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南沙曾母盆地地震反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曾母盆地地震反射剖面上解释出三个地震波组:T1、T2和T5(Tg),部分地区还存在T3波组。利用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进行地震地层学解释,划分出三个反射层序。分析其地震反射波组特征、重力及磁力异常的特征,认为曾母盆地东北部的南薇南拗陷和北康台地属南沙地块,其余部分属加里曼丹地块,它们在始新世末至早渐新世缝合,曾母盆地是发育在这一缝合线附近的前陆盆地。从石油地质学的角度看,曾母盆地具理想的生储盖组合,可能是我国寻找油气资源的又一潜在的战略基地。  相似文献   

2.
曾母盆地属周缘前陆盆地,发育于两个不同块体会聚带上,后期又经过走滑体系的作用,其特殊的构造部位和特定的沉积环境,造就了独特,丰富的构造样式,主要有断块构造,花状构造,底辟构造,反转构造,潜山构造等。这些各具特色的局部构造发育了不同时期和部位,空间上相互叠置,为油气聚集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3.
根据西昌盆地首次地震概查资料,获得了较为可靠的地震成果,查明的地腹七里坝、尔乌、炭山、罗木大山等7个局部构造在上三叠统白果湾组顶界,其圈闭总面积达177.5km^2。通过解释,结合七坝1井区域探井成果,对西昌盆地地腹构造的总体分布特征及局部构造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认识,对盆地内主要断裂的位置和展布特征进行了推断及解释。综合地震地质资料解释了古生界二叠系、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在西昌盆地的基本分布范围,其厚度变化的总趋势是:从西至东、由南往北地层由薄增厚。根据区域地质研究成果,对局部构造进行了含油气条件分析,提出位于米市凹陷内的七里坝和炭山背斜以及罗木大山西支东高点是具有油气远景的构造,为西昌盆地的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曾母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分布特征及有利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人大量研究成果为基础,综合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对中国南海曾母盆地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划分。结合南海构造演化背景分析,认为曾母盆地新生代经历了渐新世—早中新世断拗期和中中新世—第四纪拗陷期2个构造演化阶段,发育了不同的物源体系和沉积相带,具有不同的沉积充填特征,断拗期形成煤系和陆源海相2类主力烃源岩,拗陷期形成中—上中新统生物礁主力储层与上新统—第四系区域泥岩盖层。曾母盆地油气分布在平面上呈南油北气的特征,垂向上主要分布于中—上中新统;发育生物礁和构造2种油气藏类型,具有下生上储型和自生自储型2种成藏模式。曾母盆地西北部的康西凹陷中北部,特别是深水区,是下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5.
曾母盆地作为一个拥有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地质储量的大气田,其沉积体系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尤其是早期沉积环境是陆相还是海相一直存在争议。为了厘清曾母盆地沉积体系特征,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可靠依据,在总结分析大量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露头、钻井、地震及油田沉积相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物源供给特征和岩相古地理背景,对其新生代各个时期的沉积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曾母盆地新生代共识别出河流相、三角洲相、海岸平原相、碳酸盐台地(生物礁)相、滨海相、浅海相和半深海相7种沉积相类型。曾母盆地新生代整体为海相环境,大型三角洲在盆地南部持续发育,碳酸盐台地(生物礁)和半深海沉积主要在坳陷期(中中新世—第四纪)发育,断坳期(渐新世—早中新世)基本不发育。由于中中新世受婆罗洲逆时针构造旋转的影响,曾母盆地物源方向发生改变,断坳期物源主要来自西南侧,坳陷期物源主要来自东南侧。  相似文献   

6.
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酒泉盆地在新生代受祁连山褶皱带由南往北的逆冲推覆作用,在横向上形成了复杂的前陆盆地结构,依次有南缘山前冲断带、南部前陆拗陷、前陆斜坡、黑山-合黎山前缘隆起和花海-金塔隆后拗陷;在纵向上表现为新生代前陆构造层叠置在中生代伸展构造层之上的双层结构特征。本文主要通过对地震剖面及地面露头资料的综合研究,重点分析了自晚第三纪以来酒泉盆地的地质结构特征、构造变形特征及下步油气勘探方向,并获得以下认识:南缘山前冲断带构造变形表现为多个逆冲推覆带侧向叠置,并且由于调节断层的分割作用,构造变形及结构具有明显的东、西分段特征,构造变形强度总体表现为西强东弱,推覆体广泛逆掩于下白垩统之上;南缘山前冲断带石油地质条件优越,是盆地内最主要的油气聚集区,其中逆冲推覆体下盘掩伏构造是下步油气勘探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7.
南沙海域主要沉积盆地局部构造特征及组合样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局部构造是盆地油气聚集的场所,研究其形态和成因以及空间展布特点,有利于认识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和油气藏特点对提高钻探成功率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总结了曾母盆地、北康盆地和南薇西盆地局部构造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局部构造的组合样式以及配套形成的油气圈闭类型,认为南沙海域具有形成有利局部构造的区域构造环境。主要沉积盆地中形成的局部构造与断层的控制因素密切相关;各沉积盆地局部构造的组合形式和圈闭类型,取决于构造发育部位以及所受区域构造运动的改造程度。  相似文献   

8.
曾母盆地是在南海构造旋回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始新世—早中新世前陆断坳、中中新世走滑改造和晚中新世至今区域沉降三大构造演化阶段。南海构造旋回不仅控制了曾母盆地的构造演化,而且还控制了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对油气聚集成藏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前陆断坳期主要控制盆地主力烃源岩发育,形成了三角洲煤系烃源岩和陆源海相烃源岩,并控制盆地南侧砂岩储层和构造圈闭形成;走滑改造期控制盆地中北部碳酸盐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建造的形成;区域沉降期控制盆地区域盖层的发育与分布。  相似文献   

9.
哥伦比亚上马格达莱纳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盆地分析及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哥伦比亚上马格达莱纳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及石油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显示:盆地演化主要经历了裂谷发育、被动陆缘、前陆盆地和山间盆地发育4个阶段;主要烃源岩为被动陆缘阶段发育的Cenomanian-Santonian期Tetuan灰岩和La Luna灰岩,储集层为Albian期Caballos组三角洲相砂岩和Maastrichtian期Monserrate组三角洲—河流相砂岩,被动陆缘阶段Villeta群页岩和前陆盆地阶段发育的古新统Guaduala组泥岩为盆地区域性和局部盖层;油气运移和聚集主要发生在中新世,构造型和构造-地层复合型是盆地主要的油气田(藏)类型;中—东科迪勒拉山前逆冲带下及盆地内冲断层发育地带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0.
安达曼海海域盆地构造及其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达曼海海城盆地的构造及沉积演化历史研究,包括发育构造、应力场特征、沉积充填序列和物源分析.通过建立区域主干剖面和断裂体系,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综合研究了安达曼海海域盆地构造及其演化特征.安达曼海海域盆地经历了裂陷前的断陷期、同裂陷期,以及晚中新世以来继承性的张扭改造,盆地内部发育有早...  相似文献   

11.
重磁电震联合反演在合肥盆地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合肥盆地开展了高精度重力、航磁、电法、地震(简称重磁电震)、化探等多种方法勘探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重磁电资料的目标处理,建立起全区地球物理场;应用重磁电震资料联合反演,获得的主要成果有:①完成了印支面及结晶基底构造图;②发现了“影子盆地”;⑧本区自南而北划分为四个构造带,即前陆冲断带、前渊沉降带、前隆断褶带、隆后斜坡带;④指明前陆冲断带和前隆断褶带是合肥盆地油气勘探突破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2.
在调研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地震资料最为详实的巴布亚湾海域区块为例,从区域构造演化入手,探讨研究区构造特征及油气圈闭类型,得出以下认识:1盆地主要经历了裂谷前基底期、冈瓦纳同生裂谷—裂后期、珊瑚海同生裂谷—裂后期、达拉伊弧后伸展期和前陆盆地期等演化阶段,沉积地层垂向呈“二元结构”,即前陆构造层叠加在达拉伊弧后及其下的裂谷—裂后期构造层之上,并呈楔状向南西西快速减薄超覆于东部高地之上; 2巴布亚湾海域区块形成了以欧拉褶皱带为前陆冲断带、以莫尔比拗陷为前渊带、以东部高地为前陆隆起和以布莱盆地为隆外拗陷的前陆盆地系统; 3初步分析圈闭类型和油气成藏条件后认为,裂谷—裂后和弧后伸展阶段形成优质海相烃源岩,前陆期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前陆冲断带发育的成排、成带逆冲背斜为首选钻探目标,前渊带的扇三角洲岩性体、浊积水道和前陆隆起带潜山构造及复合圈闭为潜在目标。  相似文献   

13.
 窟窿山构造是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最重要的控油构造,已发现亿吨级的青西油田。以断层相关褶皱和冲断构造理论为指导,利用地震、钻测井及地面露头资料合理建立了窟窿山构造模式,落实了整体构造形态。指出窟窿山构造整体上为一个完整的北西向大型断层转折背斜构造,发育多条北北东向调节断层,将其切割为五个北东向断块(窿107,窿11,窿8—窿7,窿15和窿14)。油气勘探表明,不同断块由于地层、岩相(性)不同,特别是裂缝发育程度的差异,造成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综合评价认为其中的窿15区块是下步油气勘探有利目标,窟窿山构造深层也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4.
塔东南构造演化和上新世以来的构造格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地震、非地震和野外地质调查资料的分析,根据构造和沉积特征,把上新世以来的塔东南盆地由西至东分为3部分:西段民丰凹陷为扭压盆地;中段为且末凸起,古近系不整合覆盖于元古界变质岩之上;东段瓦石峡凹陷为小型前陆盆地。认为塔东南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的边缘海沉积阶段、侏罗纪-早白垩世断-拗沉积阶段、古近纪-中新世拗陷沉积阶段、上新世-现今的压扭盆地和前陆盆地沉积阶段。上新世以来盆地构造变形的东西分段是由不同的应力机制和应力强度引起。瓦石峡凹陷山前带发育冲断推覆构造,侏罗系烃源岩增厚有利于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15.
前陆盆地及其确定和研究   总被引:46,自引:14,他引:32  
经典的前陆盆地的概念可定义为:形成于收缩造山带与相邻克拉通之间,平行于造山带呈狭长带状展布的不对称冲断挠曲盆地。此定义包含了前陆盆地的分布位置和地壳性质、动力学机制与发育时限、平面展布、剖面结构以及相应的沉积建造等主要特征。但前陆盆地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单元的位置在不同演化阶段是变化的;其规模和形态及含油气性也差别较大。以盆地所处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为基础,将前陆盆地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弧背前陆盆地和分裂前陆盆地三类。前两类为基本类型。中国中西部一些造山带周缘的压性盆地,总体具有前陆盆地的结构、变形和沉积特征。根据其形成的动力来源、发育时限和主要特征,将其作为一种新的盆地类型列出,命名为陆内前陆盆地。与弧背前陆盆地和周缘前陆盆地相并列,并对应于板块构造演化历程中的大洋消减、大陆碰撞和陆内缩短三个不同性质的聚敛阶段。前陆盆地的确定依据和研究内容主要有:(1)构造属性;(2)发育时限;(3)盆山耦合;(4)区域背景;(5)原盆面貌;(6)演化过程;(7)沉积响应;(8)纵向分区等。在确定前陆盆地时,应注重该类盆地的共性;在研究时,应突出具体对象的个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分布规律与有利勘探区带优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5个主要富气盆地的资源探明率只有9.3%,天然气勘探潜力较大。中西部前陆盆地大中型气田有7种富集成藏模式,其中冲断挤压作用是天然气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研究分析了前陆盆地各二级构造带大中型气田类型及分布特点,认为冲断带下盘大型构造圈闭群、前渊斜坡岩性尖灭区带与浅层次生气藏、前缘隆起上的断块圈闭群等是前陆盆地有利的天然气富集区带。依据对前陆盆地地质规律深入研究的结果,结合目前天然气勘探实际,提出了大中型气田富集区带的优选原则,并优选了中西部前陆盆地5个天然气富集区带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冲断带中的克依构造带逆冲断裂下盘的膏盐层下部大型构造圈闭群,柴达木盆地北缘冲断带的冷湖—南八仙构造带,四川盆地川西北前陆凹陷前渊区带的盐井沟—苏马头—龙泉山侏罗系浅层气,川西前缘斜坡带的梓潼斜坡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岩性尖灭区带,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二排、第三排构造带的第三系、白垩系气藏。图1参4(曾宪斌摘)  相似文献   

17.
深入研究四川盆地的起源及其演化过程,对该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根据2008-2010年度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研究的成果,将川西前陆盆地和大巴山前陆盆地合二为一,通称为四川前陆盆地,并给出了支持这一观点的4点主要证据,即:相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形成机制对前陆盆地的影响、“形”与“质”两方面的统一性、共同拥有同一个前陆隆起带。重点分析了盆地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过程、原型盆地与主控造山带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前陆盆地经历了不同时期由不同造山带控制、沉积范围变化大、沉积中心频繁迁移的复杂演化过程,不同类型盆地的垂向叠置,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的横向叠加,构成了多造山带控制下的复合型前陆盆地。最后,对盆地构造区带进行了划分,共划分出:造山带后缘推覆构造带、造山带前缘出露前锋逆掩推覆构造带、造山带山前隐伏前锋构造带、前陆盆地中央坳陷带、前陆盆地前缘斜坡带、前陆盆地前缘隆起区等6个一级构造带以及15个次级构造带。  相似文献   

18.
酒泉盆地中生代为拉张断陷盆地发展阶段,形成了一系列NNE向东断西超的早白垩世次级凹陷,表现为中国东部断陷湖盆的特征,具备形成构造—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地质背景。以往的油气勘探主要针对构造油气藏,虽获得一些重大发现,但近年勘探效果并不理想。文中针对该区储层非均质性强、地震资料品质差的特点,充分利用钻井资料,采用地震属性分析、水平切片、倾角测井和成像测井、层序地层学等技术对青西、营尔两个凹陷的构造—地层油气藏进行了勘探、研究。通过精细的断块构造解释和沉积相、储层预测,发现了一批构造—地层圈闭,分别在青西凹陷、营尔凹陷优选出YX1、C3两口区域探井,经钻探均获商业油流,使酒泉盆地构造—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