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板桥,即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除兰竹外,郑板桥对芦荟也情有独钟。许多人喜欢郑板桥,在很大程度上是喜欢他的芦荟画、芦荟诗,乃至芦荟一样的品格。  相似文献   

2.
鲁达 《中国酒》2024,(3):12-17
郑板桥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诗、书、画、酒”四绝闻名于世。郑板桥一生历经三朝——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历尽磨难。五十岁才谋个七品芝麻官,他举止怪异,放荡不羁,幽默酸辣。曾经有朋友告诫过他,世间只有狂生狂士而无狂官。郑板桥却说,“为了求官之故,有酒不能饮,有口不能言,自加桎梏,自抑性情,与墟墓中之陈死人何异乎”?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字幅下,有他题的一行款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款跋,和他撰写的“吃亏是福”,即是郑板桥对“难得糊涂”的解释,也是其处世哲学的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3.
郑板桥与茶     
提起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人们大都知道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清代张维屏在所著的《松轩随笔》中评赞:“板桥大令有三绝,曰画、曰书、曰诗。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但是,郑板桥对茶与菜事的嗜爱,知者就可能不多。 郑板桥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生于东苏兴化,乾隆三十年(1765年)逝世,享寿72岁。在那“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  相似文献   

4.
《北京皮革》2008,(3):1-1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当听众咨询他最成功的做法时.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相似文献   

5.
发挥     
《北京皮革》2007,(3):1-1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当听众咨询他最成功的做法时,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相似文献   

6.
几天前,由哈尔滨三五味业集团总裁王军先生编著的《中国调味文化》一书刚刚正式出版发行,我有幸“近水楼台先得月”先得到一本,我又认真地逐页读了几遍,虽是刚刚出版的新书,但这几天在我手中俨然变成了一本“旧书”,里面画了许多读书过程中画的笔道、重点符号等,读后使我有许多  相似文献   

7.
征程 《烹调知识》2000,(12):28-28
清代有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公元1693年—1765年),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郑板桥诗文中有关饮食的部分很多,且富有深意,下面介绍的几则均选自《郑板桥家书诗词》一书。 “可怜我东门人,取鱼捞虾,撑船结网,破屋中吃粃糠啜麦粥;搴取荇叶蕴头蒋角煮之,旁贴荞麦锅饼,便是美食;幼儿女争吵;每一念及,真含泪欲落也。” 说明:郑板桥出身贫寒,自  相似文献   

8.
《五金科技》2009,(4):93-93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相似文献   

9.
我这个人怕见“官”,不愿和“官”打交道,但却偏偏又和一个当“官”的交上了朋友,这个“官”就是张成基。我接近他的时候,他担任临汾地委秘书长兼地区接待处处长、山西省接待服务协会副会长。那是1994年,参加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丛书的编辑和写作任务,从北京回到机关后,有一天他把我叫到办公室,谈到希望我能在他身边工作。也不知是他身上固有的一种学者的执着感染了我,还是他那平易近人的端庄人品吸引了我,我竟然答应了。从那时起,一直到他退休的这几年,我们始终往来不  相似文献   

10.
屈殿奎 《烹调知识》2004,(12):36-36
郑板桥是个有名的美食家。相传他在山东潍县当知县时,当地发生“蟹灾”,蟹群糟踏农田,横行无忌。当时当地群众还无吃蟹习惯,你抓到螃蟹往我田里放;我捉下螃蟹往你田里扔,真是以邻为壑,百姓常闹纠纷打官司,郑板桥接到诉讼后,让原告和被告各捉一篓螃蟹来,放到大堂上,提笔宣判:  相似文献   

11.
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金石家。其绘画以兰蕙竹石为最工,用笔秀劲潇洒,天趣横溢。他宣称:“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我尤其喜爱他的《兰竹图》,这幅画兰竹构图和诗词书法布局恰当、巧妙,于是便产生了复制《兰竹图》的念头。凭着我的绘画功力和网印技术,制作了网版,直接印刷在宣纸上。没想到获得了第6届金网奖银奖,收到不少读者的来信,询问制作工艺,由于忙于生计,故未详细答复,望借此文使读者有所收益。 (一)原稿准备 将16开的《兰竹图》印刷品用刀片分割6等份,…  相似文献   

12.
和茶结下不解之缘 清代著名文学家郑板桥(1693-1765),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故事。在各地流传的有关郑板桥的故事中,有不少都是关于他饮食生活的佳话。郑板桥一生和某结下不解之缘,他不只善于饮茶,而且善于评茶和讲究茶道。可以说茶还帮助塑造了郑板桥“粗茶淡饭”的典型文人形象。 这方面,饶有趣味的是他的一些“茶诗”。诸如,《寄松风上人》:“云补断桥六月雨,松扶古段三时寒。笋脯茶油新麦饭,几时猿鹤来同餐”;《赠博也上人》:“黄泥小灶茶烹陆,白雨的窗字学颜。独有老僧无一事,水禽沙鸟听关关”。郑板桥笔下的茶…  相似文献   

13.
(一)饮食生活简单朴素 清代著名文学家郑板桥,品德高尚,在饮食生活方面,从小到老始终是简单朴素,被人誉为“内行醇谨”。郑板桥诗文所述的日常饮食讲究节俭,的确是他的真实生活写照。诸如他的一些咏饮食诗联:“白菜青盐粯子饭”;“窑碗咸菜地瓜饭”;“三冬荠菜偏饶味”;“砍松枝带雪,烹葵煮藿”……  相似文献   

14.
去年.我和几位朋友到西安郊县,登门拜访一位在当地颇有点名气的书画家。见面寒喧一番之后,一起观赏他的书画作品和一些藏品。在大家七嘴八舌的品评中,他见我还有几分眼力.与我说话又很投缘,越谈我们的兴致越高,不仅谈古论今.而且交流相互间收藏的体会和乐趣。当得知我喜欢字画和奇石,并和他同年而生.都是属鸡的,十分高兴.立即挥毫泼墨,为我特意作了一幅“大吉图”,送我作品的同时,又顺手从画案上养花的盆中抓了几块小鹅卵石.  相似文献   

15.
小牙和小明     
我认识一个专门研究教育的人,姓雷。一次,我和他说起晚报上登过的一件事。这位雷先生认为这事称得上“经典”。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布置了一门“看图写话”的作业,图中画了个扫地的小孩。作业交上去,大多数学生都给画里的小孩起名为“小明”或“小刚”,但有一个小学生这样写道:”小牙在扫地。“——他居  相似文献   

16.
刘丹  李崇峰 《中国宝石》2005,14(4):217-217
“画龙点晴”是一句成语,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同样“画龙点晴”还有一个成语故事。梁代的时候,有一位画家叫张憎繇,擅长画龙,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一次,他在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人们看见了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不能画眼睛,如果我画上眼睛,这四条龙就飞走了。  相似文献   

17.
张大千先生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画、一是吃。他把绘画当作第一职业,把烹饪当作第二“职业”。他曾说:“一个搞艺术的,如果连吃都不懂或不会欣赏,他哪里又能学好艺术呢?”由此,他把绘画艺术视为追求意境和笔墨情趣,把烹饪艺术视为味觉艺术和美食情趣。故而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谈画时离不开说吃,绘画时又离不开烹调,正如他本人所言:“以艺术而论,我善烹饪更在画艺之上。”  相似文献   

18.
文同竹笋筵     
苏东坡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烹饪大师。他创制的“东坡肉“、“东坡豆腐”。从古迄今脍炙人口。苏东坡有个表兄叫文同,也是一位既是画家和诗人.又擅长制做竹笋菜肴的烹饪大家。他喜欢吃竹笋、画竹,我们常用的典故“胸有成竹”就是出自文同。  相似文献   

19.
陈耀光在杭州太有名了。以至于在去往他工作室的途中,一路我都在想,要怎样才能把他从杂志报纸书籍已成文的辉煌中剥离出来,让他不再是“最出色的名人纪念馆设计师陈耀光”,也不是“连续七年获得中国室内设计师大奖的陈耀光”,而仅仅是“陈耀光”,仅仅是这三个字所表达出的单纯与真实。或许,这一次,让我们试看不谈设计。不谈,便能把他从设计的世界里拽出来。在这个奢侈地占有了近四亩地,被改建成工作室的空间里,我想陈耀光会乐意接受我的邀请的——偷个闲,逃离忙碌。因为这宽敞的院子可以望见大片蓝天,有树有花有鸟,或许它们都与设计无关。由此,凤凰山脚下的这栋老宅,便成为我所遇见过的最纯净的居所。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女人生来二两酒。”我确实有点儿酒量,但几年前我对饮酒并不感兴趣,觉得那该是男人的事,而且那些醉汉丑态百出的样子令我实在不敢恭维。再说这世上真正懂“酒”人的有几个呢?大多不过是“糟蹋五谷”罢了,在对这些人敬而远之的时候,我对酒也便“敬而远之”了。 但谁知命运捉弄人,一不留神竟嫁了个嗜酒如命的家伙!他是逢酒必醉、不醉不归。我一来担心他醉酒闹事,二来担心他酒醉伤身,便软硬兼施地劝他戒酒,但不论是我的“横眉冷对”还是“春风杨柳”他都“岿然不动”,其实,他也明白我的心意,但一上酒场西北人的豪爽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