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分析并明确人工智能产品及其服务体系的特征与价值,指出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设计、技术与应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人工智能的概念出发,给出人工智能产品及其服务体系的定义;收集并分析典型的人工智能产品和相关研究,总结整理人工智能产品的关键特征和支撑技术;探索人工智能产品的典型服务场景,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基于前文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进行预测。结论指明了人工智能产品具有情境感知、自适应学习、自主决策、主动交互与协同的典型特征;描绘了以数据和计算能力为基础、算法为核心、多种底层技术与通用技术为支持的场景应用的人工智能产品支撑技术框架;分析了人工智能产品的服务体系在不同场景中可以被赋予的价值;预测了由技术驱动向设计驱动转化、由单品视角向服务体系视角转变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可持续性应用价值,提出了可持续理念下产品形态仿生设计路径,以藤家具为研究对象,探寻藤编家具的可持续设计创新。方法 首先,采用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国内外藤编家具的设计研究现状,总结藤编家具行业的现存问题;其次,利用问卷调研法确定用户需求及仿生对象,借助AHP(层次分析法)决策分析原理选择最佳的仿生设计元素,并应用可持续设计策略对藤编家具进行设计创新;最后,采用LCA(生命周期评价)进行设计方案的可持续性评估,确定了综合水平高的方案。结论 通过构建可持续理念下产品形态仿生设计路径,提出产品领域应用的可持续设计策略,并应用于藤编家具设计实践,结合用户调查和专家打分,从元素提取、方案设计和方案评估三个方面验证路径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藤编家具的可持续创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人工智能在设计领域的应用进行梳理与总结,分析当下人工智能对设计流程和设计师的影响,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对设计行业的影响趋势。方法 使用VOSviewer工具和文献计量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人工智能在设计领域的创新与应用”的文献进行详细的可视化和聚类分析,深入探讨文献中的核心观点和案例。结果 基于四个主要聚类(AI+技术应用、AI+设计流程、AI+创意协作、AI+影响反思)来展开讨论。特别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的影响,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促进设计创新和提升设计效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设计师的传统角色及设计原创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并重新定义需求。预测未来人工智能将进一步整合进设计流程,促进设计创新,更加关注人工智能的原创性、责任边界问题,探讨人工智能与设计师合作的新模式。结论 通过对人工智能在设计领域应用的全面综述,为未来设计创新与人工智能融合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当前,正在进入"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的智能制造系统是一种"新互联网+新智能制造资源/能力/产品"的人/机/物/环境/信息新型智能互联制造系统。本文阐释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的智能制造系统的内涵、体系架构、技术系统,探讨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的智能制造系统雏形初探——航天云网中的基于大数据智能技术,提出了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的智能制造系统的若干建议,特别是重视技术、应用和产业的协调发展,在突出各国、各行业、各企业特色的同时,加强与全国、乃至全球的合作与交流,进而形成新时代下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手段和新业态。  相似文献   

5.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对设计研究范畴、设计思维、设计方法和设计表达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经成为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为了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的设计变革,思考设计师发展的未来,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设计行业的融合,构建智能化设计应用体系,首先梳理了人工智能和设计发展的历史,对比研究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对专家系统、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主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分析,探索人工智能在设计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场景与解决方案。最终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行业的应用边界正不断拓展,计算机辅助设计正逐渐转向人工智能辅助设计。人工智能技术主要用于辅助设计师的程序性工作方面,虽然降低了专业门槛,但是其无法取代设计师创造力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韫  徐迎庆 《包装工程》2021,42(6):1-6, 36
目的 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改变人们在未来的思考和生活方式,重塑社会礼仪和道德伦理,产生巨大而不可估量的影响.数据噪音所带来的潜在社会道德和设计伦理问题可能会对设计创新中的公平性和包容性造成干扰和威胁,潜移默化地加剧社会矛盾,加深社会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全球化、普适计算和物联网时代,设计需要理性地重新思考其在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作用,并从新的角度来观察与探究人工智能应用下的"不确定性"问题.方法 面向应用的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工具性的,然而设计师群体对这种新工具的理解和思辨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设计具备将价值观融入造物的能力和义务,应充分地发挥其特质和作用,借鉴负责任创新中的预期、反思、协商和响应四个责任维度,将责任风险评估、管理和干预全方位地嵌入到人工智能应用设计创新的决策和流程中,以一个包容开放的动态适应机制来应对未来的挑战.结论 设计师是社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需要积极地投身于倡导创新价值、技术及设计伦理的前沿.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和设计创新应协同制定更具有前瞻性的目标和任务,引领聚光灯照亮人类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 结合人工智能时代下社会面临的新问题及现代设计的新使命,提出了技术与商业驱动的群智创新设计思维。方法 以设计全球化、新一代人工智能及数字化生存现状为时代背景,阐述了群智创新设计在新时代下的创新本质,并从技术和商业的多元视角阐述了群智创新设计的多元内涵。结果 构建了以设计为牵引,技术与商业驱动的群智创新设计模型,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群智创新设计的优势。结论 群智创新设计注重智能技术和群体智慧的结合,是一场复杂系统层面的螺旋式创新演化。以设计为牵引、技术为支撑、商业为激励的群智创新设计方法借用现代网络平台优势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赋能,利用群体智慧的协同作用,聚集社会中更多、更好的知识源,以助力创新创造,为社会创造共赢价值。  相似文献   

8.
兰玉琪  刘松洋 《包装工程》2020,41(24):22-29
目的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不同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进一步思考人工智能给用户体验带来的影响,以及对产品用户体验的定义、特征和评价方法进行重新解读。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大量的人工智能在产品用户体验中的实践应用,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提升用户体验,并对此进行总结归纳。结论 以产品设计视角为切入点,结合人工智能在产品用户体验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人工智能对产品用户体验影响的四个特征,即高效率、感知智能、场景驱动力和个性化。总结出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结合下的产品用户体验评价方法,即智能辅助产品用户体验评价系统,并进一步展望了人工智能驱动下的产品用户体验研究趋势,以及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为产品用户体验带来的机遇。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对交互设计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覃京燕 《包装工程》2017,38(20):27-31
目的人工智能对交互的感知方式及认知逻辑影响较大,交互设计的方法、交互设计的流程、认知心智模型、交互技术及交互界面的表现方式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已经发生颠覆式改变。交互设计面对新的技术变化,需要从技术哲学与创新思维及设计技法方面进行新的探索。方法通过文献综述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对比研究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差异关系,结合无人驾驶车产品服务系统的交互设计等案例分析,提出混合智能的概念,辨析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混合作用于交互设计所带来的变化。结论混合智能对交互设计方法流程、设计细则、设计评判都会有新的特征表现,通过人工智能产品交互设计,印证人工智能对交互设计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濮子涵  杨滨 《包装工程》2023,44(12):273-281
目的 研究人工智能辅助技术介入包装设计流程的多元方式,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现状,推导出更适应当下包装设计市场需求的技术应用策略。方法 通过分析包装设计流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实际应用案例,总结智能技术介入背景下包装设计的转变,探讨技术的创新及应用的层次。结合设计实践进一步研究技术的应用策略,展望人工智能技术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前景。结论 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可从用户数据分析、个性化设计延展、方案智能优化等多个应用层面优化包装设计,带来更大的生产效益。合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转变设计思维、拓展包装设计形式。在包装设计中根据不同应用场景,使用智能技术辅助设计,可以提升设计效率,满足当前数字化经济时代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杨雅茜  袁川川  江牧 《包装工程》2020,41(14):16-20
目的科技对设计的影响由来已久,尤其是大数据、智能化的运用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赋予了设计领域全新的面貌。可持续设计旨在维持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持续性满足,大数据与智能化如何引导可持续设计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研究大数据与智能化背景下,作为系统的可持续设计框架。方法分析大数据和智能化的相关性和本质,基于此阐述大数据和智能化在设计媒材、设计方法和设计应用方面所体现的特征,进一步提出可持续设计在环境、文化、经济、社会方面的发展趋势。结论大数据与智能化作为新时期重要的设计资源和设计工具,将对可持续设计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并引导可持续设计的新模式,是未来可持续设计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人工智能深度神经网络的生成技术在三维形态和产品设计中尚没有被成熟应用.3D打印可以快速实现产品设计,有助于智能设计的形态和效果评估.希望通过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结合3D打印技术的快速输出,形成短线智能设计新模式.方法 先构建生成数据库,利用三维形状数据训练生成模型,将短时间内形成的大量的立体产品形态交给设计师进一步优化,最终经过格式转换,优化网格并渲染,再由3D打印输出.结论 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推动人机融合创意,提高设计方案的丰富程度,并且启发设计师更多的形态创意.3D打印输出的便捷性有助于提升设计效率,实现短线智能产品设计.  相似文献   

13.
兰玉琪  刘松洋  王婧 《包装工程》2019,40(16):14-21
目的 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体系的认知与研究,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产品交互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发现人工智能给产品交互设计带来的革新、产生的新交互方式,以及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产品交互设计领域中的发展趋势。方法 以AI净饮机为主,小米智能家居和“小飞鱼”驾驶助手等设计案例为辅,全面剖析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思考与表现。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在产品交互设计中的实际应用。结论 根据目前人工智能应用在各行各业中的现状,经过调研及分析其应用的技术手段,总结出人工智能如何驱动产品交互设计的发展。另外,在产品交互设计流程和方法中,通过人工智能的介入,可以提高产品交互设计的效率与用户体验。最终提出对传统产品交互设计的方式、方法、界面及信息构架等多维度的产品设计概念的重新定义,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设想。  相似文献   

14.
荆伟 《包装工程》2021,42(16):79-84, 93
目的 当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深刻变革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逐步渗入到设计产业领域,产生颠覆传统业态的新样态,探索研究人工智能对当下设计产业发展的价值引导与融合创新.方法 智能互联时代的设计模式、专业属性和产业发展将超越固有的形态和承载媒介,呈现出数字化、定制化、模式化、系统化与个性化等样态.本文针对人工智能的独有特点和设计产业链造物模式的创新,厘清设计产业架构面对智能时代优化升级的路径;设计从业者的程序化工作内容逐渐被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所取代,也迫使设计师进一步拓展创意维度,参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学习,深化交叉学科的专业融合.结论 通过人工智能对创意思维、设计创作、设计专业属性和学科融合的有效促进,充分论证了针对人工智能优势的合理开发,能够促进设计产业模式创新升级,对设计产业的发展理念、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和组织架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技能培养提供了合理有效的发展预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梳理人工智能(AI)技术在感性工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对关键技术、存在问题、研究趋势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归纳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领域,以感性工学研究的一般流程为主线,探讨人工智能在用户情感意向获取、产品设计特征提取、映射模型构建3个环节中的应用。结论 人工智能在感性工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加快了设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步伐,但也存在着局限性。在未来,感性工学通过与生成式AI相结合将成为新的趋势,更加强大和高效的人工智能将会给设计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在探讨人工智能影响和意义的基础上,梳理当代设计的形式和思维,明确当代设计创新的本质和方式。从人工智能时代设计的呈现面貌、表达方式、思维结构及价值规范等方面来分析设计现状和趋势,指出人工智能在设计创作和接受层面带来的变革,以及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设计创新的必要性和伦理观。自包豪斯、乌尔姆确立高度系统设计原则以来,基于系统化原则的现代设计不断地突破和发展,极大地完善了社会功能结构。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当代设计不断加强对社会全链条的支持力度,拓展了设计思维在社会各领域的可实现路径,促进了设计的概念延展、观念创新和产业转型,不仅为当代设计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而且在重塑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7.
徐悬  刘键  严扬  杨建明 《包装工程》2020,41(4):10-19
目的对人工智能在产品创意设计方法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性地介绍,从定义、理论研究与传统设计方法的比较加以了系统阐述,对现有的设计理论与技术有所增值。方法利用文献综述的方法,从传统设计方法、基于程序的设计方法、基于数据驱动的生成设计在产品创意设计研究中的成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比较了不同设计方法的核心思想、优缺点以及设计应用,并分析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设计方法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结论通过智能化设计水平将设计方法分为3类,其研究结论有助于设计研究者选择合适的研究途径与合理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