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解决矿山井下人员多种定位跟踪系统普遍存在的高复杂度、定位精度低、续航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蓝牙4.0的低功耗井下人员定位跟踪系统,并对该定位跟踪系统的定位跟踪算法以及系统软硬件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该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以及定位跟踪算法的实现方法,并通过仿真模拟对该系统方案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基于蓝牙4.0的低功耗井下人员定位跟踪系统的跟踪误差为0.26,且具有易于部署、定位准确、功耗低等优势,为矿山井下人员定位提供了新方案。  相似文献   

2.
田丰  郭巍  王传云  武卫东 《煤炭学报》2008,33(12):1442-1446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井下定位与跟踪系统中移动节点在参考节点数目小于3的情况下无法定位的问题,提出了基于Zigbee技术的井下GIS辅助定位算法,依据Zigbee网络的测量数据通过对GIS中图层、图元的操作来完成移动节点在信标节点不足情况下的定位跟踪和无信标节点情况下的区域估计.实验结果表明,该定位算法平均纵向定位误差小于2.5 m,横向误差小于1/2巷道宽度,在3~8 m宽的巷道内点位误差为2.5~5.0 m,跟踪延迟少于1 s,具有较好的定位与跟踪性能,有效地扩大了井下定位网络的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3.
基于射频通讯的井下人员跟踪定位系统是依靠井下现有网络实现了无线与有线通讯相结合的简单高效的人员跟踪与定位。可实现井下人员的定位与跟踪、生产调度指挥的直观化、考勤与管理的远程自动化和数字化以及突发情况的报警。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基于手机终端开发定位跟踪与信息通讯理念,确定了系统功能,设计了跟踪定位、标准化信息处理、通讯保证等关键技术方案,并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SQLite数据库、TCP/IP通讯协议开发了相应的产品,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季雷  宋今歌 《采矿技术》2009,9(3):90-92
针对煤矿人员定位跟踪管理的需要,论述了人员定位系统的系统组成和地理信息模块设计,系统基于MapObjects的特点和功能,操作简单、效果直观,可以有效达到井下人员定位跟踪的目的,为煤矿安全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综采工作面智能喷雾除尘控制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概述综采工作面智能喷雾除尘系统采用国内首创的采煤机跟踪定位专利技术,系统由防爆电磁控制阀、采煤机定位信号发射器、移架传感器、防爆控制主机箱、扇形强雾喷头组、水质过滤器及供水管路等部分组成,并设有工作面照明跟踪功能。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煤矿井下人员跟踪定位系统存在信息无法实时沟通和对人员不能进行全程连续跟踪定位的问题,设计出一种基于射频(RF)电磁波且采用TOA定位方法的井下人员呼救报警系统,详细介绍了井下人员定位、跟踪、遇险时主动呼救报警和实时通话功能的具体实现过程及其工作原理.介绍了系统中关键设备基站与人载报警仪结构原理,系统经初步测试,结果表明,在井下视距(LOS)环境,定位误差小于0.5 m,非视距(NLOS)环境,定位误差为5~8 m,并且通信的可辨度和报警信号的灵敏度能适应井下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8.
基于ZigBee技术的煤矿井下人员跟踪定位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Z igBee的协议模型、网络拓扑结构和低功耗、低成本和灵活组网等特点,介绍了基于Z igBee技术的煤矿井下人员跟踪定位系统设计,包括系统网络拓扑结构、节点基本结构、节点通信、人员定位算法等,通过有线与无线结合的方式,采用信号强度检测的方法,实现地面控制中心对井下人员的实时跟踪定位,同时监管部门可以实现远程监控。  相似文献   

9.
基于Zigbee和CAN技术的井下人员跟踪定位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矿山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不可靠的现状,提出了基于Zigbee和CAN技术的井下人员跟踪定位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组成和系统核心读卡器的硬件和软件的设计,人员跟踪定位采用先进的RSSI测距三边测量定位算法。通过在井下矿山试验运行,证实该系统能够实现井下人员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0.
王东 《煤矿安全》2012,43(4):71-72
提出WSN无线网络的井下人员跟踪系统设计方案,介绍了基于UPF滤波的分布式跟踪定位的方法,系统实现了井上人员对井下人员的实时跟踪,矿难发生时对受困人员的及时搜救。  相似文献   

11.
针对工矿企业人员的潜在危险和智能矿山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结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强化保障人员的人身安全,探讨了以互联网与数字技术为媒介,跟踪人员的智能定位技术;概述了矿山人员安全的传统监管特点和传统安全监管的安全局限,以人员定位跟踪技术方法与精度为出发点,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定位技术手段和定位传输精度特点,总结了TOA、AOA、TDOA、RSSI四种数字化定位系统原理和定位模型;以矿山选矿厂各生产车间的3D模型为例,构建选矿厂车间生产人员的定位模型并组网跟踪。通过监控计算机程序与信号交互网络图,介绍了实现工矿企业人员安全的智能跟踪过程和通信传输效率;从电气、通风、供暖、排水以及数据捕捉等方面,通过示例说明了管理因素和日常运行维护对矿山监控系统进行系统优化与改进的效果,总结了矿山监控系统的技术发展,以更好地实现智能矿山的安全生产宏愿。  相似文献   

12.
矿井跟踪定位通信系统的设计是为了解决井下日常生产管理和抢险救灾的技术难题。采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能自动识别和跟踪井下人员及运输机车的位置,可对动态位置信息锁定和跟踪。  相似文献   

13.
ZigBee定位技术在井下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技术》2017,(7):223-225
提出了一种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井下机器人定位监测系统。此系统采用具有定位跟踪引擎的CC2530无线定位芯片,并采用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定位算法,使井下机器人完成对设备的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以及通信控制等任务,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WSN的线性环境目标定位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目标定位算法较难适用于近似线性环境的煤矿巷道,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环境的目标定位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目标定位系统。该目标定位算法需要很少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即可对目标的位置进行定位,该算法具有定位误差小、计算复杂度低的特点,应用在煤矿巷道人员定位跟踪系统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张帆  孙晓辉  崔东林 《煤炭学报》2018,43(Z2):654-662
针对井下NLOS环境信号接收强度(RSSI)和飞行时间(ToF)定位方法存在多径干扰和定位时延,导致定位误差较大问题,提出了基于ORB特征的矿井移动目标双目视觉跟踪与定位方法。首先根据矿井移动目标双目视觉跟踪与定位原理,利用RSSI阈值监测井下移动目标的位置范围,据此触发双目视觉传感器对移动目标图像信息采样和特征提取;然后对采集的目标图像与训练图像进行ORB算法特征匹配;最后根据双目视觉传感器的视差均值和图像像素坐标公式,求解相机内外参矩阵和标定移动目标的世界坐标,从而获取井下移动目标的准确位置信息,实现实时跟踪与精确定位。结果表明,与其他算法相比,本文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定位精度和实时性,对井下目标遮挡、低照度和噪声环境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6.
智能视频监控是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主要内容之一,其研究的主要热点是监控目标的定位跟踪。为对其进行有效、准确地定位跟踪,分析研究了在卡尔曼滤波器跟踪算法的基础上,采用该算法的预估运动目标参数,并建立运动目标在下一帧的预测信息。通过Matlab仿真以及现场测试,验证了该算法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处理问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KJ90矿井人员跟踪定位及考勤管理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矿井人员跟踪定位系统的研制背景,从工作原理、组成及结构、软件开发、技术性能特点等方面重点介绍了KJ90矿井人员跟踪定位及考勤系统的研制情况,工业试验结果和推广应用表明,该系统达到了设计指标,运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8.
基于ARM7 RFID读卡器的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实现对煤矿人员定位与跟踪,开发了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煤矿人员定位系统。系统由无线射频收发模块、Controller Area Network(简称CAN)收发模块和主控芯片模块等组成,系统通过RFID读卡器对RFID卡数据进行读取并传输到上位机,上位机通过RFID读卡器的位置以获取持卡人的位置,实现了对人员的定位与跟踪。经调试本系统安全、稳定,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唐山市银行运钞车GPS定位跟踪报警系统中的系统构成、主要功能及其所采用的一些关键技术:DGPS、GIS、电子地图、准集群通信等,描述了如何利用2台差转电台来实现数话兼容的小型通信定位报警系统。  相似文献   

20.
由于AS(Anti-Spoofing)政策的实施,给广大GPS非特许用户的精密测距和高精度导航、定位带来了不少困难,Z跟踪技术就是消除或减弱AS政策影响的一个有效方法。该文首先阐述了利用Z跟踪技术进行保密P(Y)码伪距测量的基本原理,然后采用自行编制的基于精密星历的单点定位程序,利用IGS跟踪站观测数据进行了计算,对C/A码与P(Y)码伪距的精度进行了比较,证实了Z跟踪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