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交优先是在城市交通中确立以大运量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客运交通在城市交通方式中占有主导地位,使公共交通的乘客数量在全部客运交通中,或者在居民出行比例中(除步行外)占有较大比例,达到减少城市交通拥挤,提高城市道路效能,改善城市环境,使城市交通体系更好地为大多数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服务的目的,为创造和谐社会和确保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明确要求,"要采取切实措施,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高标准、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以公共运输为主导的综合运输体系,力争把公共客运建设投资占交通基础设施总投资的比重提升到40%以上,确保实现公交承担40%日常出行量"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城市的交通组织逐渐向以快速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多层次综合客运体系发展,这是当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将城市交通枢纽与商业资源进行联合开发不仅扩大了交通枢纽的建设融资渠道。有效筹集建设资金,而且有利于交通客流的培育和保持,提高城市公交出行比重改善城市客运结构,增强商业运营活力。从而达到开发商、政府交通建设与运营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低碳交通是人类低碳发展方向下体现在交通领域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我国实现低碳交通可以有以下途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在国家和城市层面均实现综合交通体系;通过科技进步促进运载工具的进步,提升单种运输方式效率,降低排放;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创新,实现客运与物流的合理化;促进出行向低碳方式转变,有效调控交通需求。  相似文献   

5.
低碳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5D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中国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5D模式,特别指出保持较高比例的自行车出行是对世界环境问题的一个重大贡献。由于我国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具有共发并生的特点,城市多模式交通体系的建立应该置身于其所处城市环境的特征,城市的开发建设中要考虑到对不同交通模式的影响,并与城市发展的多维度目标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13)
出行者在出行过程中选择了某条通路,同时也选择了该通路所对应的交通方式。本文以该思想为基础,分析了客运通道出行者的出行行为,并通过构建出行效用函数,提出了基于有效通路的客运通道交通方式划分预测方法。该方法可以为客运通道综合交通方式的布局规划提供依据,还可以为大运量交通方式运营方案的调整、编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绿色交通——改善交通拥挤的根本性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回顾了世界上城市交通发展存在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很大一部分小汽车的出行并非是必须的.我国正处于城市空间结构和新交通体系建立的关键时期,只有建立绿色交通体系,才能抑制小汽车的过度使用,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针对我国城市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城市的具体发展情况,提出了中国绿色城市交通的模式.论文从与城市交通有关的空间规划策略、降低排放的技术策略和调节使用的政策和经济手段分析在我国建立绿色交通体系的途径和措施.经验告诉我们,一味追求小汽车畅通的城市给一代人某些时段畅快可能需要后辈几代人的偿还.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回顾了世界上城市交通发展存在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很大一部分小汽车的出行并非是必须的。我国正处于城市空间结构和新交通体系建立的关键时期.只有建立绿色交通体系.才能抑制小汽车的过度使用.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针对我国城市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城市的具体发展情况提出了中国绿色城市交通的模式。论文从与城市交通有关的空间规划策略,降低排放的技术策略和调节使用的政策和经济手段分析在我国建立绿色交通体系的途径和措施。经验告诉我们.一味追求小汽车畅通的城市给一代人某些时段畅快可能需要后辈几代人的偿还。  相似文献   

9.
张昊  张鲲 《山西建筑》2009,35(30):11-12
以深圳机场客货码头客运楼方案设计为例,对海港客运建筑设计中的交通流线组织进行了探讨,指出海港客运建筑作为现代化城市"海陆空"三位一体交通枢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交通流线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其核心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全球各国已就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达成共识,而合理选择城市客运交通工具,有利于从源头上优化引导城市交通出行结构集约化发展,进而促进交通节能减排。文章在深化分析客运交通工具碳排放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乘客需求和交通工具特性,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交通工具评价选择模型。最后,以广州海珠生态城中运量公交工具选择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卢灿 《四川建筑》1996,16(1):28-30
一、问题的提出在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基本思路中,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城市客运系统发展规划的重点战略目标,并把建立以快速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客运交通系统确立为城市客运交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和重大的战略问题。因此,我们提出轻轨交通的客运方式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并为轨道交通形式提供各种选择方案。城市轨道交通工具包括地下铁道、轻轨、单轨运输系统等大运量的客运方式。成都市在轨道交通方面近几年来已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地铁方面不仅作了预可行性研究,并且完成了成都市地铁一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然而在城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综合交通系统的发展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回顾了上海对外交通、公共交通、道路交通等各个体系的发展历程,从出行量、出行时间、出行空间、交通方式等多个方面分析总结了交通特征的演变趋势,探讨了综合交通发展的主要症结。  相似文献   

13.
低碳城市是中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而城市中交通能耗随着交通主体地位的提高而加强,促进交通系统的低碳化在实现低碳城市各种路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通过交通出行方式定量化分析,把握居民交通出行选择与发展低碳城市的关系,为城市总规、城市居住区选址及其自身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提出宏观控制依据,以优化交通出行方式为目的,更好的为城市的低碳化做贡献。  相似文献   

14.
高机动化条件下城市自行车交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峻  王炜 《规划师》2006,22(4):81-84
自行车交通作为城市客运交通的一种补充形式,具有无污染、灵活、方便和经济等优势.在当今高机动化条件下,应充分发挥自行车交通的优势,对其进行合理的比例划分,实行分区块交通组织,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实现自行车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出行的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15.
鲍春  李信均 《规划师》2022,(S1):71-75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如何协调好带状组团城市的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构建低碳交通规划体系,从而引导低碳出行,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交通规划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以百色市中心城区为例,在剖析带状组团土地利用形态和交通特征的基础上,基于低碳交通视角,从出行需求、出行方式、出行过程等方面探索带状组团城市交通规划策略,并在道路交通、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方面进行实践应用,以期为低碳视角下带状组团城市的交通规划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绿色出行行动计划,分析太原市交通运行基本情况,从政策保障、出行环境、公共交通等方面建立太原市绿色出行服务体系,倡导绿色出行,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实现城市客运领域零排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2)
城市客运枢纽是一个实现交通功能转换的场所,是城市对内、外交通的结合部。其负担着长途、短途和城市内部交通的客流转换的任务。本文对客运枢纽的作用和研究意义进行了分析论述,并对比了我国在此研究领域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和不足。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客运交通未来发展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比过去10年城市客运交通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与目前城市客运交通现状的差距,分析了导致城市客运交通现状的主要原因。在对城市投资能力与投资比例作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客运交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铁路、民航、城市轨道交通出行占比不断提升,旅客出行需求的稳步增长,高品质、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不断增强,对于综合客运枢纽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需求更加旺盛。从铁路、民航、城市轨道交通三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模式出发,提出换乘是新时代综合客运枢纽系统中的核心问题,必须建立快捷、有效的换乘体系,为旅客提供安全、方便、快捷、温馨的出行环境。最后,总结出新时代综合客运枢纽换乘模式的七个设计理念,以期为其他后续设计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自行车交通是中国城市客运交通的三大出行方式之-,已占据了城市客运交通的主导地位.然而自行车交通的过量增长客观上形成了对城市整体交通环境的冲击,笔者通过对自行车交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即自行车交通的近距离优势,城市布局形态的适应性,交通环境适应性的分析论证,提出了自行车交通适度发展的思想.三种模式,即区域自行车交通路网系统规划模式,自行车一公交换乘系统规划模式和自行车交通地区通行许可制度模式.以期在城市交通的再适应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新型的城市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