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沙曾母盆地地震反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曾母盆地地震反射剖面上解释出三个地震波组:T1、T2和T5(Tg),部分地区还存在T3波组。利用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进行地震地层学解释,划分出三个反射层序。分析其地震反射波组特征、重力及磁力异常的特征,认为曾母盆地东北部的南薇南拗陷和北康台地属南沙地块,其余部分属加里曼丹地块,它们在始新世末至早渐新世缝合,曾母盆地是发育在这一缝合线附近的前陆盆地。从石油地质学的角度看,曾母盆地具理想的生储盖组合,可能是我国寻找油气资源的又一潜在的战略基地。  相似文献   

2.
南沙海域主要沉积盆地局部构造特征及组合样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局部构造是盆地油气聚集的场所,研究其形态和成因以及空间展布特点,有利于认识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和油气藏特点对提高钻探成功率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总结了曾母盆地、北康盆地和南薇西盆地局部构造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局部构造的组合样式以及配套形成的油气圈闭类型,认为南沙海域具有形成有利局部构造的区域构造环境。主要沉积盆地中形成的局部构造与断层的控制因素密切相关;各沉积盆地局部构造的组合形式和圈闭类型,取决于构造发育部位以及所受区域构造运动的改造程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沙海域的油气资源及地质特征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南沙海域面积为82.6×104km2,该区含油气沉积盆地发育,石油地质条件优越,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油气资源量为136.7×108~246.7×108t.周边国家已发现大量大中型油气田,已成为世界海上重要的产油气区之一.我国应大力加强南沙海域的油气勘探,经过不懈努力,一定会形成相当规模的油气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盆地东部和台湾西部海域中生界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珠江口盆地东部和台湾西并且中海域广泛分布的海相中生界发育3个方向的4种断层;NE向逆断层,NE向正断层,WNW-EW向正断层和NW向左行平移断层。区内各构造单元之间的接界关系有所不同,珠一坳陷,台西南盆地与隆起均呈断裂接界关系,潮汕坳陷与东沙隆起之间为渐变过渡关系,而东沙隆起与澎湖北港隆起,潮汕坳陷与台西南盆地均以平移断层为界,本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两次大的构造沉降与挤压降升的旋回。  相似文献   

5.
南沙海域新生代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南沙海域丰富的地球物理资料和调查结果。对南沙海域各盆地区域不整合面及与之对应的构造运动的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自中生代末期以来本区发生过4次重要的构造运动;礼乐运动,西卫运动,南海运动和南沙运动,它们对南沙海域盆地的形成,沉积和构造演化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礼乐运动和西卫运动主要表现为拉张性质,礼乐运动造成盆地初始裂离,断陷,西卫运动使盆地断陷,断拗加剧;南海运动使盆地由断拗逐渐转化为拗陷;南沙运动主要表现为挤压性质,该时期所形成的构造圈闭是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万安盆地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安盆地为新生代发育于减薄陆壳之上的走滑拉张盆地,基底主要由中生代花岗岩类与变质岩组成,经历了早第三纪张裂与晚第三纪裂后两个发育阶段,张裂阶段断陷期沉积了厚达6100m的河湖相-海陆交互相与半封闭浅海相沉积,裂后期为大规模海进期,沉积了厚达4000m的浅海-半深海相沉积,巨厚的新生代沉积奠定了形成大型含油气盆地的基础。盆地内大规模的基底块断活动形成了三隆四坳的构造格局,控制了各类圈闭的发育,以与基岩有关的继承性圈闭最为重要,具有极为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7.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收集IHS、CC、USGS数据库最新的钻井、油气田资料,系统分析了南沙海域大中型油气田及其成藏要素的分布与油气地质特征。南沙海域已发现大中型油气田主要分布在文莱—沙巴盆地和曾母盆地,无论是油气田数量还是油气储量规模均集中于中新世地层。主要发育裂谷(漂移)期海陆交互相煤系烃源岩、后裂谷期前三角洲泥岩两期烃源岩。主要沉积盆地具有海相生气为主、海陆过渡相和湖相生油为主的烃源岩分布特征,这也是深水区富气、浅水区富油这一油气分布规律的物质基础。储集层受区域构造演化和沉积环境控制,具有分带特征,表现为外带老(上渐新统—下中新统)、内带新(中、上中新统)。大中型油气田分布具有外带以砂岩油气藏为主、内带以碳酸盐岩气藏为主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东委内瑞拉前陆盆地是构造和岩性复合的前陆盆地,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油气聚集区,并包含数个特大型油田。形成这些巨型油气资源是由于白垩纪源岩丰富广阔和沉积,多层的厚妙岩储层和长期的构造形变。  相似文献   

9.
南沙海域沉积盆地及油气资源分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南海新生代经历过大陆张裂与分离、海底扩张和地块碰撞等构造演化历史,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南部为碰撞挤压边缘,东部为俯冲聚敛边缘,西部为走滑边缘。南海南部在新生代中期以后为挤压环境,形成张裂盆地、前陆盆地及前弧盆地。南沙海域位于南海南部,区内万安、曾母、北康、南薇、中建南和礼乐等主要沉积盆地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南沙海域具有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的一个重要油气区。烃源岩、高热流值、挤压构造发育和生储盖条件匹配等是南沙海域沉积盆地油气富集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前陆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及油气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陆盆地是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找到大油气田的几率较大,本文以国外6个重要的含油气前陆盆地为例,分析了前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探讨了前陆盆地的油气潜力与勘探前景,同时指出中国前陆盆地,特别是中西部的前陆盆地,类型特殊,差异较大,需要加强综合研究,总结其油气形成规律,以指导今后的勘探。  相似文献   

11.
曾母盆地属周缘前陆盆地,发育于两个不同块体会聚带上,后期又经过走滑体系的作用,其特殊的构造部位和特定的沉积环境,造就了独特,丰富的构造样式,主要有断块构造,花状构造,底辟构造,反转构造,潜山构造等。这些各具特色的局部构造发育了不同时期和部位,空间上相互叠置,为油气聚集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12.
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结构与构造单元划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渤海海域13条区域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解剖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确定构造单元划分标准,并进行一、二级构造单元划分。渤海海域不同地区新生代盆地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沉积地层时代和厚度也有所不同。根据地质结构和沉积地层的差异,渤海海域可分为辽东湾坳陷(海域)、渤中坳陷、济阳坳陷(海域)、黄骅坳陷(海域)和埕宁隆起(海域)等5个一级构造单元,进一步可划分出二级构造单元35个,其中凸起13个、低凸起4个、凹陷18个。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地质结构的精细解剖和构造单元划分对优选有利油气勘探区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第三纪箕状凹陷陡翼的石油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成箕状凹陷的控制断层控制了凹陷陡翼的构造地质、石油地质特征。凹陷的沉降、沉积中心位于控制断层附近,形成了丰富的油源;控制断层的继承性构造运动及其时空差异,造就了箕状凹陷陡翼形式多样的圈闭类型。二者的有机配合,在箕状凹陷陡翼聚集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藏,是石油勘探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4.
银根盆地中的反转构造样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银根盆地位于我国东西部两大构造区域的交汇处,存在多种构造样式。据域区地质构造分析,该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三叠纪一侏罗纪隆起上升、白垩纪下新生代隆起三个阶段,体现了应力场的交替,有利于反转构造的形成。该区的地震资料证实有正反转构造存在。  相似文献   

15.
 塔北隆起西段发育典型的三层构造层:古生界构造层发育寒武—奥陶系潜山;中生界构造层发育披覆背斜,由差异压实作用引起的小型正断层使披覆背斜成为断背斜; 位于库木格列姆群(E 1-2 km)膏盐层之上的新生界构造层以滑脱褶皱和冲断层为特征。本文认为,该区的中生界勘探应当放弃构造勘探的模式,立足于岩性勘探和小型的披覆构造及断背斜勘探。在该区应正确识别地震剖面上因上覆膏盐层影响而造成的大量构造假象,并结合中生界沉积相、沉积微相研究及区域构造应力场、构造变形特征分析,寻找可靠的地层圈闭。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板块西部,是我国大型叠加型含油气盆地之一。在对其进行的首轮油气勘探中发现了中生界大型油田,在二轮普查中对古生代的研究取得了突破和进展。文中在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的前陆盆地概况及其基本特征、特点、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前陆盆地油气勘探前景、难点,并提出了勘探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类型、构造单元和构造带3个层次深入分析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国中西部主要发育叠加型、改造型、早衰型和新生型4种前陆盆地,其油气成藏条件、成藏特征与油气聚集模式决定了不同类型前陆盆地油气分布的差异。前陆盆地发育冲断带、前渊、斜坡带和隆起带等构造单元,不同构造单元在烃源岩发育与演化、圈闭类型及成藏过程、保存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构造单元油气分布特征的差异。前陆冲断带是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构造单元,烃源岩与储盖组合、构造特征及保存条件是其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冲断带断层、盖层的时空配置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分带、分段特征和富集规律,指示着不同构造段的油气富集部位及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8.
焉耆盆地宝北地区高分辨率地震采集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焉耆盆地宝北地区高分辨率地震采集试验和科学论证,总结出一套适合该地区的地震勘探采集方法:①采用双井微测井技术查明虚反射界面,进而确定合适的激发井深;②采用小基线距、小组内距接收和适当小药量激发可有效地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③采用自然频率相对较高和高灵敏度加速度检波器;④适当深埋检波器(埋深50~60cm),改善排列噪声环境,尽量减少与地表有关的噪声;⑤正确选择观测系统和仪器因素。采用上述采集方法,主要勘探目的层反射的视主频达到60~80Hz;与以往常规地震剖面相比,分辨率提高了2~3倍;断层、地层尖灭、不整合等地质现象更加清楚。  相似文献   

19.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构造格架及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建南盆地地处南海西部,断层、火山岩体发育,地质条件复杂。新生代构造运动对盆地形成演化影响很大,剖面上表现为由4个不同结构特征的构造层叠置而成,平面上呈现北北东-北西走向,形态呈菱形,既具有走滑盆地的几何特征,又具有拉张盆地的地质特征。盆地整体以一个主要坳陷和两个次级坳陷为中心,穿插缓坡低隆起,形成隆坳相间排列的构造格局。盆地内发育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走滑方向不同,对盆地演化的影响截然不同,左旋引起挤压,而右旋则造成盆地拉张沉降。在拉张和剪切两种应力改造作用下,经过了多次抬升、沉降的旋回,形成走滑-拉张复合型盆地。  相似文献   

20.
转换型Muglad盆地的走滑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非洲中部的Muglad盆地(简单M盆地)位于中非断裂系中段东部南侧, 是一个内陆转换型盆地,盆地北部(走滑)断陷带以剪切走滑特征为主,北部NGL坳陷和南部KK坳陷以拉分走滑特征为主,南、北两两部明显左行错位,两者之间存在与中非走滑断裂系基本平行的近东西向调节转换构造带。早白垩世中非大断裂的右行走滑运动使早白垩世M盆地主体部位诸为陷边界主断层以西倾为主,断陷均呈东断西超,下白垩统东厚西薄;晚白垩世中非大断裂左行走滑,M盆地被改造,形成了北北西走向东倾断裂系统,具有北“箕”南“堑”的特征。M盆地的走滑性使其白垩系沉积速率大,生油条件好,沉降中心从早至晚自北而南转移,决定了南部KK坳陷的达富尔群泥岩纯净,封盖性能好。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大油田均发现于KK坳陷,但火成岩欠发育,地热梯度较低。图6参9(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