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刚 《黄金》1992,13(9):41-42
南岔金矿区位于通化县果松镇东12公里处,水、电及交通尚属方便。该矿区的Ⅰ矿段西部4~#、5~#矿体地表16m以上部分矿石氧化程度较深,很适于堆浸提金。1988年,通化地区的第一座堆浸场在这里建成投产。近两年,取得了较好的工艺指标和经济效益。 一、矿石性质 该矿体赋存于花山组蚀变云母片岩中,矿石为蚀变岩型。 矿物成分为自然金、银金矿、金银矿、黄铁矿、毒砂,其次为磁黄铁矿、黄铜矿。地表氧化带中的矿石(褐铁矿化强烈的矿  相似文献   

2.
针对一些地方金矿石品位在4~5g/t 以上仍采用堆浸法开发,特别是一些半氧化矿或含铜、砷、锑等较高的金矿石,堆浸实际回收率只有50 %~60 %,致使堆浸的尾矿金品位仍在2g/t 以上,造成宝贵金矿资源严重浪费的现状,在炭浸(浆)法提金的经济效益分析、与堆浸法相比炭浸法提金优越性分析的基础上,以实例阐述了大力发展炭浸(浆)法开发我国中低品位(含Au4~5g/t) 金矿资源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低品位金矿的开发利用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堆浸提金工艺,使一些原来无法利用的低品位金矿得到开发。本文介绍了应用堆浸提金工艺回收氧化矿资源,既综合利用低品位金矿资源,且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4.
一、美国制粒堆浸简况 随着高品位金矿资源的减少和世界黄金需求量的增大,促进了开发低品位金银矿技术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应用堆浸技术,1971年,卡林和卡特兹用堆浸法大量生产黄金,1979年堆浸生产的黄金为3.4t。近十年来建起的几个大金矿,大都采用了堆浸法,生产规模从4万t/a到150万t/年,处理品位在0.87~3g/t,堆浸回收率在65~80%。  相似文献   

5.
黄金选冶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氰化提金技术的发展,堆浸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我国大规模开展的现状,难浸金矿氰化提金现状与进展。难浸金矿将成为今后黄金工业发展的主要资源,因此处理难浸金矿的技术开发与研究已成为当前黄金工业提金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加强对选冶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6.
黄金生产尾矿综合利用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山东金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选金尾矿和尾矿库堆存尾矿进行综合回收利用研究,高品位尾矿首先进行堆浸提金处理,然后堆浸提金处理后的尾矿和低品位尾矿作为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蒸压砖、多孔砖等建筑材料的原料。通过尾矿堆浸提金、尾矿生产建筑材料的方式充分利用尾矿资源,达到有效解决尾矿堆放问题、充分利用尾矿资源价值、发挥矿产资源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难浸金矿生物堆浸存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难浸金矿生物堆浸的历史及现状,比较了国内外在该技术领域的差距,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我国通过近20 年的开发研究,目前仍处于室内与现场交替试验时期。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实践,从矿石性质角度分析认为酸耗量、渗透性差、硫含量低和金矿物受机械包裹的难浸矿石在目前条件下仍难以用生物堆浸的手段予以处理。另外,还从试验周期、室内外试验结果的差异、自然条件和氧化菌种等方面探讨了生物堆浸技术发展所需的环境和条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通过对我国现有的资源优势、目前的市场条件、近年来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开发经验及该技术延伸领域(难浸金精粉的堆式生物氧化、难浸金矿的堆式生物氧化+ 炭浸提金) 应用探讨,认为生物堆浸技术在难浸金矿资源的开发利用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堆浸提金技术及其工艺参数,说明了该方法是处理低品位金矿石、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并对国内外堆浸生产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9.
仙人岩地表金矿石氰化浸出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仙人岩地表金矿石的特性,比较了三种氰化方法的优劣,并考察矿石预处理、矿石粒径、鼓风搅拌和焙烧对金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仙人岩地表低品位金矿石采用堆浸法的成本低、处理量大、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三官庙—韭菜沟地区处于秦岭造山带南秦岭北部逆冲推覆构造带内,钠长岩(脉)广泛发育,已发现多处金矿床(体),以三官庙金矿床和韭菜沟金矿床为典型代表。区内钠长岩包括脉型和岩株型,分别集中分布于区内东、西段;岩石类型有石英钠长岩、钠长角砾岩和交代钠长岩3种。论述了区内钠长岩及金矿床(体)地质特征,对钠长岩与金成矿作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在钠长岩形成过程中,形成以交代钠长岩为赋矿岩石的"韭菜沟式"金矿床,在钠长岩围岩地层的断裂系统中形成"三官庙式"金矿床,二者均是与钠长岩有关的同一成矿系列中的不同金矿类型。对矿区找矿方向进行了论述,提出矿区内叠加"中、大比例尺化探异常—含矿(特殊)地质体—控矿因素"等综合信息的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11.
对加温及增强渗透提高浸堆金浸率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堆浸法提金工艺处理低品位金矿的技术在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日益趋于成熟,我国在研究应用低品位金矿堆浸技术方面也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 但对低温地区的浸堆加温及含粉矿、粘土矿物较高的金矿石解决渗透性的堆浸技术方面, 我国矿业界仍需要加快研究,以利于我国黄金工业发展和金矿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2.
《黄金科学技术》2006,14(3):6-6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有效提高高含泥、含粗粒明金的低品位氧化金矿回收率的选矿方法,该方法组合了堆浸、重选和炭浸三种工艺,通过破碎、洗矿与分筛、二段破碎和先后两次分级,粗颗粒矿不需磨矿直接进入堆浸系统,细颗粒矿进入炭浸系统;在分级机前设置了前置振动溜槽,通过重选预收粗粒明金。该选矿方法克服了因含泥高影响堆浸渗透性的弊端,缩短了堆浸浸出周期;粗粒明金的预收遵循了能收早收的原则,使选矿回收率较单一堆浸工艺有显著提高,达到80%以上,充分利用了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3.
粉体尾矿堆浸试验研究及浆式筑堆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金矿山老尾矿,作为粉体资源进行堆浸回收金,是当今黄金生产技术尚未解决的难题。通过试验室研究、半工业试验研究,作出粉体矿物浆式筑堆进行堆浸的研究工作,在解决粉体矿物堆浸透气性和渗水性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并取得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甘肃中南部祁连造山带中、东段和西秦岭西段部分地区埃达克质岩体分布特征和成岩成矿的构造背景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分析了与其相关的斑岩型Cu、Au矿床的成矿规律、成矿地质条件和埃达克岩型Cu、Au矿成矿模式,为该地区确定更有效的找矿勘探方向及勘探部署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石泉县金盆沟地区地处于南秦岭金多金属成矿带的西段,岩金主要表现为粗粒原生金,受层位、岩性和构造控制,和区域韧性剪切带与围岩蚀变关系密切,区域成矿条件有利。  相似文献   

16.
矽卡岩铁帽型金矿石堆浸提金工艺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汉泉 《黄金》2001,22(9):32-33
采用低浓度NaCH、低pH值堆浸工艺条件,处理含铜、呈酸性的铁帽型金矿石,可降低NaCH和碱的消耗,同时也有利于炭吸附,可提高岩吸附率和载金炭品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低品位金矿石堆浸工艺中影响金的回收率的因素,并逐个进行剖析,力求寻找出金矿堆浸的最佳工艺条件,充分利用低品位金矿资源,增加矿山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紫金山金矿缩短堆浸周期的途径与生产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堆浸周期是影响堆浸厂产量、经济技术指标的重要参数。缩短堆浸周期,有利于提高堆浸厂的产量、经济效益和矿堆浸出率。对紫金山金矿堆浸厂的矿堆浸出周期进行了较详尽的研究,研讨了缩短堆浸周期的技术措施,指出了缩短堆浸周期的管理与技术实施方向,并以2001 年紫金山金矿堆浸厂的堆浸生产提速为例,表明缩短堆浸出周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对破碎矿石的粒度的选择、筑堆方式、矿堆筑堆高度、喷淋强度、堆浸生产的合理安排及其他缩短矿堆浸出周期的技术途径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风大干旱地区机械化堆浸提金的筑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天佐 《黄金》1991,12(6):36-39
科学的筑堆方法,是大规模机械化堆浸提金获取成功的重要保证,它是实施堆浸提金工程的关键技术环节。本文以在新疆萨尔布拉克2.4万吨规模的成功的堆浸提金试验为例,介绍在风大干旱地区机械化堆浸提金的筑堆方法。  相似文献   

20.
过去几年的勘探查明,有许多低品位金、银矿床贯穿美国西部。由于目前金银价格的提高,人们对用堆浸法处理这些低品位矿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氰化物堆浸有可能应用于许多低品位物料,然而,如果要使堆浸成功,堆起的物料必须有良好的渗透性,使氰化物浸出溶液能均匀地渗过矿石。在早期发表的文献中矿务局曾论述过对某些用常规堆浸法难以处理的物料进行造粒予处理的优点。过多的粘土或在破碎期间产生的矿粉妨碍浸出液流均匀地渗透。实验室试验表明,矿石与一定量的石灰和水混合、制团、固结,然后堆浸,可使氰化物浸出溶液的渗滤流速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