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精密磨削加工表面形貌建模与仿真方法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超精密磨削技术是实现微/纳米加工的主要手段.系统深入研究超精密磨削过程的机理,洞悉磨削加工表面生成的内涵,成为超精密磨削加工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提出一种新型的超精密磨削加工表面生成方法.基于Jobnson变换和线性滤波技术,给出砂轮表面形貌数字生成方法.该砂轮表面数值生成方法克服了利用试验测量砂轮表面形貌所得数据而带来的误差,提高了磨削加工表面仿真分析的准确性.根据磨削运动学,建立磨粒运动轨迹方程、相互干涉条件和有效磨粒确定方法.据此,给出超精密磨削加工表面生成算法.通过数值计算生成不同统计学特征的砂轮形貌,并得到不同加工参数下磨削表面的表面形貌,仿真结果验证了所给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高兴军  赵恒华 《机械制造》2004,42(12):43-45
从磨削砂轮及其修整、磨削用量、磨床精度等主要方面总结达到精密和超精密磨削效果的必要措施。提出有关超精密磨削机理的技术发展前沿并着重介绍有关超硬材料砂轮超精密磨削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具有光滑表面的硬脆材料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国内外在硬脆材料超光滑表面精密磨削技术上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获得硬脆材料超光滑磨削表面的主要技术措施,并从国情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我国在超精密磨削技术方面今后应开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磨削技术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磨削技术及其理论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其中包括超精密磨削,研磨,抛光以及超精密复合磨削,超高速磨削,高效深磨技术,磨削自动化,数控化,智能化和虚拟化等方面的发展,另外还介绍了砂轮修整,磨削液注入,绿色磨削和表面完整性等方面的技术进步与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5.
精密和超精密磨削机理及磨削砂轮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兴军  赵恒华 《机械制造》2004,42(12):43-45
从磨削砂轮及其修整、磨削用量、磨床精度等主要方面总结达到精密和超精密磨削效果的必要措施。提出有关超精密磨削机理的技术发展前沿并着重介绍有关超硬材料砂轮超精密磨削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
磨削加工是机械制造中重要的加工工艺。随着机械产品精度、可靠性和寿命的要求不断提高,高硬度、高强度、高耐磨性、高功能性的新型材料的应用增多,给磨削加工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诸如材料的磨削加工性及表面完整性、超精密磨削、高效磨削和磨削自动化等问题亟待解决。当前,磨削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种磨削新技术、新工艺和  相似文献   

7.
1.前言 低表面租糙值磨削(包括精密磨削、超精磨削和镜面磨削)可获得R_α0.16~0.006的表面粗糙度,而且工件形状精度和尺寸精度也比较高。所以大部分高精度和低表面粗糙度值的零件质量,都是通过精密磨削来达到的,经过淬硬的高精度零件更是如此。与手工研磨相比,它的生产效率高,易实现自动测量,加工范围广,可加工内外圆柱面、内外圆锥面、端面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精密磨削与超精密磨削的机制,介绍了近年来精密与精密磨床的发展概况以及精密与超精密磨削技术的研究现状.在分析了精密磨削与超精密磨削的发展趋势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应关注的几个热点问题,如超精密磨削的基本理论和工艺研究、研制高精度的驱动导向机构、ELID镜面磨削技术的攻关以及适用于超精密加工的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高速精密磨削对渗碳淬火齿轮钢18CrNiMo7-6表面质量的影响,设计了以砂轮线速度、工作台速度、磨削深度以及砂轮粒度为变量的单因素试验。对比了磨削后表面的二维与三维粗糙度,分析了磨削参数对三维粗糙度的影响规律及影响程度,得出以下结论:三维参数较二维参数更能反映真实表面信息;砂轮线速度和砂轮粒度的提高会导致算数平均偏差Sa、均方根偏差Sq、表面峭度Sku的减小以及表面偏斜度Ssk的增大,即表面质量提高,磨削深度和工作台速度的增加会使各参数有相反的变化规律;砂轮粒度对三维粗糙度参数的影响最大,工作台速度几乎没有影响。试验高速精密磨削工艺参数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磨削在现代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技术发展迅速。本文就精密和超精密磨削,磨料新品种、高效率磨削、超硬磨料磨具磨削与磨削自动化等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微晶玻璃超精密磨削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分析实现微晶玻璃超精密磨削的技术条件和在线电解修整超精密磨削机理,并采用铸铁基金刚石砂轮结合在线电解的磨削方法对微晶玻璃进行了精密磨削,获得Ra为2.308nm的超光滑表面。  相似文献   

12.
质量、效率和成本是制造业的永恒主题。现在用户要求完美的产品性能和高的可靠性,并要求第一次制造产品就合格。这就要求零件加工有更高的精度、表面完整性、严格的制造一致性和更低的表面粗糙度值。磨削和磨粒加工则始终是主要的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方法。近代为提高产品性能还大量使用新型工件材料,对许多难加工材料,也非用磨削不可。另外,由于近年CBN磨料的使用,高速磨削等高效率磨削技术的应用,磨削过程自动化、数控化和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人们对零件加工的精度及表面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磨削技术一直是一种精密超精密加工方法,近年来精密超精密磨削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磨削方法和应用。文章围绕超精密磨粒加工技术最新发展及应用,分别介绍了在超精密磨削装备、固结磨粒的超精密磨削和自由磨粒精密超精密磨削方面相关技术新的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超精密磨粒加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低粗糙度磨削加工中工艺参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贵龙  宁晓莉 《机械制造》1998,36(12):20-21
低粗糙度磨削(通常也称低粗糙度精密磨削)可获得R_a0.16~0.006的加工表面粗糙度,而且工件形状精度和尺寸精度也比较高。所以大部分高精度和低粗糙度的零件质量都是通过精密磨削来达到的,经过淬硬的高精度零件更是如此。与手工研磨相比,它的生产效率高,易实现自动测量,加工范围广。因此,低粗糙度精密磨削在工具制造、机床制造、轴承工业、航空工业等方面应用都很普遍,对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M120W外圆磨床上实现精密磨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普通磨床上通常能加工出工件的精度等级为6级、表面粗糙度Ra=0.8μm的工件,但很多中小企业有时会遇到需要加工少量的精密工件,但又缺少精密设备的情况。某磨床生产厂收到的用户信息反馈中,很多用户希望在普通磨床上能进行少量精密磨削,为此笔者与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多次试验,探讨出用普通磨床加工出工件的精度等级为  相似文献   

16.
磨削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磨削加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高速磨削、超高速磨削、精密和超精密磨削、缓进给磨削、高效深切磨削、砂带磨削及绿色磨削技术.分析了超高速磨削加工的机理及超高速磨削的优越性.阐述了高速超高速磨削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磨削加工是零件精加工的主要方法之一,加工精度可达IT6~IT5,表面粗糙度可达R_α0.08~0.1μm。低粗糙度值磨削(通常也称低粗糙度值精密磨削)可获得R_α0.16~0.006μm的加工表面粗糙度,而且工件尺寸精度和形位精度也较高,大部分高精度和低表面粗糙度值的零件都是通过精密磨削  相似文献   

18.
微结构光学功能元件模具的超精密磨削加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结构光学功能元件在航空航天、机械电子、光学以及光电子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其大批量复制用模具的超精密磨削加工技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微结构光学功能元件模具的超精密磨削加工技术不同于传统的磨削加工技术,是在模具表面加工制造出各种不同形貌、不同尺度、不同维数并具有不同光学功能的微小几何结构。结合目前国内外微结构表面超精密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对微结构光学功能元件模具的超精密磨削加工技术进行综述。介绍超精密磨削加工技术在微结构表面制造中的应用,分析目前微结构光学功能元件模具超精密磨削加工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对微结构光学功能元件模具的超精密磨削加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新型高刚性Tetraform“C”磨床对高硬轴承钢M50进行超精密磨削可获得理想的表面粗糙度(Ra<10nm)。试验表明,采用粒度76μm磨粒的CBN(立方体氮化硼)砂轮,以500μm的砂轮切深就可稳定获得Ra<10nm的表面粗糙度。这个结果相对于先前欲获得纳米表面粗糙度就必须损失加工效率的理论有了一个显著的飞跃。一般认为杯形砂轮磨削包括主磨削和光整磨削,形成了镜面,磨削的最终表面粗糙度决定于磨钝的CBN磨粒的修光作用,磨削结果表明,光整磨削区工件的脱碳对磨削表面粗糙度影响很大。采用在线电解修整砂轮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它能使CBN磨粒突出并且尖锐。尽管磨粒的修光作用减弱使得零件表面略显磨痕,但这一方法保证了零件表面组织的完整。  相似文献   

20.
活塞销精密磨削后存在着表面粗糙度值高的重大质量难题,文章以切削理论和磨削理论为基础,结合工厂活塞销生产实际,对活塞销精密磨削后表面粗糙度值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解决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