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叠后DMO成象     
近来已发表了很多有关 DMO 的文章,其处理过程也逐步标准化。Deregowski(1987)的文章对 DMO 及其应用作了很好的介绍。叠前 DMO 方法包括辐射法、炮点剖面法和共偏移法等。这些都能改善倾斜层反射和弯曲界面反射的叠加效果。另一种 DMO 是用在常规叠加后,从理论上来讲,叠后 DMO 类似于叠后偏移。当前对地震资料处理的广泛认识是传统的 NMO 和 CDP 叠加不能产生真正零偏移数据。常规叠后偏移总是假设偏移距为零,而偏移为零只有在反射层水平时才能成立。因此可用叠前 DMO 和叠前偏移来校正成像。但二者都很费机时。Bale 和 Jakubowicz 提出了叠后 DMO方法,但程序相当复杂。因此,建议用一个相对简单的办法作替代来完成叠后 DMO。大家对叠后偏移、反褶积等都已熟悉,叠后 DMO 也许是一种新方法。这些方法都力图减少 NMO和 CDP 叠加产生的色散。而 DMO 还可以校正倾斜层反射在部分偏移过程中产生的色散。  相似文献   

2.
本文给出了北海中部地区关于地震叠前成像技术的一个简单应用实例。其中应用了两种深度成像方法-共炮检距和共角度叠前深度偏移。由于该研究区块构造不复杂,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研究结果能反映出地震资料中速度各向异性的影响。我们根据井约束建立了速度场,并证明主要标志层的双程旅行时能与井精确地闭合。还证明由叠前偏移得到的小角度(和小炮检距)深度成像也与速度场(由井导出的)相一致。然而,大角度(和大炮检距)深度偏移  相似文献   

3.
针对不同地质目标的叠前时间偏移成像解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云  高军  孙德胜  林吉祥 《石油物探》2006,45(3):217-229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地震勘探成像技术的发展,叠前时间偏移正逐步替代常规的NMO加DMO加叠后时间偏移成为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方法的主流。但对于不同的地质目标,叠前时间偏移的成像效果是否优于常规NMO加DMO加叠后时间偏移的成像效果呢?为此,从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方法、处理流程和处理参数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基于某地区三维数据常规处理结果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结果,针对不同地质目标进行了剖析与评价。认为: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的垂向分辨率较常规处理明显降低,但对于空间波阻抗变化明显的河流和断层,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的空间分辨率要高于常规处理;对于小于1/4波长的叠置薄储层,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的垂向和空间分辨率低于常规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4.
偏移距规则化技术在叠前时间偏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叠前时间偏移生成的共成像点道集是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储层叠前预测的基础数据,要求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分辨率和振幅保真性。叠前时间偏移共成像点道集中振幅相对关系受到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野外地震数据偏移距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研究开发了具有针对性的叠前偏移距规则化技术——基于偏移距分布密度的叠前振幅加权方法,其实质是根据每个偏移距的空间分布密度确定适当的振幅比例因子,对所有分组后的共偏移距数据做振幅加权处理,再进行叠前时间偏移。选取了某个正在进行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的勘探区域,采用上述方法消除了野外偏移距不规则分布造成的成像假象,得到了相对振幅特征保持良好、信噪比和分辨率明显提高的共成像点道集。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海上拖缆船采集资料的规则性和对称性研究,得到了一套有效的3D叠前深度偏移和速度模型建立的流程。将海上3D数据抽提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数据集。运用高性能的频率——波数域速度沿垂直方向变化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进行初始偏移。也用初始叠前v(z)偏移代替叠前时间偏移做AVO,或者在没有受到强横向变化影响时的目标成像。用共偏移距共方位角v(x、y、z)计算后续的深度偏移。这种叠前深度偏移算法也是利用共偏移距共方位角数据集的规则性来减少内存和CPU的需求。偏移输出数据用于产生一组速度误差拾取值和沿分析面的加密网格作为3D层析的输入。灵活钧模型建立工具与3D层析技术匹配能够产生出地质上合理的速度模型。两个数据实例表明:这种方法在相对轻微的速度变化区域(正如所期望的那样)和速度变化复杂的情况下(如盐下成像)能够取得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转换波速度估算和深度成像新方法——拟偏移距偏移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度成像已经成为P波数据的重要工具。从最近的研究来看,深度成像对转换波资料更为重要。叠前深度偏移虽然是最好的成像方法,但不足之处是要求有精确的初始速度模型,否则,深度偏移的结果还不如时间偏移好。Wang Weizhong和Long D.Pham等提出了一种转换波叠前成像和速度分析的新技术——拟偏移距偏移法(POM)。这种方法与等效偏移距法(EOM)不同的地方是对偏移距的定义不同。POM法可以更精确地计算初始速度,同时还可以简化转换波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7.
起伏地表条件下偏移到多偏移距叠前时间偏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速度横向变化比较缓慢时,叠前时间偏移是很好的成像手段。它可以作为复杂构造成像的一个关键的中间环节,对于提高最终的速度分析质量和深度偏移成像效果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时间域成像基准面选择困难,一般地,时间域偏移都是在一个水平的数据观测面(或浮动基准面)上进行的,非水平的观测面不宜作为时间域的成像参考面。提出一种新的成像方法,即引进一个随炮点和检波点变化的坐标,每次成像都是直接在该平面内进行,最后叠加到成像空间里。为了对来自非水平地表的低信噪比数据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引入Gardner提出的偏移到多偏移距的方法,把非水平地表叠前时间偏移方法与偏移到多偏移距的方法结合,可以较好地解决山地地震资料的叠前时间偏移成像问题。模型的初步检验证明,这种方法的确是可行的,且其计算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永安三维工区地下地质结构复杂,火成岩广泛发育,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地震成像效果,主要表现为小断层成像质量差、火成岩附近反射界面能量弱、目的层难以追踪解释。经过多轮叠前时间偏移处理仍然未取得满意的成像结果。为此,引入了双平方根(DSR)单程波动方程叠前τ偏移方法。该方法要求输入的地震数据为零方位,因此需要进行方位时差校正和炮检距规则化。针对窄方位三维地震数据特点,提出了DMO校正+炮检距面元化+DMO~(-1)校正流程。分别利用Kircohoff叠前偏移和叠前τ偏移+DMO校正+炮检距面元化+DMO~(-1)校正方法对永安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后者的应用效果较好,火成岩之间反射层位同相轴连续性得到改善,断层断面更清晰,成像分辨率明显提高,而且两者耗时几乎一样,证实了DSR单程波动方程叠前τ偏移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在基于波动方程的偏移速度分析中,共偏移距道集数据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能提供地质上可解释的偏移图像(如不同偏移距的共成像点道集)。本文根据共偏多距道集数据的具体物理特性,采用Green函数法实现共偏移距道集数据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在Green函数算子的具体构造中使用了稳定的Rytov近似计算慢度横向扰动引起的散射波场。用Marmousi模型数据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共偏移距道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Green函数法的偏移结果不仅与常规的利用双平方根算子的共偏移距道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结果相当,而且还能为偏移速度分析提供了不同偏移距的共成像点道集,对野外各种观测系统的适应性也很强。但本文的Green函数法的计算量较常规共偏移距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法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实现最佳零炮检距地震照明成像——CRS叠加之几何阐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零炮检距剖面是地震反射成像过程中重要的中间成果,常规处理中的共中心点(CMP)叠加的目的正在于此。当地层倾斜时,CMP道集发生反射点弥散,CMP叠加无法得到正确的零炮检距(ZO)剖面。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实施NMO/DMO叠加或沿着共反射点(CRP)轨迹进行叠加才能达到偏移到零炮检距(MZO)的目的。根据共反射面元(CRS)叠加理论,CRS叠加面是反射点附近一个邻域内CRP轨迹的集合,所以沿CRS叠加面应能得到最好的零炮检距剖面。以几何描述的方式,在常速介质假设下通过图示定性描述CRP与CRS叠加之间,NMO/DMO叠加、叠前深度偏移(PreSDM)与CRS叠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三维常速叠前偏移可以等价地分解成两个独立部分;三维常速DMO叠加,三维常速偏移。其中,三维常速DMO叠加是根据给定的速度将炮检距空间的地震数据映射到DMO速度空间,在消除地层倾角影响的DMO速度处形成叠加能量。三维常速偏移是在每个DMO速度数据体上独立地进行的,从而消作了反射点位置对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东部的复式油气区,为了准确地确定断块和断层位置,唯有采用三维地震勘探,使用三维叠前偏移技术。鉴于叠前偏移处理的工作量太大,采用三维DMO技术是切实可行的。本文从理论上说明时空域的三维DMO算子和二维DMO算子是等价的。在CMP域作三维DMO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只需对每个CMP面元,按各自的炮检距方向,用二维DMO算法把校正数据送到附近有关的CMP道集面元中去。也就是说可用叠后偏移技术(零炮检距偏移)作叠前积分法的部分偏移,偏移速度为x/TN(适用于均匀恒速介质)或为kx/TN(适用于速度呈垂向变化地区);然后将每个面元内相同炮检距资料求和,即可作为DMO校正的结果。这种叠前部分偏移的DMO校正可以在动校正之后进行,也可在动校正之前进行。本文还按曲射线原理对动校前TVDMO的偏移速度系数k值进行了理论计算,导出用多项式拟合的经验公式,从而进一步完善了TVDMO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刘法启  张关泉 《石油物探》1994,33(2):21-25,10
根据波动方程的理论,构造了一种用于叠前资料的成像算法,使叠前地震资料的经过DMO(叠前部分偏移)之后进一步成像,从而得到等价于叠前全偏移的结果。本文在理论在给出了该算法的运动学和波动理论解释,并构造的其具体实现算式。  相似文献   

14.
波动方程共方位角三维叠前偏移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针对双平方根(DSR)单程波动方程全三维偏移方法在地震波成像实际应用中面临的计算量大,对覆盖次数很低的窄方位三维地震资料会产生很强的相干噪声,影响成像效果等难题,结合Crossline共炮检距偏移理论,首先推导出了基于双域传播算子的共方位角叠前深度偏移公式,然后通过坐标变换提出了沿双程垂直走时方向进行递归波场延拓的共方位角叠前偏移新方法。通过对SEG/EAGE盐丘模型合成数据偏移试验,证实了共方位角叠前偏移深度域和时间域成像方法的有效性。将该法和常用的Kirchhoff叠前偏移法同时用于实际地震资料偏移处理对比,展示出该法在成像精度与分辨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削弱倾角歧视影响, 将叠前时间偏移/反偏移与输出道成像方式的共反射面元叠加算法(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 Stack by the Output Imaging Scheme,以下简称CRS-OIS)相结合,把常规预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叠前时间偏移映射到成像空间,在该空间内实施CRS-OIS处理,再用相同的速度场将其反偏移到叠前数据空间.基于这种处理流程不仅得到信噪比明显提高的叠前地震数据,同时削弱了CRS叠加方法固有的倾角歧视影响.理论数据与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均证实了该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论常炮检距地震剖面叠前偏移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共炮检距地震剖面叠前偏移方法的几何原理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叠前全偏移方法的新思路,进而提出了实现手段与成像点的位置均与DMO方法有所不同的叠前全偏移波动方程法。该方法是将多次覆盖中不同炮检距的地震反射波通过坐标变换及相应的波动方程法外推波场,使之一次偏移到它们自身的反射点上,然后进行叠加,即得最终结果。此法适用于任何倾角。对物理模型试算的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叠前全偏移波动方程法是可行的,并能用于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时移双曲线NMO方程的非椭圆特性,讨论了时移参数和非椭圆参数之间的关系,引入在局部坐标系中描述反射双曲线形状的两个约束参数,并推导出相关计算公式,建立各向异性高密度速度分析处理流程,解决了远炮检距动校道集无法校平的问题,提高了叠前时间偏移的成像精度。文中通过不同实例说明该方法能够解决远炮检距情况下反射波准确归位问题,并能为叠前反演提供高质量的CRP道集。  相似文献   

18.
频率波数域共偏移距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叠前时间偏移(PSTM)是一种改善速度分析及叠加效果.提高剖面成像质量的十分有用的工具。AVO分析前进行叠前时间偏移.能够有效地改善AVO的分析效果。提出了一种2D频率波数域共偏移距叠前时间偏移方法,阐述了其基本原理.并用数值计算验汪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该方法不仅能够对大倾角地层进行成像,较好地保持振幅.而且运算速度快。偏移后的道集可以用于偏移速度分析。  相似文献   

19.
基于野外"点源"观测数据的常规深度偏移等复杂叠前处理方法涉及到巨大的计算量。Berkhout基于"面源"的面炮技术提供了高效精确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成像的有利选择。本文拓展了Berkhout面炮技术,提出了高效精确的基于波动方程的曲面波技术,给出了曲面波合成算子的普适性数学表达式,并发展了面向目标的曲面波地表控制照明技术。其能够对复杂地质构造进行高效高质量成像。理论模型与实际资料的数值计算给出了很好的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