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室内地沟设计中,对靠墙地沟的做法通常如图1所示,而对于设置基础圈梁的墙体,通常做法如图2所示,这种做法有以下一些缺点: 1.结构不合理。由于基础圈梁顶面标高通常为-0.060m,其截面高度一般为180mm或240mm,在圈梁截面高度范围内无法挑砖,只好在圈梁底面之下开始挑砖,使得在挑砖顶面之上平砌3~4皮砖才能放置地沟盖板,不但造成浪费,而且增加了挑砖承受的荷载,而砖砌体主要是受压构件,其抗剪强度设计值是抗压强度设计值的1/10左右,故这种做法对结构不利。  相似文献   

2.
多层砖混结构硬架支模存在问题及预防措施唐山地区多层砖混结构普遍采用硬架支模施工,现针对施工中存在的墙体胀裂、圈梁上口标高不一致、预制板高低不平、圈梁与预制板脱离、圈梁截面与设计不符、圈梁漏振等问题提出以下几点预防措施:(1)必须严格控制施工进度。根据...  相似文献   

3.
砖混结构的基础圈梁标高位置设计,经查找收集有关资料,大致有图1所示的几种类型,现比较如下。1.材料消耗(1)型不需要再设置防潮层。(4)型的垫层需要加厚。混凝土强度等级需从C10提高到C15或C20。  相似文献   

4.
没有正确的勘察,不得设计,没有正确的设计,不得施工.基本建设工作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进行勘察、设计与施工,但有的工程却我行我素,造成恶果.教训应认真总结,使勘察、设计、施工部门均能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一、工程实例 某机关小礼堂,长45 m,跨度15m,外墙240 mm砖墙带砖壁柱承重,门窗洞口均较大,屋盖为钢筋混凝土三角拱屋架,槽形板,炉渣保温层,二毡三油五层防水做法.基础为毛石砌筑,没有设地圈梁,在屋架支座底标高沿外墙设圈梁,窗洞口为钢筋砖过梁.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抗震措施在村镇建筑中难以执行的现状,本文依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村镇建筑抗震原则,提出一种造价低廉,施工便捷的简易滑移隔震技术,并对该技术的隔震部件设计、施工工艺进行了试验和工程实践研究。其构造及技术原理为:在室外地面标高处设置由上下两层组成、内置限位橡胶束的隔震圈梁,小震时结构整体抗震,中、大震时,圈梁一分为二,上部结构在下圈梁上滑动耗能,减小上部地震输入,并由橡胶束提供限位功能,避免结构滑移量过大。研究表明,该技术隔震效果显著,相关部件取材方便且造价低廉,适合在村镇建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三小间”(厨房、厕所、卫生间)现浇混凝土地面标高低于室内标高20mm,以利于防水。由于设计人员通常不考虑施工方面的问题,给“三小间”现浇板的负筋摆放带来不便。施工单位往往按照自己的经验去施工。这样不仅不规范,还易给工程带来不利影响。现以一些常见作法为例,分别分析其优缺点。1.现浇板负筋与周围板负筋断开,直接布置于梁或圈梁架立筋下(图1)。优点:现浇板负筋不受梁或圈梁截面高度的影响,钢筋保护层得到充分保障,施工比较方便;钢筋比较到位,其受力状态符合设计要求。缺点:负筋穿于梁或圈梁架立筋下,直接压在混…  相似文献   

7.
砖混结构中设钢筋混凝土圈梁及构造柱,增加了建筑物的整体刚度与延性,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但在砖混结构中设置的竖向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常出现一些质量问题。现介绍我们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几项措施: 一、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在平面上多设在外墙转角和内外墙交叉处(内纵、横墙交叉处多设在楼梯间);在竖向则从基础开始直至顶层圈梁。由于构造柱在通过每层圈梁处都和圈梁混凝土现浇在一起,所以如果抛开墙体去看,它和圈梁在形式上和钢筋混凝上框架相似(但设计上还是以墙体承重)。事实上构造柱是嵌在墙体中的钢筋混凝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砖混结构构造柱和圈梁从规范规定出发,通过构造柱和圈梁在砖混结构中的不同作用,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对构造柱和圈梁不规范的设计或施工造成砖混结构房屋的不同损坏情况,进行粗略分析构造柱和圈梁对砖混结构抗震所起到的主要关键作用,供今后的砖混结构的设计、施工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9.
设计工作是工程的灵魂,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设计工作如同其它工作一样也会有失误,会有错误,会给工程质量、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带来严重损害,下面主要谈一些住宅设计中的问题:一、结构设计1、地基与基础(1)、有些同志未看清地质图,不弄清相对标高、绝对标高与老土关系,或者简单化地将群体建筑的基底标高搞得完全一样,结果造成不少建筑物在实际工时,基础或是落在填土上,或是开挖过深。(2)、有的基础图上未标明暗浜、防空洞等有缺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 板垫锚固带圈梁是在预制楼板四周同标高处设置与板垫共同工作的锚固带,将同一层预制板楼面固结成整体的圈梁。在九度以内抗震设防区、五层以下的砖混结构民用建筑均可用板垫锚固带圈梁代替目前常用的钢筋混凝土圈梁(下称原圈梁)。板垫锚固带圈梁与原圈梁相比,增加了板垫的预制和安装,但不用木模,省去了木材和支模工序,并由原圈梁的空间作业变为平台作业,综合衡量可以达到省工、省料、安全、缩短工期,提高质量,节约投资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一、是非魔(对的划“丫”,错的划“x”,共20分) 1.建筑施工图的主要图纸是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 2.建筑的正立面图是南立面图,背立面图是北立面图,侧立面图就是东或西立面图。() 3.图上的碧塑表示室外地坪相对标高的起点。() 4一般门窗的型式、数量、位置和作法可查阅门窗表、平面图、立面图和标准图。() 5.楼层结构平面图主要反映了楼层的梁板等构件的布置情况。() 6.楼梯的结构标高就是建筑标高。() 7.木地板、木吊顶应尽量密封,以防干裂。() 8.圈梁有时可以代替过梁,但过梁不能代替圈梁。() 9.贴脸的主要作用是加强门窗框与墙体的…  相似文献   

12.
在某氧气厂球缸区管道支架基础的设计中,因山区地面紧张,不得不把管道支架布置在稳定的土坡上。如图1所示。在这种条件下,基础(或垫层)的埋置深度如何确定?如果将支架基础(或垫层)底面标高设在挡墙顶面标高以下,那么,基础(或垫层)太深;能否把支架基础底面标高设在地面(斜坡)以下1.5m左右,又感到没有把握。最后我们是这样考虑和处理的,现介绍如下,以  相似文献   

13.
一般民用住宅工程中,构造柱两侧常设置门洞,有的门洞上口标高与圈梁底的设计标高相同,而更多的则需要搁置一根过梁,过梁上部再砌几层砖才到圈梁底标高,目前大多采用现浇过梁的设置方法。这种做法比较繁琐,特别是在过梁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待  相似文献   

14.
砖混结构建筑物墙体托换的加固设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砖混结构建筑物拆除承重墙,需进行墙体托换的加固设计。托换时,可根据现场的情况,在圈梁的上方或下方,也可以在圈梁的两侧施工托换梁。托换梁与竖向承重构件的连接应可靠,以保证荷载向基础传递。  相似文献   

15.
住宅工程楼梯间的构造决定了其外墙圈梁与楼层圈梁(即一般部位的圈梁)标高存在差异,一般相差半个楼层高度(图1),因而不能与楼层圈梁同时施工,给外墙主体施工造成不便。楼梯间外墙圈梁如果采用预制安装方案施工,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一、通过对楼梯间外墙圈梁现浇和预制两种施工方案比较,可见外墙圈梁采用预制安装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楼梯间外墙圈梁采用现浇时,其钢筋绑扎、混凝上浇筑和养护使圈梁上、下两部分砌体不能连续砌筑。由于与构造柱相邻的砌体兼作构造柱的模板、砌体砌筑间断,使构造柱也必须分段浇筑。这样不仅不可避免地影响施工进度,而且使构造柱增加了施工缝,从而使它产生接槎不  相似文献   

16.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普通,但是工长如果不动一番脑筋,不细致地做一些技术工作,要把标高控制准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我根据多年的施工实践认为,要准确地控制标高,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压低窗台标高2~3厘米图纸上标注的窗台、窗、圈梁等标高均为净高,在安  相似文献   

17.
《多层砖房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抗震设计与施工规程》(JGJ13-82)第3.2.4条对构造柱基础提出了明确的规定:“构造柱一般可不必单独设置柱基或扩大基础面积。构造柱埋置深度从室外地面算起不应小于30cm。当基础设有圈梁时,构造桂根部可与圈梁连结(图1);无基础圈梁时,可在柱根部增设混凝土座,其厚度不应小于12cm,并将柱的竖向钢筋锚固在该座内(图2)。”但在实际工程中,在室内±0.000处设置圈梁时,往往把圈梁与图1中的基础圈梁混为一谈,而将构造柱与之连结,并未  相似文献   

1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第5.3.2条第四款指出:“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锚入浅于500mm的基础圈梁内。”从这里可以看出,基础圈梁应埋置在室外地坪以下的基础内某一深度处,并不是“坐落在毛石基础、砖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砖混结构多层建筑施工中,特别是有抗震设防要求时,通常每层都要设置现浇圈梁,一般施工的程序是:当砖墙砌至标高后,支模、绑钢筋、浇灌混凝土、拆模(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用水泥砂浆找平、吊装预制楼板、灌板缝等。我们在施工中采用了硬架支模的方法,砌体砌至标高时,支模、绑  相似文献   

20.
冯建东  肖文凤 《建筑技术》2012,43(4):327-329
中微掩模新厂区工程基础筏板表面平整度要求较高,施工设计采用方钢轨道分幅浇筑混凝土,用振动梁轨道标高控制筏板标高,机械抹面,施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