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震数据不规则和地下照明不均匀是阻碍地震保幅成像的两个关键因素。为此,利用已知的地下模型信息,采用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将原始数据映射到成像空间,在成像空间提取有效特征,再反偏移到数据空间,重建缺失数据。由于偏移算子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地震波的传播效应,因此成像空间比数据空间更加简单,更易于提取有效的信息特征。在最小二乘意义下利用迭代算法拟合观测数据从而提高了方法的精度,并分析了该方法对速度模型的依赖性。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复杂介质条件下的地震数据进行有效的规则化处理,并改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马凤鸣  王建民 《石油物探》1998,37(A01):1-6,104
本文使用了空变、时变噪音分布函数、时变倾角扫描的空间预测方法,在全频的前提下,对单炮记录上的相干噪音、随机噪音进行衰减;给地震资料处理提供了全频、保真、高信噪比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波动方程的叠前地震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单元,即速度分析和深度偏移。不管高程或近地表的速度如何变化,它能实现真正的地表一致性静校正。它用层板成像法来估计浅层速度,用双程波动方程的有限差分解来进行成像时间的计算和偏移数据的外推。  相似文献   

4.
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DMO和叠前时间偏移的共同起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DMO和叠前时间偏移对于改善速度分析及叠加效果,最终提高剖面成像质量都是很有用的工具,一般在共偏移距道集中进行。其实现方法有多种,如等价偏移距方法(equivalent offset migration,Bancroft et al,1994)、DMO PSI(prestack imaging)方法(Gardner,1986)和非成像的炮集偏移(non-imaging shot-record migration,Berryhill,1996)等。这些方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用一个新定义的偏移距替代原来的偏移距。在每一种方法中,成像过程都归结为以新偏移距定义的共反射点双曲线型时-距关系上的动校正。本文中,我们证明了不同方法的DMO和叠前时间偏移有其共同起点--双平方根算子,说明它们在原理上是等价的;最后我们提出了基于波动方程的DMO和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相似文献   

6.
非抽样离散小波变换叠前地震数据重建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前地震数据包含了丰富的地层信息,但在实际勘探中由于受采集条件等影响,叠前地震数据地震道缺失现象严重。针对规则采样不规则道缺失的插值恢复问题,一些传统的插值方法无能为力或者插值效果不佳,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非抽样离散小波变换(UDWT),具有很好的稀疏表示能力,比傅里叶变换能更加稀疏地表示地震数据;根据压缩感知理论,即使不满足Nyquist采样定理的要求,利用极少的观测数据,也可能较好地恢复缺失的地震数据。本文提出一种基于UDWT的地震数据插值方法,对地震数据做插值和规则化处理,可以提高叠前地震数据的完整性,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重建效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李敏杰 《断块油气田》2012,19(4):430-433
数据规则化技术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重要技术,它对改善地震数据的面元属性,提高地震资料处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时,更多关注的是偏移速度场精度及偏移参数对偏移成像效果的影响,忽视了不规则空间采样的叠前数据对叠前偏移成像效果的影响。文中在分析叠前数据规则化常用技术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研究了反假频傅里叶变换的叠前数据规则化方法,实现了陆地地震勘探资料不规则空间采样的叠前数据规则化,满足了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对输入数据的要求,在济源后邓地区稀疏三维地震老资料重新处理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地震成像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成像方法从传统的克希霍夫叠前偏移方法转向精度更高的波动方程算法,而波动方程算法对输入地震资料的要求较为苛刻。在分析常规数据规则化方法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DMO与反DMO的数据规则化方法,满足了叠前波动方程成像条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10.
11.
三维地震资料的全三维处理方法及其在江苏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江苏油田对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没有采用全三维处理方法,致使三地震资料处理的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研究了一套三维地震资料的全三处理方法软件,主要包括三地震预处理,三维速度分析和三波动方程空间域一步法偏移、将这套方法用于该区复杂地质构造地区的三地震资料处理,明显地提高了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精度和剖面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12.
DMO校正技术在深层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层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发育,油气勘探与地震资料处理工作者始终致力于其油、气资源的勘探及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研究工作,力求在深层地震勘探中有所突破。由于常规的地震资料处理手段难以满足地质解释精度要求,因此进行了倾角时差(DMO)校正技术研究。该技术是将动校正后的数据偏移到倾斜反射界面零偏移距位置上,能够解决深层构造成像问题。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在采用合适的叠前去噪及合理的静校正方法基础上,通过精确的DMO速度分析实现DMO校正处理后,能够使来自不同方向的反射波有效叠加,从而提高横向分辨率,不仅消除了速度分析过程中不同倾角带来的影响,而且使绕射波得到加强。经DMO校正技术处理后,能够获得水平层和倾斜界面同时存在的高信噪比资料,使倾斜地层及复杂断裂等深层地质构造正确成像,确保更加真实地反映地下构造形态。  相似文献   

13.
数据规则化是地震数据处理中重要的处理技术,它对改善面元属性、炮检距分组、提高叠加数据的信噪比和偏移成像质量都有特别的优势。针对两种地震数据规则化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即面元均化技术和基于覆盖次数振幅加权处理技术。结果表明,面元均化技术能解决连片叠后时间偏移处理中因统一网格造成的空面元问题;基于覆盖次数振幅加权处理技术能解决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中块与块之间覆盖次数悬殊造成的能量不均和偏移画弧问题。通过实例展示了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DMO技术 (倾角时差校正技术 )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料处理技术。它主要是针对叠前能识别出倾角的道集中 (如共炮检距道集 ) ,通过特定的速度分析和倾角时差计算 ,消除正常时差校正 (NMO)无法消除的地层倾角的影响 ,以实现叠前部分偏移 ,达到提高剖面叠加质量的目的。对于野外施工规则覆盖次数均匀的资料 ,常规DMO处理效果好 ,但对于由于野外施工不规则或丢道而造成覆盖次数不均匀的资料 ,常规DMO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在覆盖次数低的区域常会引起斜干扰和空间假频 ,这时EQDMO(即均衡DMO)就显示出了它的优势。在简单给出EQDMO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通过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分析 ,来验证EQDMO在覆盖次数不均匀资料处理中的重要性 ,进而结合实际资料 ,给出关于EQDMO在实际应用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从地震资料处理角度出发 ,论述了等效地层速度模型的概念 ,比较了几种等效速度模型的适用情况 ,分析了等效连续速度模型的特点 ,介绍了该方法在静校正、VSP资料处理、速度分析和动校正中的应用。结果表明 ,等效连续速度模型方法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宽方位角地震数据采样不满足数据采样相对均匀的要求,其主要特征为:①实际地震道相邻道之间距离小于理论道间距;②横向炮检距越大,相邻道之间距离越小,其变化率也越大,检波线的空间采样越不规则。宽方位角地震数据的上述特点导致能量较强的折射波、面波等线性噪声的时距曲线形态随着横向炮检距的增大而向双曲线变化,因此用常规线性干扰波压制技术不能完全消除线性噪声。为此,本文分析了线性时差校正联合二维傅里叶变换滤波技术及基于十字交叉排列的三维锥形滤波技术压制宽方位角线性干扰波的效果,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可从不同角度调整地震数据的空间采样,使其变得均匀,满足不同域的转换算法对空间采样的要求,均能很好地压制宽方位角地震数据的线性噪声。  相似文献   

17.
倾角时差校正(DMO)技术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它能够在叠前通过特定的速度分析和倾角时差计算,消除正常时差校正(NMO)无法消除的地层倾角影响,实现叠前部分偏移,从而提高剖面叠加质量。对于野外施工规则、覆盖次数均匀的资料,常规DMO处理效果好;但对于由于野外施工不规则或丢道而造成覆盖次数不均匀的资料,常规DMO达不到理想处理效果;在覆盖次数低的区域,常规DMO常引起斜干扰和空间假频。本文介绍的均衡DMO(EQ-DMO)能够消除上述影响。文章简单介绍了均衡DMO的基本原理,通过试验,验证了均衡DMO在覆盖次数不均匀的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沁水盆地地表条件复杂,盆地内山地、黄土塬交替发育,高程变化较大,部分地震剖面品质较差,影响煤层气储层的准确分辨与描述。通过对沁水盆地煤层气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探索出适用于该地区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与关键技术,包括煤层分布区高精度静校正技术、基于井约束的高分辨率处理技术以及分方位处理技术等。这些技术为深化研究该区煤层的地质构造特征以及进行煤储层的裂缝预测和含气性检测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溱潼凹陷工区包括10块三维地震资料,每块资料的处理成果数据之间在分辨率、信噪比、波组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尤其是各区块结合部位存在着严重的边界效应,这给全区统一的构造解释、岩性处理和解释造成一定的困难。针对各区块处理成果资料之间存在的各种不一致性、边界效应及成像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确定处理方位角和扩展半径,采用了面元均化技术;为达到能量的一致性,采用了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技术;为提高资料分辨率和统一全区频率,采用了不同的反褶积技术;为提高资料信噪比,采用了噪音自动识别与压制和动校CMP道集迭代校正等技术;为正确归位、准确成像,采用了DMO和偏移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不同三维边界处的拼接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原三维资料的处理质量,得到了统一的成果数据体。  相似文献   

20.
起伏地表直接叠前时间偏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起伏地表直接进行叠前时间偏移是目前复杂山地地震资料叠前成像处理的方向。如今研究的侧重点是通过参考面计算起伏地表条件下的地震波走时,进而进行叠前时间偏移,但是这一过程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参考面选择不当会因高差和替换速度的不准确而带来走时计算误差;其二是地震数据经常规处理返回到采集地表面时可能破坏高频静校正效果。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以共成像孔径面为参考面且在共反射点道集上进行剩余时差校正的起伏地表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文中分别应用简单模型、SEG起伏地表模型以及实际资料对该处理方法进行了测试,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