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松涛  祝莹 《规划师》1998,14(3):55-59
街道是城市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行人是街道中最具生命的因素,人行步道则是最有活力的街道形式。但是交通状况的恶化极大地影响了街道的其他功能,大量的快速交通产生令人讨厌的污染和噪声,大大增加了(混台)交通的不安全因素。人行天桥于是应运而生。迄今为止,它仍不失为一种避免混合交通的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空中商业街是在借鉴地面商业街优点的基础上,空中步行系统与城市商务职能进一步的有机结合,并创造了更具开放性的城市空间,增加了城市商务容量。在中国,“商业”与“街道”的空中叠加使其成为“以街为市”的中国传统商…  相似文献   

2.
小区周围是十九世纪末风格的街区,新建住宅并未试图完全改变这一地区的性格,而是对其城市结构中真正出色的特性的重新演绎-它不仅考虑到“街道”作为交流元素的重要性,而且对构成城市空间(由“街道”而产生)的建筑类型加以发展。建筑外部朝向绿地的一侧成阶梯状跌落,形成“绿谷”,而朝向街道的一侧则向上发展,进一步加强了“街”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梁江  孙晖 《中外建筑》2007,(1):53-55
本文通过比较中外历史域市的街道肌理和空间形态,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侵街”现象,揭示其规划管理和政体制度方面的根源,进一步论及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侵空”现象,指出它是传统“侵街”现象在另一空间维度上的延续。本文结论是只有从人治环境向法制环境进行变革才能最终解决规划失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荷兰馆 荷兰馆由长约400米、向空中延伸的“8”字形街道和20个错落有致地“悬挂”在街道两旁的微型展馆组成。“快乐街”代表着一个理想化的城市,展现现代城市生活的合理规划,充分展示荷兰在空间、能源和水利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墙”与“街”——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的探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保林  王翠萍 《规划师》2000,16(1):13-16
作者从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出发,提出“墙”与“街”的概念,通过分析“墙”与“街”在中国古代城市的物质形态与文化形态,总结出城市中“墙”与“街”所体现的生命力,以帮助人们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用好“墙”与“街”这两个元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了英国"学校街"计划的发展情况,对常见的"学校街"按照街道封闭方式进行分类,主要有单一街道入口型、街道两头封闭型与多条道路交叉型3种;以伦敦哈克尼区的"学校街"为例,初步探究其空间模式与基本特征,讨论这项活动对于城市的多方面影响,为日后我们在学校周边打造无车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于已有“街道城市主义”研究中以 街道为个体的城市空间分析、统计和模拟的 框架体系,论文以大数据分析为手段,以贵 阳市老城区核心区域街道为样本,运用街道 活力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分别探索公共服 务性街道、商业性街道、居住性街道、交通 性街道和混合性街道活力的外在表征,研究 各类街道活力构成因素的量化关系。研究数 据表明,与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学校、公园 等高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关联距离和街 道功能密度是影响街道活力的主要因素,其 中与商业中心的关联度及距离是对各类街道 活力影响最大的因素。此外,研究发现一个 有悖于直观判断的结果,南明河对于研究范 围内的街道活力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活动空间,对其进行合 理的规划和改造有利于改善城市热环境。揭示街道可视因子对 街道峡谷微气候和热舒适度的作用机制,可以作为城市规划设 计的理论基础。选取杭州市典型街道峡谷为研究对象,通过 实测和数据分析发现,在夏季午后,不同街道峡谷内微气候和 热舒适度存在明显差异:各街道峡谷之间空气温度、平均辐 射温度和生理等效温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分别达到了2.9、 25.3和15.3℃;N-S朝向的街道热环境优于E-W朝向的街 道,但街道的开敞程度和植物遮阴会抵消街道朝向的影响。研 究也发现,在午后,街道可视因子会对街道峡谷热环境产生不 同程度的影响,天空可视因子越高,街道峡谷空间越开敞,街 道热环境和热舒适度越差;建筑可视因子与城市街道峡谷微气 候和热舒适度相关性不大;而树木可视因子则对街道峡谷热环 境具有重要影响,树木可视因子越高,街道树木的遮阴程度越 高,街道内热环境和热舒适度越佳,这种现象在E-W朝向的 街道峡谷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看点     
新疆街道一律不得起“洋名”今后,凡是以“巴黎路”、“纽约街”等外国城市名称命名的街道路名,将在新疆被禁止。从现在起到明年底为止,新疆的22个城市将完成统一地名设标的工作。 随着新疆城镇建设的发展,一些阻碍地  相似文献   

10.
吴斌  杨璇 《中外建筑》2011,(6):50-51
"街"与"道",在城市生产与生活中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形态、属性,两者相对独立,各成系统;同时也相互衔接,有机过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大大促进城市化的同时,也造成以交通拥堵为突出特征的一系列城市病。为缓解城市层面的交通问题,城市当局不遗余力地加强交通性干道网络的建设,但同时也造成了对生活性街道系统肌理、尺度的破坏,导致街区生活品质的下降,而这是有违城市发展初衷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街"才是反映城市生活本质的内在载体,"道"只是实现城市生活的外在手段,二者不应本末倒置。要践行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就需着力恢复街道的生机活力,并使之与"道"系统有机融合,各尽其职,各得其所。本文总结了车行交通建设对生活性街巷系统的不利影响,分析了城市当局厚此薄彼地进行倾向性建设的内在驱动机理,并据此提出在与车行交通系统合理衔接的前提下,恢复与加强富有活力的生活街巷系统的实现途径及其激励机制,力图对在实践中把握"街"与"道"的辩证关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现代城市"生态街道"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回顾了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的演变历程 ,分析了城市“生态街道”的内涵 ,提出了建设现代城市“生态街道”的设计准则 ,指出城市街道的生态化设计是城市街道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范佳山 《华中建筑》2007,25(6):77-79
对城市商业性干道的产生过程、成因和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在城市层面和街道层面提出基于"街""道"分离理念的调整手段.  相似文献   

13.
方家  刘珺  王德  于长明 《风景园林》2018,25(11):33-39
本文将“如何通过街道规划设计,营建步行友好的城市开放空间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研究视角,抽取了6个国外城市街道规划设计导则中与“如何规划设计步行友好的城市开放空间?”密切相关的内容,根据相关导则编制的逻辑将内容进行提炼、归纳和重组。针对中国通过改善街道步行环境建设高品质城市的诉求以及相关导则中缺少对使用者需求关注的现状,提出了将需求调查纳入规划规定环节、从环境特征角度出发进行街道分类与定位、关注地域特征与集约性生态设施的环境营造方法以及提升步行道功能多样性和空间相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旧城街道不断改造,有效带动了城市发展,使城市市容市貌得到明显提升。但是在实际改造过程中由于存在各种问题,导致设计和改造效果较差,不利于优化和更新城市道路街区。因此,以"南安市精品街道(成功街、河滨路)整治提升工程设计方案"为例,对南安市精品街道基本情况进行排查,并对街道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结合相关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街道改造设计建议,以期为城市街道改造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城市层面,出行在街道的聚集程度能够体现不同街段对城市公共生活的意义。既往街道网络量化研究存在局限性。基于空间句法线段模型改进,将对街段的研究置于城市街道网络中,从城市层面评价出行在不同街段中的聚集度:首先,收集研究区域基础数据,选取适宜拓扑半径,运用空间句法线段模型计算各出行方式的街道网络可达性;其次,依据不同出行方式在当地占比,进行附加权重的叠合计算,对街道网络聚集度进行分级与评价;最后,探讨街道网络出行聚集度评价对沿街空间功能的调整与容量的框定,以及关键性节点与街段的选取及再设计方面的意义。街道网络出行聚集度评价为全局性认识各街段的城市公共生活价值提供参考,有助于面向城市公共生活回归的街道设计。  相似文献   

16.
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聚集城 市更新的重要问题,发展了数据增强设计方法 并将之应用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评价与更新的 实践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为实证,设计了“品 质评价——空间分类——规划指引——更新 时序”的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提升更新的技术框 架。基于多源数据的应用,建立了主观感知出发 的街道空间品质评价和客观街道空间形态分类 相结合的现状认知方法;设计了以“街段单元” 为更新改造对象的针对性更新规划指引;提出 了基于街道重要性的更新改造实施时序。充分 发挥了多源数据在城市街道空间现状评估、更 新规划和管理实施中的增强作用,为我国城市 的更新规划与品质提升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和 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正>在增量土地有限的前提下,城市更新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一大重点。但是对于生活性街道而言,其更新过程由于缺乏严格的法律保障和技术引导,往往成为城市更新中易被忽视的部分。例如,在过往拆旧建新的浪潮中,人们沉醉于城市的“日新月异”,而忽略了城市原有文脉的延续,尤其是在一些街道更新改造时,缺乏对街道属性的判别,忽略了其生命周期的运转。本文以湖北省浠水县云路口街的更新改造为例,在该生活性街道的更新过程中引入生命周期理论,强调生活性街道应从“时间”“空间”“人”的维度进行提升和塑造。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城市养老设施需求,精细 化配置养老资源,有必要整体把控城市微 观尺度下的老年人口发展现状与趋势。本文 以杭州拱墅区为例,以人口普查数据与社区 上报数据为基础,运用年龄移算法预测街 道、社区老年人口数量、密度与年龄结构的 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养老设施规模、空 间布局、设施组成等规划建议。结果显示, 社区层面的老年人口分布差异远大于街道层 面,未来城市老年人口将呈高速增长趋势, 密度呈“基数越大,增长程度越大”特征, 低龄老人占比呈增长趋势。养老设施规划与 更新中应根据老人数量发展趋势确定社区 养老设施规模,根据密度发展趋势实现街 道层面分区布局,并根据年龄结构合理确定 各类养老设施比例。  相似文献   

19.
针对旅游地产开发项目规划的一些问题,通过“常规”设计的代表《街道的美学》与“反常规”设计的代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两本权威著作对于城市设计、街道空间及其建筑、环境行为等等方面的论点结合实际项目(主要是重庆洋人街)来分析说明旅游地产的规划设计,以及分析人在此环境下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张郁 《规划师》2002,18(10):28-34
介绍日本的学生街发展状况及特点,将日本学生街的“交往”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概念具体化。对于过去和现在的改变,空间形态上的特质,街道的氛围,功能角色等进行多视点介绍和分析,同时对我国的大学周边学生街发展状况加以阐述,对学生街的研究和规划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