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已稳步开展,但试点区内海绵设施对内涝的实际缓解效果尚缺资料验证。通过对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内涝积水进行监测,对比试点区域内LID改造前后的两场相似中型降雨致涝资料,定量分析了该地区内涝点数量、积水范围和水深变化情况及其成因。发现西咸新区海绵城市LID改造完成区海绵效果较为明显,LID措施可缓解中型降雨造成的城市内涝积水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发生频率不断增加,雨水排放及利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以广州市天河智慧城核心区为例,分析了区域内防洪排涝设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城区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路、总体规划,提出了水系整治、城市设施低影响开发及雨水综合利用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道路设计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基于嘉兴市城市道路海绵城市建设需求,通过低影响开发及排水防涝系统与道路、景观设计衔接,优化城市道路设计,探索适用于嘉兴的城市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手法,对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道路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海绵措施对降雨径流的削减效果和不同降雨特征对海绵措施的影响,以宁夏固原市玫瑰苑小区为研究对象,构建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SWMM),模拟不同重现期下研究区域海绵改造前后径流过程的变化。结果表明:(1)布设低影响措施对排水口1、2、3的径流削减效果明显。(2)重现期为1 a、5 a、10 a时,径流峰值和径流总量削减率分别可达到25%和10%,排水口水位峰值削减率可达到10%,且海绵措施可以适当延后洪峰出现时间;对于较大的降雨,海绵措施对径流的削减作用有限。(3)不同降雨特征的设计暴雨下,海绵措施的径流控制效果存在差异,径流峰值和水位峰值的削减率随着雨峰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径流总量的削减率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吴震中 《水资源保护》2016,32(S1):124-127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种重要技术措施,也是解决城市水问题的有效方法。依据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中部分工程实践经验,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以基于LID理念的水生态修复技术措施为重点,分析和评估LID技术在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探讨支撑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方法,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法和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合理设定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及规模是海绵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的关键。径流总量控制作为海绵城市的刚性指标,是衡量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关键标尺之一。以分析海绵城市建设预期效果为目标,以天水市为例,采用HydroInfo多维耦合降雨径流模型,将研究区剖分为10 902个三角形网格、5 748个计算节点,采用MUSCL途径提高离散精度,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径流总量控制进行定量计算和验证。结果表明:在设计降雨条件下,研究区域现状外排比例为81.2%,增设14%绿地和25%蓄水设施后,下渗、蓄水、外排比例分别为64.9%、20.1%、15%,可以实现渗蓄比例高于85%的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在20年一遇暴雨情景下,海绵城市建设后外排系数为43.9%,蓄存比例为12.8%,下渗比例可达30.5%,蓄滞水量由14.14万m~3增加到118.69万m~3;该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有效提升了研究区渗、滞、蓄水能力,降低了城市排水压力和内涝风险。研究成果为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城市内涝问题发生频率不断增加,洪涝风险日趋严峻,雨水排放及利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该文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基于洪涝风险图,分析流域内涝风险情况,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思路,提出相关措施,为相关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娜  孟雨婷  王静  俞茜  张念强 《水利学报》2018,49(12):1489-1502
本文使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洪涝仿真模型和洪水风险分析软件(FRAS)对低影响开发(LID)措施的内涝削减效果进行研究。在洪水风险分析软件原降雨产流模型中增加了SCS法,与地面二维水力学模型实时耦合,更精细地反映了LID措施的产汇流过程。结果表明:(1)在5、10和20年一遇24h设计暴雨条件下,LID组合措施在试点区、小流域和街区3个尺度上均能一定程度削减内涝面积,也能在流域尺度上削减径流总量和洪峰流量。措施在5年一遇降雨下内涝削减效果最为显著,径流总量和洪峰流量削减率分别达6.5%和9.7%,在措施布设较为密集的街区内涝面积削减率达48.96%;(2)10年一遇24 h设计暴雨条件下,流域尺度上单项LID措施内涝削减效果各有特点。各措施对积水量的削减效果在降雨过程中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措施对内涝面积的削减效果排序为下沉绿地透水路面绿色屋顶;(3)措施内涝削减效果与措施类型、措施规模、地形、下垫面条件和措施布设位置密切相关,低影响开发设计时应利用水文水力学模型进行多种方案的模拟分析,合理设置LID措施。  相似文献   

9.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和洪涝灾害严重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文章学习理解了海绵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的低影响开发理念,并将海绵城市理念与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结合,认为海绵城市的提出为水土保持的雨水控制利用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技术指导,水土保持工作应依据海绵城市理念进一步细化。同时,从城市水土保持角度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提出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0.
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研究——以凤凰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丘陵区城市的地形地貌和降雨径流特点,从生态海绵流域的全局视角,以现代化湿地花园城市为目标,合理布设"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建设设施,并在措施布设时考虑丘陵地区对水土流失防治、地质灾害防控、水系景观美化等特殊要求,提出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以丘陵区城市湖南省凤凰县为案例,具体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指标和适宜建设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凤凰县新建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3%,总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不应局限于建成区内,应针对产汇流过程急速形成、易出现山洪和内涝灾害的"两碰头"等问题,通过低影响开发措施和建成区外海绵体措施,开展生态海绵流域建设;丘陵区海绵城市应区分建成区内和建成区外,设定相应的建设目标和控制指标,建成区外应对堤防达标、雨水排放、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等开展系统性建设和整治,建成区内应对可渗透地面、下凹式绿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地表水体水质、非常规水源利用、城市管网等方面开展系统性建设和整治。研究成果对丘陵区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苏南黑臭河道整治工程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潢河是江苏南部太湖上游集水区域的一条断头河浜。由于超负荷量的污染物排入及水体滞留等因素,河水常年发黑发臭。调查分析了河道发生黑臭的原因,通过水系沟通、河道清淤、重点污染企业整治、排污口封堵、清临拆违、设置防渗设施等工程措施及加强环保监管监督与定期监测等长效管理措施,使潢河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总结了整治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2.
赵飞 《吉林水利》2014,(11):24-26
阐述了水坝振动监测控制系统对于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剖析了传统设计模式的缺点,提出了根轨迹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最后,通过一个实际的计算案例证明,采用该方法设计振动监测系统,效率较高,且能够根据需要调整系统的精度,为后续系统在水利工程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水环境污染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我国环境污染同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日渐凸显,传统的科层化管理难以完全适用于新形势下的治水实践。河长制作为河湖治理新模式,近几年已在全国多地显现成效。为深入推动河长制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水环境整体改善,结合江苏省相关环境、经济数据,分析江苏省河长制的创新实践,阐明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揭示其在治理主体、社会监督及考核激励等方面的待解难点,提出了主体职责再明确、社会力量再覆盖、考核激励再完善等具体建议,以期为河长制的全面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海绵城市建设中,为了实现对雨水控制的定量计算,若采用模型模拟需要详实的数据基础,推广起来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径流系数为主要分析手段,运用较为简便的方法对成都市活水公园进行海绵型公园改造前后的雨水控制各项指标做了定量计算,利用芝加哥雨型进行雨量分配,对改造前后公园外排水流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进行海绵型公园改造后,5年一遇降雨外排水流量削峰率达74%,峰现时间延后25min。外排水流量径流系数为0.278,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大于85%。对3年和5年重现期的雨水控制效果均较好。此计算方法可用于面积不大的海绵城市试点区域或海绵型公园的雨水控制计算,所需数据量小,操作性强,具有可重复性和实用价值。可对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雨水控制指标计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安婷 《水资源保护》2013,29(1):69-72
以青海省内黄河流域为例,提出一种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阶段性控制指标的分解方法,包括用水总量指标分解和地下水、外调水和地表水不同水源的开发利用指标分解。选取地表水开发利用总量、地下水开采总量和外调水用水总量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指标,并按流域和行政区分解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量不计入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但参加水资源配置。得到青海省内黄河流域2015年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性控制指标分解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成果。  相似文献   

16.
为推动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本文对城乡集约化供水的内涵进行剖析,以江苏省宜兴市实施集约化供水为例,分析主要做法和经验,为实施集约化供水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经济迅猛发展带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加剧以及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水问题也日益突显.文中以南京市为例,分析了城市化对暴雨洪水、水环境、水资源供求关系及河流水系的影响,并提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多参数自动记录仪对广西马山弄拉兰电堂泉的降雨量、水位、水温、pH值、电导率、K+、NO3-和Ca2+浓度进行了自动监测。结果发现,泉水在降雨期间pH值呈降低趋势的同时还伴随着电导率和Ca2+浓度的急剧降低。此外,利用WATSPAC软件计算泉水饱和指数(SIC、SID)和二氧化碳分压(logPCO2),发现暴雨期间的SIC、SID和logPCO2均比正常情况下的低。由此可以推断泉水的水化学动态规律是由雨水的稀释作用造成的。进一步分析K+和NO3-的动态变化(暴雨时K+和NO3-出现富集的异常现象),推断石山地区植被的生长受限可能不但与土壤中必需元素的有效背景值低有关,而且还与表层岩溶带具有较高的裂隙易造成大量有益元素流失有关。此外,农业活动中施用的化肥等也将随着降雨进入水体造成表层岩溶泉和地下河的污染并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刘秋常  韩涵  李慧敏  郭磊 《人民长江》2017,48(14):23-26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有效缓解城市雨水洪涝现象。为科学有效地评价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绩效水平,构建了包括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建设制度及执行、显示度在内的6项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的海绵城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基于熵权和TOPSIS法的海绵城市绩效评价模型。运用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鹤壁市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水平为良好,与国家发改委对鹤壁市海绵城市中期绩效考核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