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产业集聚不仅是旅游经济空间发展的必然过程,而且是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旅游资源、客源市场、交通区位、产业链及政策作用等方面探讨重庆市两江新区的五种相应的可供借鉴的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提出当地政府对此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工作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下,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日前我国区域旅游合作也呈现迅猛发展态势,标志着我国旅游业已从由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进入区域竞争阶段。  相似文献   

3.
随着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旅游一体化也被提上日程。自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已有三十多年的实践,2018年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共同签署的《推进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2018年行动计划》表明,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长三角地区空间集聚态势明显,从目前的旅游一体化发展状况看,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核心仍是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是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的次核心城市。高铁的发展对长三角旅游一体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新常态下,长三角旅游一体化面临的新问题主要表现为配套支持力度不够、公共服务标准未完全统一。江苏在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应分区域、分阶段地推进一体化进程,完善硬件交通网络和软件配套设施,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建立统一、标准的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区域协同战略的实施,区域的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以2012-2017年30个区域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借助空间计量工具,充分考虑各经济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定量研究产业集聚的空间效应、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作用,并对影响创新产出的变量进行空间效应分解。结果显示,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等因素均对区域创新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区位熵理论分析了2008—2017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物流产业集聚的演变状态,接着引入Moran’I指数进行研究,得出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物流业发展状态存在显著的差异,区域物流产业集聚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在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的强力支持下,物流产业迁往京津城市郊区,城市物流网络扩展式发展,未来该区域将呈现以河北省为发展重心的物流业集聚化态势.借助主成分分析法讨论了京津冀区域物流产业的影响因素,发现8个因素对物流业集聚存在正向促进作用,按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生产总值,交通、邮政、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农业生产总值,公路路网规模,进出口总额,货运量;有1个因素对物流业集聚存在负相关,为物流业从业人数.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的经济差异,探究城市经济发展规律,以中原经济区30个主体城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城市人均GDP数据,采用泰尔指数、标准差椭圆分析、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马尔科夫模型分析2010—2019年经济区域差异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的空间差异逐渐缩小,其中,核心区内部差异较辐射区明显。区域经济重心在郑州境内不断向东南转移,椭圆呈现收缩态势。城市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经济发展高值区(HH类型)主要集聚在中原经济区西部,经济发展低值区(LL类型)主要分布在经济区东南部,而经济发展低高值区(LH类型)主要围绕在高值区附近。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呈现趋同现象,多数城市会维持原有的经济类型。在不同邻域环境的影响下,与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为邻会增加其向上转移的概率并抑制其向下转移的可能性,反之则会抑制其向上转移的概率。  相似文献   

7.
在对物流业集聚的空间自相关性检验的基础上,运用LISA图直观分析了2014年我国各省份物流业空间集聚的格局,提出了物流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从供给、需求和外部环境3个角度选取了6个指标,运用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物流业集聚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交通条件,其次分别是城市化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水平和从业人数.从区域协调规划、区域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我国物流业集聚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为视角,选取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4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金融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绩效的滞后效应和空间效应,结果显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绿色经济绩效呈现出显著的级差式发展趋势,且其绿色经济绩效在地区间的分布为"中心—外围"格局;金融集聚会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共同促进中心城市绿色经济绩效的提升,但滞后的金融集聚对中心城市绿色经济绩效的影响不尽相同;金融业形成的"拥挤效应"对中心城市绿色经济绩效的影响效果不甚显著,反之,对外围城市的外溢效应却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辽宁省国家级和省级193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究了辽宁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辽宁省全域及辽中、辽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呈均衡集聚态势,辽西地区呈现非均衡集聚态势。辽宁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整体上表现出东高西低、局部小集聚特征。依据资源特点,辽宁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分为农渔业特色主导型、少数民族文化型、红色旅游发展型、景区景点依托型和温泉康养型五大类,区域差异、空间分布及空间密度存在显著差异。辽宁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是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经济、交通和旅游资源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开放平台大数据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的POI数据,使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合肥市主城区三个时间节点的商业空间分布和集聚特征进行解读,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寻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商业空间整体呈现多中心化、组团化、网络化、协同化以及扁平化的特征,各类商业空间业态的热点区域分布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差异性。(2)商业空间整体集聚水平呈上升趋势,各类业态的集聚水平与热点区域的分布特征之间具有较高的解释性。(3)功能多样性、交通可达性、公共设施、配套设施、区位以及集聚水平等因素是影响商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餐饮服务类、体育休闲类服务与生活服务类业态协同效应较强,对城市商业空间布局的解释力较大。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全国尺度下气溶胶污染研究较少问题,基于人口格网数据和Aqua/MODIS气溶胶产品数据,利用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2018年中国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人口暴露风险时空变化特征,确定气溶胶污染典型地区和重点城市,并对其暴露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从时空变化看,暴露风险呈“春夏高,秋冬低”的倒“U”型月变化规律,高暴露风险区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低暴露风险区分布广泛且稳定,大致呈“C”环状结构由东部地区向外扩散;(2)我国AOD人口暴露风险分布具有显著空间集聚性,呈东部热点集聚(HH),东北、西部和南部冷点集聚(LL)的两极分化集聚格局;(3)东部地区(京津冀、中原和长三角)和中部地区(成渝)是2018年高暴露风险城市集聚区,其中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全年高暴露风险核心区。该结果可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减少人体健康损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区域协调发展是整体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根据2007—2017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数据,构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各区域经济发展指数,判断安徽区域经济差异总体状况;通过GeoDa软件对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指数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明确安徽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区域经济差异具有空间依赖性,呈现空间正相关,其空间依赖性和相关性出现了波动增强的趋势;同时,安徽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空间集聚,主要为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全省区域经济的两级化差异格局明显。应通过加强政府统筹规划以推动地区联动,结合自身禀赋打造特色发展模式、合理分配新经济新资源的措施,促进全省各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加权变异系数、Gini系数和Theil指数、国内和国际对旅游差异的贡献率等指标对浙江省旅游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旅游业发达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环杭州湾地区,浙江省中部靠近内陆的区域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各区域国内、国际旅游存在显著差异,但国内旅游差异是浙江省旅游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浙中三大城市群差异明显,环杭州湾地区对于旅游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城市群区域。产生以上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城市群旅游资源差异、地方经济、政策导向和交通因素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3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长三角港城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究港城协调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静态港城协调水平整体不高,动态协调水平逐年优化,港城协调水平存在空间差异;港城协调水平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聚集的趋势;港城协调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建议通过统一布局港城建设、加强区域联动分工提高港城协调水平;发挥高协调港城的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长三角整体区域经济增长,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促进安徽省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区位熵值法测算了安徽省在内的中部六省及安徽省16个城市的服务业的区位熵值.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安徽省的服务业集聚水平在中部六省中优势并不显著,较之于湖南、湖北省还有较大差距;安徽省内各市服务业集聚发展也不均衡,合肥市服务业专业化与集聚程度最高,皖南地区服务业集聚发展整体水平相对高于皖北地区;服务业集聚区的分布存在空间上的不合理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也不均衡,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在下降,但新型战略型产业尚不能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优化集聚区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扶持政策,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及引进和培养服务业高端人才的建议,以构建省—市—集聚区联动,产业互动、空间一体的服务业集聚区的高质量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体现,对乡村旅游发展起到典型示范和带动引领作用,是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以湖南省141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均衡指数与核密度分析、最邻近指数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重点村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均衡和集聚程度,使用灰色关联、相关性分析和叠置与缓冲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空间分布特征为显著集聚型,大致呈现出“主核心-次核心-边缘型”的集聚态势;重点村数量在各个市中分布比较均匀,但各市的空间分布类型存在差异,14个地级市共有4种分布类型;3类乡村旅游重点村类型呈“两高一低”的类型特征,且分布范围不尽相同;湖南省乡村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是地形水系、交通通达度、客源市场、地区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北京市行政区划为研究单元,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对各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测度,并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来考察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区域间发展差距显著,整体集聚性不高,经济水平和人力资本促进作用明显,创新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作用为正,金融、消费、公共设施、借贷水平及空间因素作用为负,产业发展受地理因素的制约作用仍较大.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构建人口-经济-生态-地理的改进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与边缘、凝聚子群以及高铁因素等方面探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网络密度较低,上海和苏州的节点中心度最高,上海、杭州等8城市出入度的差值为正值,其城镇化发展对长三角其他城市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2)以上海为核心城市,南京、苏州等为重要中介城市,总体呈现由内到外的圈层结构,发展联系度由核心向边缘城市圈层递减,上海、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为核心子群,形成“全国经济中心+重要节点城市+强关联省会”城市组合;3)高铁因素对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性影响显著,高铁通达性可促进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基于分析,提出核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边缘城市发展,突破区域行政划分,完善都市圈布局,从人口、经济、生态等方面协调并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优化提高长三角高铁网络密度,通过资源流通促进长三角新型城镇化一体化发展的结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长三角人口分布演变特征。文中运用不均衡指数、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长三角人口分布格局、空间稳态,探讨演变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不均衡指数变化表征了人口从快速集聚向稳态分布的转变,呈现2000-2013年核心区人口密度增加、边缘区下降及2013-2020年边缘城市增长特征。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分析表明,长三角人口分布呈现较强空间稳态特征,空间稳态趋强成为人口分布格局演变趋缓直接因素;基于俱乐部趋同的城市分类,表征了城市人口差异集聚特征及未来差异化发展策略。不同时期、不同类型驱动因素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时间上市场力量趋强、政府影响弱化,类型上经济越发达、市场力量越强,表明未来相关政策制定应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20.
运用最邻近点指数、集聚分形维数、基尼系数、地理集中指数这四种集聚特征模型,对重庆都市圈旅游景区系统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重庆都市圈旅游景区系统在空间上表现出内密外疏的状态,都市核心区是人文景点的集聚区,自然景点则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以森林公园、温泉等为主。提出了"疏通文化景区脉络,打造环城观景走廊",实行"藤结瓜"型旅游景区集聚发展格局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