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量水槽模拟实验发现,A对称复合四极剖面法梯度异常(Ga)曲线的宽度与油层模型在水槽中的沉放深度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经研究,我们归纳出一种利用剖面曲线直接计算油层埋藏深度的经验切线法,实验结果表明,在油藏跨径相对其埋藏深度足够大,油层比较单一、电极距选择得当的情况下,采用该方法计算油层埋藏深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非无穷远三极剖面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 A对称复合四极剖面法。文中通过大量水槽模拟实验 ,着重论述了 A对称复合四极剖面法异常曲线极值点相对油气藏边界的偏移规律及其机理 ,并提出了准确确定油层边界位置的相应办法。相对非无穷远三极剖面法 ,该方法可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进一步改善资料质量 ,有利于提高解释精度 ;还可能使野外观测数据的处理计算大大简化 ,有利于及时指导野外生产  相似文献   

3.
A对复合四极剖面法的实验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非无穷远三级剖面法的基础上,提出了A对称复合四极剖面法。文中通过大量水槽模拟实验,着重论述了A对称复合四极剖面法异常曲线极值点相对油气藏边界的偏移规律及其机理,并提出了准确确定油层边界位置的相应办法。相对非无穷远三极剖面法,该方法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进一步改善资料质量,有利于提高解释精度;还可能使野外观测数据的处理计算大大简化,有利于及时指导野外生产。  相似文献   

4.
一种直接圈定油气藏边界范围的地面电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着重论述了用地面非无穷远对称三极剖面法寻找深部高阻油气藏的原理,以及部分水槽模拟实验结果和野外试验结果。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消除各种地表干扰,而且无须信赖钻井资料,具有效率高,成本代,勘探深度大,对高阻体灵敏度高,能直接圈定油气藏边界范围等优点,不失为一种廉价而高效的油气普查勘探方法。  相似文献   

5.
区域重力波数域解释及找油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重力异常的频率随异常地质体埋藏深度而变化的原理,设计了数字滤波器,分离出不同深度的密度界面所产生的重力异常,供计算其埋藏深度。根据上述方法,选用 RT 地区1:20万实测区域重力资料进行试验,得出了如下结果:1.计算出中生界顶板埋深,古生界顶板埋深,沉积基底埋深,中生界厚度和古生界估算厚度;2.将实测布格异常分解为中生界异常、上古生界异常和下古生界异常;3.提取出局部异常。结果与已知资料对比及后来的钻井验证,证明比前人所有的方法有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6.
桩墩冲刷是海上建筑物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随着“主墩 承台 群桩”式复合桩墩的广泛运用,承台埋深对 其局部水动力及冲刷的影响尚有待研究。本文基于水动力和泥沙输运模块,构造了均匀来流中具有不同埋深承台 的复合桩墩水动力及泥沙运动的三维数值模型,并利用水槽试验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对均匀来流中不同承台 相对埋深下桩墩的局部冲刷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复合桩墩附近在来流初始时刻的床面最大切应力及最大冲刷 深度随承台相对埋深的增大呈“马鞍型”变化趋势;当相对埋深为1.5时,冲刷深度达到极大值,相对埋深为-1.0 时达到极小值,此时的承台发挥类似护圈的缓冲效用。建议在冲刷剧烈时将复合桩墩的承台上表面埋设在原床面 以下,以减少冲刷程度和防护成本。  相似文献   

7.
关于非无穷远三极剖面法的若干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基于文献1的研究工作,进一步论述了非无穷三极剖面法的探边机理;分析了影响视电阻率异常幅值和异常极值点位置的因素;并在深入研究视电阻率ρs异常宽度与油气藏埋藏深度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关于计算油气藏埋藏深度的经验切线法。从而指出,非无穷远三剖面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圈定出油气藏的边界范围,而且还能实现对油气藏埋藏深度的计算。  相似文献   

8.
层状地层中三维薄板的瞬变电磁响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基于张量格林函数的体积分方程对三维异常体进行瞬变电磁响应的正演模拟,首先在频率域内计算电磁场分量的频率域响应;然后利用快速数字滤波技术将计算结果转换到时间域。文中分别通过对五层地电模型表面的水平电偶极子和接收器下方不同深度的水平导电薄板的瞬变电磁场响应进行计算,并作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当导电异常体位于场源下方时,其近源影响非常大,同时表明随着异常体与周围介质电导率对比度的增大,当异常体埋深增大时,瞬变电磁(TEM)法对其探测能力反而可能会增大。  相似文献   

9.
重磁异常的自动解析方法领域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欧拉反褶积、场源参数成像等方法.场源参数成像方法能够自动计算出场源体埋深、倾向和形态,与欧拉反褶积相比较,场源参数成像因计算方法简单而备受重视.但是计算的不稳定性和对噪声的敏感性一直限制了方法的应用.采用基于小波分析方法进行求导,并在计算局部波数中采用解析展开的方法,避免直接除水平导数而出现奇点问题,采用解析信号的振幅作为分母,使计算稳定性大为提高.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方法对单个异常体的计算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长8段孔隙度演化定量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长8段砂岩储层特征、主控因素分析及地层埋藏史和成岩史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以现今孔隙度为约束条件,将孔隙度演化分为孔隙度减小和孔隙度增大2个过程,分别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长8段砂岩储层从埋藏初始至现今的孔隙度随埋藏深度和地史时间变化的演化模型.结果表明:孔隙度定量演化模型为一个4段式分段函数.机械压实阶段为孔隙度减小模型,是以埋深为自变量的连续函数;压实和胶结作用阶段为孔隙度减小模型,是对埋深和埋藏时间的连续函数;次生增孔是由于地层酸性流体的溶蚀作用而产生的,主要发生在80~100℃的温度窗口内.因此,溶蚀阶段为孔隙度增大模型,是对埋深和埋藏时间的复合函数;溶蚀阶段结束后地层孔隙度为压实和保持阶段,孔隙度减小模型是对埋深、埋藏时间及增孔量的叠加复合函数.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建立的该砂岩孔隙度定量演化模型符合地质实际,可以推广应用到研究区相似岩性、埋藏年代和沉积类型的地层孔隙度计算中,为孔隙度预测提供定量计算方法,以期对该区油气勘探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面激发、井中接收是有可能在油田开发中了解剩余油气分布的一类地井电磁勘探技术。本文提出地井垂直电磁Walkaway剖面法,采用积分方程三维模拟软件,对地面变井源距施工方式中的目标体电阻率、尺寸、埋深以及离井距离的模拟,反映了该方法在油气藏开发动态变化的异常响应规律;通过模拟和分析均匀介质背景与层状介质背景两种情况下三维油藏目标动态模型的异常特征,表明该方法探测范围大,信噪比高,可有效监测油气动态变化,为该方法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塔河油区下奥陶统储层的流体包裹体特征以及拉曼位移和成分特征、主要成分含量(CO2,CH4,H2O等)与埋藏深度关系等研究发现:①下奥陶统储层中存在2大类8个种类及4种组合的流体包裹体;②下奥陶统储层流体包裹体以富含CO2与CH4烃类包裹体和H2O—CO2盐水包裹体为主;③在单个包裹体中,甲烷拉曼特征峰随埋藏深度总体是升高趋势,而其相对含量则为先升后降;④二氧化碳拉曼特征峰、相对含量随埋藏深度同时呈下降趋势;⑤水的拉曼特征峰随埋藏深度呈一定的非线性变化趋势;⑥气相中甲烷与二氧化碳的摩尔百分含量呈消长关系;它们均可用于推测油气捕获时的成熟度指标,而水的拉曼位移随埋深变化则可间接判断其溶液介质性质。   相似文献   

13.
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中北部花港组砂岩储层埋深跨度大,不同层位储层质量存在差异。基于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和物性数据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埋藏史,系统分析了不同层位储层基本特征及其成岩差异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花港组砂岩储层纵向上以埋深4 100 m为界线,其上、下储层物性和孔隙发育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埋深4 100 m以上为H3—H4砂组储层,埋藏相对较浅且火山岩岩屑含量相对较高,较弱的压实、压溶作用和普遍发育的绿泥石包膜共同抑制了石英次生加大,有效保存了原生孔隙,为后期有机酸规模溶蚀提供了条件,因此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都发育较好,存在相对高孔隙发育区;埋深4 100 m以下为H5—H6砂组储层,埋藏相对较深且更富变质岩岩屑,绿泥石包膜发育较差,难以有效抑制石英次生加大,同时强烈的压实、压溶作用使其在快速埋藏阶段丧失了大量孔隙,不利于后期的有机酸溶蚀增孔作用,且由于较长时期处于碱性成岩环境,大量自生矿物胶结充填孔隙,导致储层相对致密。  相似文献   

14.
沉积盆地地层古埋深的恢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盆地模拟中,利用“回剥”技术恢复古埋深,关键在于确定地层古孔隙度演化关系式。确定古孔隙度的传统方法(等效深度法)仅适用于无间断匀速沉积的地层,对于埋藏史复杂的地层计算结果误差较大。为此,提出同时考虑地层埋藏时间和埋藏深度对孔隙度演化的影响,即采用孔隙度埋藏时间、孔隙度埋藏深度关系式作为计算孔隙度的函数,并利用数值积分法,计算出地层的骨架厚度值,然后利用回剥技术,计算地层古埋深。在进行数值积分时,可以根据研究精度的需要,确定合适的步长。此方法在东营凹陷的应用表明,计算结果的准确度、可信度要高于传统的计算方法。图1表1参7(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15.
南襄盆地区域大剖面工程部署的测线穿越盆地的不同构造单元,地层埋藏深浅不一,变化幅度大,不同单元的地质情况对采集使用的方法要求不一。在充分分析论证和实地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渐变观测系统的方法,根据工区地质构造变化趋势和目的层埋深变化情况逐段设计观测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6.
横向速度变化对构造成像影响的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郝守玲  赵群 《石油物探》2008,47(1):49-54
塔河地区低幅度构造普遍发育,由于地层速度横向变化大,目的层埋藏深,局部构造难以落实,因此,加大了勘探风险.为此,利用物理模拟技术探讨了横向速度变化对构造成像的影响.建立了上覆变速层的背斜构造模型,并对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和偏移处理效果进行了分析.由于上覆变速层的影响,时间剖面上构造形态被改变,构造高点发生位移,常规时间偏移方法和常用的几种时深转换方法均不能得到正确的深度构造成像结果.利用物理模型建立了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的深度域层速度模型,对物理模拟数据进行了深度偏移处理,在深度偏移剖面上,原始地层和构造的几何形态基本得到了恢复.  相似文献   

17.
地震层速度精度分析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层速度是地震资料定量解释的重要依据,它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取决于其精度和地质体的埋藏深度。一般来说,精度越高、埋藏深度越浅,利用层速度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越强。例如精度为5%的层速度、埋深1000m,可以识别26m厚的气层。利用层速度研究岩性,必须使其误差小于岩性变化所引起的速度变化。当层速度的误差大于因岩性变化所引起的速度变化时,由岩性引起的速度异常被淹没在误差之中了,这样的层速度不能用于岩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烃源岩埋藏史——生油史与石油初次运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3个地区不同烃源岩埋藏史、生油史、排油史模拟表明,具有不同埋藏史-生油史的烃源岩,其石油初次运移的特征不同.将烃源岩埋藏史-生油史与初次运移的关系归纳为5种典型类型:①深埋藏-高成熟-有利排油型,烃源岩经历持续的埋藏作用,烃源岩成熟后经历相对短的时间就可达到排油饱和度门限,在持续深埋藏及相应快速的生烃作用下,烃源岩可形成异常高压力,有利于石油初次运移发生;②深埋后抬升-高成熟-有利排油型,烃源岩在抬升之前就达到高成熟,石油初次运移主要发生在抬升作用之前,石油初次运移特征与①型相似;③持续中埋藏-中等成熟-抑制排油型,烃源岩在早期达到中埋藏深度后,烃源岩进入成熟门限,此后未经受进一步的埋藏或埋藏作用甚小,地温没有增加,生烃作用缓慢,不仅烃源岩成熟后需要相对长的时间达到排油饱和度门限,而且,较浅的埋深与缓慢的生烃作用不利于形成异常高压力,即使达到了排油饱和度门限,但由于动力的缺乏初次运移也难以发生;④中埋后抬升-低成熟-不利排油型,烃源岩早期达到中浅埋深,并达到低成熟,此后烃源岩遭受抬升,生油作用减缓甚至停止,而达不到排油饱和度门限,石油初次运移不能发生;⑤中、浅埋藏-低熟(油)-早生早排型,此类烃源岩在较浅的埋深可以达到排油饱和度门限,并且在同生断层产生的构造裂缝作用下有助于低熟油和初次运移.这5种类型烃源岩的划分,在石油勘探中对油源区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应用钻井地层压力实测资料、测录井资料和地震速度资料等,结合盆地地层沉积结构分析,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地层超压异常的横、纵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控制因素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1)超压异常在盆地腹部地区普遍存在,其出现的顶界面具有穿层性,整体具有向西北方向超压顶面埋深变浅、向凹陷内埋藏变深的特点;超压顶面在莫索湾地区为侏罗系三工河组,顶面埋深在4 400 m左右,向西到夏盐-达巴松和玛湖地区超压顶面为三叠系,埋深在3 500 m左右,在莫南凸起的永进油田超压顶面在白垩系底部,埋深在5 800 m左右。2)莫索湾地区的侏罗系以下地层都存在超压异常,侏罗系的异常压力值最高,在二叠系-石炭系有所降低;同时,根据压力系数结构剖面特征分析,将超压异常划分为两种类型。3)分析盆地腹部超压异常的空间特征,认为不同层系、不同构造位置的超压异常形成具有不同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0.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Weiss编写的3D有限差分程序,通过建立的正演模型,开展3D水平电偶源电磁场特征与异常体空间展布特征(几何特征、埋藏特征)关系的实例研究,并对模型进行了正演数值模拟,得到以下几点认识:①同一位置处接收到的电场强度随着异常体半径的增大而增大,高阻体的存在能够增大电场强度,且异常体越大,场强也越大;②归一化后的电场曲线特征表明,随着发射电流频率的降低,异常体引起的异常越来越小;随着异常体半径增大,引起的异常也逐渐增大;③当异常体半径不变而埋深改变时,随着埋深的增加电场强度逐渐减小,对异常体的分辨力越来越小。文中所得结果对MCSEM电磁场基本传播特性的认识和MCSEM观测资料的解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