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旗山煤矿深部软岩泵房集约化吸水井的结构与支护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部矿井中,在高地应力的影响下,采用传统的矿井水平泵房设计和施工无法满足生产和安全的需要。根据矿井井型和排水量,制定软岩泵房吸水井集约化设计系列方案。本文阐述了软岩泵房吸水井集约化设计原理、吸水井施工支护顺序要求以及支护效果和经济效益。与传统设计相比,集约化吸水井满足了原有功能,减少了工程量和工程造价,硐室的稳定性也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煤矿开采》2017,(1):60-64
泵房吸水井硐室群是矿井巷道立体交叉最密集、应力最集中、最容易破坏的部位,其围岩稳定性控制效果直接影响着矿井安全生产。为解决孔庄煤矿-1015m水平深部泵房吸水井硐室群围岩稳定性控制问题,从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出发,针对"三高一扰动"强烈、膨胀性软岩矿物含量高(伊/蒙混层的总量最大值达89%)、工程施工极其复杂等不利条件,通过集约化设计消除立体交叉巷道硐室群的空间效应,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确定最优施工过程,采用桁架+锚网索耦合支护技术实现围岩荷载均匀化。结果表明:深部泵房硐室群稳定性一体化控制技术能够有效地控制围岩变形和破坏,保证巷道长期稳定,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深部泵房硐室群破坏原因及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深部泵房硐室群的支护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采用传统的硐室群布置方式和支护方法已经难以保证在服务年限内安全使用,深入研究深部泵房硐室群稳定性控制对策势在必行。通过现场工程地质条件调查和理论分析,研究了夹河煤矿深部泵房硐室群破坏特征,总结了破坏原因,提出了该矿深部泵房硐室群集约化设计方案及配套支护技术,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随着井巷施工深度不断增大,深部围岩状态趋于复杂化.处于软岩处的巷道及硐室的支护难度和破坏程度不断加大,特别是煤矿中立体巷道的应力集中现象,最容易破坏软岩泵房吸水井系统,其失修状态经常出现,影响矿井正常生产.根据鹤壁九矿-420 m水平开拓布置,用软岩泵房吸水井系统集约化设计来代替传统设计,不仅完全满足使用功能,而且减少了工程量和投资,提高了软岩泵房吸水井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深部软岩硐室群稳定性控制已成为困扰国内外工程界的难题.为了更好地控制大断面硐室群破坏问题,结合鹤岗矿务局兴安矿四水平泵房吸水井大断面硐室群工程实例,通过现场调查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兴安矿四水平泵房吸水井大断面硐室群锚网喷+锚索+底角锚杆耦合支护技术,并在工程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6.
 硐室群稳定性是困扰深部开采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以多个典型深部矿井为实例,在现场地质调查、地应力测试、围岩物理力学特性试验、数值模拟等基础上,揭示了影响深部矿井硐室群稳定性的四个关键因素 :高复合应力、膨胀性矿物、开挖扰动、支护不合理,并分析了各因素对稳定性影响的作用机理。然后运用软岩非线性大变形力学设计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及设计研究方法。最后针对传统硐室群的设计弊端,利用力学优化原理,提出深部硐室群优化设计方法及配套稳定性控制技术,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徐州矿区埋深1043m的旗山矿泵房变电所硐室群稳定性控制工程中,通过围岩变形监测显示:该系列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深部软岩矿井硐室群的稳定性,使用效果良好,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和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7.
鹤煤公司各矿井已相继进入深部开采,深部高应力条件下水泵房硐室群维护愈发困难。通过对矿井深部高应力条件下水泵房硐室群变形破坏原因的分析,确定高地应力、工程应力集中、施工顺序不合理、支护方式不合理是深部水泵房硐室群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优化原设计中水泵房布置方式,增高支护强度,减少巷道间工程应力相互干扰,降低水泵房硐室应力集中程度,加强围岩整体性等有针对性、系统的解决方案,实现水泵房硐室稳定性整体提高、维护难度降低,同时减少水泵房施工工程量;在六矿-600m水平水泵房完成了现场试验,实现了提高硐室群稳定性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8.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原始地应力也随之增大,软岩巷道支护问题成为困扰煤矿生产和建设的难题之一.以泵房及变电所支护设计为例,阐述了深部破碎围岩硐室支护设计优化的方法、步骤及实际支护效果.对深部软岩硐室的支护设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深部大断面软岩硐室具有围岩破碎、断面大、应力大等特点,其支护维护困难.以某矿变电所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深部大断面软岩硐室的破坏特征,分析了“喷 锚 注”加固技术的机理,并提出了“三喷+锚固+注浆”的 支 护 方 案.监 测 结 果 表 明,大 断 面 软 岩 硐 室 经 过“喷 锚 注”支护后,两帮最大移近量为108.9mm,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109.5 mm,软岩硐室变形较小.实践表明,“喷 锚 注”加固技术可以有效地维护深部大断面软岩硐室的稳定,对解决相似地质条件下的深部大断面软岩硐室及巷道支护提供了借鉴,为深部大断面软岩硐室及巷道支护稳定性控制难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深井高应力强膨胀软岩泵房硐室群稳定性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布置形式下泵房硐室群各关键部位的破坏,对其原因及主控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稳定性控制对策。结果表明:布置形式、埋深大、地应力高、特别是高的水平构造应力以及围岩黏土矿物含量高是传统布置形式下硐室群出现大变形破坏的主控因素;采用泵房硐室群集约化设计技术,结合锚网索+桁架+底角注浆锚管的耦合支护技术的综合应用,有效削减了硐室围岩的应力集中程度,提高了整体稳定性,有效控制了硐室群围岩稳定性。上述技术在孔庄矿-1020水平泵房硐室群支护工程中进行了现场应用,监测数据显示,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基本建设项目造价控制贯穿于整个建设周期的全过程,该过程包括项目的决策和实施.项目决策主要工作是可行性研究,工作重点是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选,选择最佳的工艺方案.项目实施的主要工作包括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其中项目设计阶段是实施阶段费用控制的重点.推广限额设计、进行设计优化是设计阶段费用控制的关键.因此,要有效控制工程项目的投资,就要重点控制建设前期投资,尤其是投资决策和设计环节.  相似文献   

12.
浅埋采空区上的地基注浆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浅埋采空区进行处理,以建设大型工业项目的例子不多见。该文通过对采空区的地质条件进行勘察、分析及稳定性评价,介绍了采空区注浆处理方案选取、优化设计及施工方法,并进行了压水试验、波速测试及注浆体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测试,经评价能够满足设计要求。为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借鉴资料。  相似文献   

13.
莫才颂  王岗罡 《煤矿机械》2006,27(6):943-945
综合运用机械优化理论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分析内燃机气门弹簧优化设计的设计变量、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建立起以内燃机气门弹簧的质量、高度及防共振性能为目标函数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对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设计实例。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基于MATLAB齿轮泵的结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小型齿轮泵为例,在其设计要求和特点基础之上,以体积最小为目标,建立齿轮泵的结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利用MATLAB优化工具箱,对目标函数求解最优值。结果证明,与传统解法相比用MATLAB优化工具箱可以方便地求解出最优值。  相似文献   

15.
非开挖铺管施工中扩孔直径的优化设计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孔在非开挖铺管施工中十分重要,扩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非开挖铺管施工的成败。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等扭矩原理,推导出了扩孔直径计算公式,编制了扩孔优化设计软件,并对扩孔设计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530 m特厚冲积层冻结法凿井关键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沈仁为 《煤炭技术》2005,24(10):75-77
围绕着表土段冻结法方案和冻结壁优化设计,新型高强冻结法井壁,法向材料及施工工艺,超深冻结孔钻进,测斜及纠偏技术,信息化施工技术的应用等几大关键技术问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满足了工程安全施工的需要,为我国在超深厚表土层中的冻结法施工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考虑矩形井筒施工诸多不利因素 ,通过方案比较 ,优化设计 ,采用椭圆井代替矩形延深竖井 ,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主要研究了在低温高性能混凝土中掺入复合外加剂对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并按选定配比以最佳掺量掺入低温高性能混凝土中进行抗渗性试验,测试结果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19.
深层潜山裂缝性气藏压裂改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宜建  孙良田 《煤炭技术》2012,31(7):125-127
通过对深层裂缝性潜山气层构造特征和储层特征研究,针对这种储层特点提出了具体的压裂改造措施和压裂设计优化。主要压裂技术措施是CO2段塞增能、变粘度压裂液、降滤措施优选、快速放喷、缝高控制等。压裂设计优化主要包括压裂液体系和支撑剂优选、裂缝导流能力、施工规模、前置液量、施工砂比和施工排量。经现场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压裂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最优化设计控制方法及其在装载机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装载机工作装置优化设计为例,讨论了如何建立一个可控制的优化设计模型,提出了对优化模型(包括设计目标、变量和约束条件)的控制方法以及对程序运行的控制方法。实际使用结果表明,一个“可控制型”的优化设计系统更受到专业设计人员的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