面的学术讨论和专题研究等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中国防汛抗旱》是我国唯一以防汛抗旱减灾为主题的公开发行刊物。月刊,全年共12期。《中国防汛抗旱》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促进防汛抗旱工作为宗旨,以宣传党和国家防汛抗旱方针政策、交流推广防汛抗旱先进经验技术、研讨减轻水旱灾害对策措施、反映防汛抗旱工作成就及信息动态、开展防汛抗旱方面的学术讨论和专题研究等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中国防汛抗旱》是我国唯一以防汛抗旱减灾为主题的公开发行刊物。双月刊,全年共6期。《中国防汛抗旱》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促进防汛抗旱工作为宗旨,以宣传党和国家防汛抗旱方针政策、交流推广防汛抗旱先进经验技术、研讨减轻水旱灾害对策措施、反映防汛抗旱工作成就及信息动态、开展防汛抗旱方面的学术讨论和专题研究等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中国防汛抗旱》2014,(3):10-10
《中国防汛抗旱》是我国唯一以防汛抗旱减灾为主题的公开发行刊物。双月刊,全年共6期。《中国防汛抗旱》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促进防汛抗旱工作为宗旨,以宣传党和国家防汛抗旱方针政策、交流推广防汛抗旱先进经验技术、研讨减轻水旱灾害对策措施、反映防汛抗旱工作成就及信息动态、开展防汛抗旱方面的学术讨论和专题研究等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征订启事     
正《中国防汛抗旱》是我国唯一以防汛抗旱减灾为主题的公开发行刊物。月刊,全年共12期。《中国防汛抗旱》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促进防汛抗旱工作为宗旨,以宣传党和国家防汛抗旱方针政策、交流推广防汛抗旱先进经验技术、研讨减轻水旱灾害对策措施、反映防汛抗旱工作成就及信息动态、开展防汛抗旱方面的学术讨论和专题研究等为主要内容。欢迎全国水利系统、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从事防汛抗旱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防汛抗旱》是我国唯一以防汛抗旱减灾为主题的公开发行刊物。双月刊,全年共6期。《中国防汛抗旱》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促进防汛抗旱工作为宗旨,以宣传党和国家防汛抗旱方针政策、交流推广防汛抗旱先进经验技术、研讨减轻水旱灾害对策措施、反映防汛抗旱工作成就及信息动态、开展防汛抗旱方面的学术讨论和专题研究等为主要内容。欢迎全国水利系统、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从事防汛抗旱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防汛抗旱》是我国唯一以防汛抗旱减灾为主题的公开发行刊物。月刊,全年共12期。《中国防汛抗旱》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促进防汛抗旱工作为宗旨,以宣传党和国家防汛抗旱方针政策、交流推广防汛抗旱先进经验技术、研讨减轻水旱灾害对策措施、反映防汛抗旱工作成就及信息动态、开展防汛抗旱方面的学术讨论和专题研究等为主要内容。欢迎全国水利系统、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从事防汛抗旱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防汛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多源信息难以集成,实时性与表现力不足等特点,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WorldWind组件设计并开发了面向防汛的三维预警监视平台。提出平台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和客户层的四层体系结构,对平台应用层功能模块与基础组件架构进行设计,采用瓦片金字塔技术及四叉树结构实现组件基础数据的高效组织与管理,建立平台三维可视化环境,通过网络地图服务将防汛空间信息集成到平台上,提出多源防汛基础信息集成方案。将平台应用到陕西省防汛抗旱决策服务平台中,重点开发了防汛信息集成,防汛预警监视与防汛空间分析等功能模块,实践表明,平台具有海量数据的集成应用、实用性、可扩展性、界面友好及较好的三维效果等特点,能够为辅助防汛决策,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洪水频发,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能够提前研判洪水态势,减轻洪灾损失,依照水旱灾害防御的业务特点,遵循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的理念,提出了以“数字汇聚-数据底板-孪生平台-四预体系”为主线的洪水预报调度系统总体架构,梳理了系统的业务功能与需求。结合永定河流域特点,采用流域洪水预报调度、模型与系统实时交互和二三维地理信息渲染展示等关键技术,构建了基于“四预”体系的永定河洪水预报调度系统,支撑永定河洪水调度预演,为洪水预报调度“四预”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辽宁省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思路和建设构想,并对推进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作为支持国家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业务应用系统之一,新一代天眼系统从业务应用需求出发,重新设计了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对数据传输、数据管理、产品处理和应用服务各功能模块进行了全面开发,使系统能更好地适应现代防汛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水文信息采集系统包括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工情信息采集系统和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它是国家防汛决策系统的基础.水文信息采集系统主要完成水情、工情、旱情、灾情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其中,水情信息的采集由基层报汛站完成,并负责以数据通信方式把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输入水文分站的计算机系统,由水文分站负责完成数据的预处理,包括话传信息的数据化和形成传真文件;工情信息的采集由基层防汛部门和工程管理单位负责完成,并负责以传真、话传和数据通信方式,把采集到信息输入地市防办的计算机系统,由地市防办负责完成信息的汇集、整理和话传信息的数据化;旱情信息的采集、报送,除水雨情信息仍由水情部门负责完成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外,土壤墒情、地下水动态等旱情信息,原则上应由县级抗旱部门负责完成管辖区内的信息收集并报送给地市防汛抗旱部门,由地市防汛抗旱部门负责完成信息的汇集、整理和输入计算机系统.  相似文献   

16.
梧州市区防洪减灾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梧州市区防洪减灾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该系统以ArcGIS平台为支撑,集成了信息处理与查询、洪水预报、洪水演进模拟、灾损评估和三维浏览等功能于一体,为梧州市区的防洪决策和抢险救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推进全面抗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春季严重旱情暴露出目前我国的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仍不相适应,抗旱减灾能力仍然不足.只有坚持从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才能全面提高我国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抗旱预案制度,完善全国抗旱信息系统,加强生态抗旱工作,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和抗旱服务组织,加快抗旱立法,积极推进洪水管理.  相似文献   

18.
针对水利信息化过程中防汛防旱系统的建设现状与问题,在防汛指挥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建立灵活、统一、可扩展的防汛防旱预警系统.系统总体分为数据管理,以及预警分析引擎、管理、发布等4个功能模块,对实时雨水情等实时数据进行监测预警.系统密切跟踪雨量水量等信息,利用 PUSH 技术向用户提供文字图片形式的水雨情实时信息,通过预警分析引擎对水雨情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对汛情、旱情、灾情的预警.  相似文献   

19.
吴富宁 《北京水务》2005,(5):46-48,60
从防汛抗旱工作的特点出发,论述防汛抗旱信息管理数据库的组成和结构,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在防汛抗旱信息管理及指挥决策中的应用,为构建基于GIS技术平台的防汛抗旱信息管理及辅助指挥决策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50年来淮河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河流域及周边地区48个气象站点1961年-2010年共50年逐日降水过程为基础资料,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数据处理平台,结合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Morlet小波变换和集对分析法(SPA)等,分析淮河流域年降水量时间序列趋势性、周期性以及降水集中度、集中期、降水质心、旱涝发生频率、旱涝交替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近50年来,年降水量整体呈略微减少趋势,南部地区降水增加,北部地区降水减少;②年际变化上存在27年的主周期,年内分配集中在夏季,且北部地区降水更为集中;③干旱易发区分布面积较广,洪涝易发区分布相对较集中,上游和中游部分地区为旱涝交替易发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