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濮城Es2段油藏为复杂断块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油藏产量递减大,含水上升快,注采系统适应性差,应用测井资料,油层平面非均质性分析,沉积相分析,数值模拟及测井-沉积微相法,对该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采方法展开研究,剩余油挖潜措施实施后,增油效果十分明显,该研究对高含水期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多学科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胡十二块油藏为解剖对象,探索了一套高含水期含水期剩余 油分布的多学科研方法。以储层地质学,地质统计学和油藏工程等为理论基础,采取由点到面,静动结合,多学科协同的研究方法,应用虚拟井预测方法研究了单井剩余油分布特征,分微相建立了不同的水淹模式;根据正演井同分形克里格方晨均质概念模型与示踪剂方法的有机结合很好地指示了井间剩余油分布情况;应用动态综合分析法,物质平稳地,水驱特征曲线法  相似文献   

3.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剩余油分布位置的研究问题日益突出。目前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沉积相研究方法、测井研究方法,检查井研究方法,动态分析研究方法,数理统计方法、四维地震方法,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等。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方法尚不能准确反映油藏范围内剩余油 (尤其是可动油 )的真实分布和动态分布。经研究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用注水井及见水油井现代试井解释剩余油分布的两种新方法。对于见水油井 ,利用具有移动流体界面的多区油藏近似的方法 ,建立了见水后油井影响区域内的数学模型 ,并求出了井底压力的解析式。通过分解 ,得到了地层不稳定渗流的影响因子 ,并建立和利用神经网络的逼近映射求取地层的相对渗透率曲线。针对见水油井区域内的特征 ,推导了相应的饱和度推进方程 ,结合所求的相对渗透率曲线 ,得到了见水油井区域内的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并通过实例 ,利用智能化的软件技术验证了这一方法。  相似文献   

5.
萨尔图油田河流相储集层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萨尔图油田葡I组河流相储集层非均匀性复杂,在高含水后期仍有相当数量的剩余油。沉积微相的特征与组合是决定砂体非均质性质的主要因素,也是产生大量剩余油的根本原因。高弯曲河道剩余油分布与侧积体变化一致,呈侧积层和废弃河道遮挡的环形条带状。最外缘的废弃河道和点坝下游处剩余油富集;与注水砂体连通不好的点坝存在较多的剩余油;低弯曲河道与顺直河道水淹沿主流快速推进,河道边部形成继续分布的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6.
双河油田高含水期厚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河油田厚油层发育,在目前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厚油层厚油层的内剩余油分布主要受井网完善程度,地层纵向渗透性,砂体沉积特征,微构造及区域地层压力因素控制,剩余油在井网不完善井区,纵向中低渗透层,注采状况较差的分流河道沉积间及沉积末端,微构造高部位及局部注水压力平衡区相对富集,在完善井网的基础上根据地层地质特征加强注采结构调整及注水合理调配,是双河油田油层挖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微观渗流物理模拟技术,通过图像分析,观察了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分析了孔隙结构、注入速度等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了水驱后剩余油的微观分布特征及剩余油形成机理。水驱后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为连片状剩余油和分散型剩余油两大类。  相似文献   

8.
流动单元的井间预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以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北区沙三中油藏为例,应用流动单元方法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在流动单元划分中选取了孔隙度、渗透率、粒度均值、泥质含量及流动层指数5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储层划分为A、B、C3类流动单元,优选出截断高斯模拟方法对流动单元进行了井间预测.研究表明,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正韵律储层中、上部的B、C类流动单元区;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物性相对差的B、C类流动单元区及以A、B类流动单元为主的断层附近的无井控制区域.用此方法预测的剩余油富集区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应用效果分析表明,用流动单元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老区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较多,但较为成熟和公认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费时费力.根据平面径向流公式和物质平衡方程,结合含水饱和度与矿场生产资料的关系,推导出含水饱和度与含水的关系,采用流度系数结合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劈分法和有效厚度分配法,预测单井在单层上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可为下一步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该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复杂油藏高含水期流动单元研究及剩余油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松泽  胡望水 《特种油气藏》2015,22(3):121-124,157
为了更准确预测复杂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以扶余油田 X25-20 区块为例,分析 FZI 法的不足,优选主控渗流参数协同约束,运用灰色理论划分方法,将流动单元划分成4 类。 结合生产数据,分析认为 I 类流动单元采出程度高,但原始含油基数大,仍是下一步开发的重点;Ⅱ、Ⅲ类流动单元分布范围大,含油饱和度降幅低,局部富集,是剩余油主要挖潜区;而IV 类流动单元储存和流动特性差,不具备深度开发潜质。 因此,开发中应注意封、采结合,合理开发优势流动单元,重点完善中间类型流动单元注采结构,同时兼顾劣势流动单元开发。  相似文献   

11.
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江汉油田开发后期,如何在高含水区寻找剩余油的几种思路,即通过构造精细解释挖掘断层附近、微构造高点剩余油;通过老井复查、小层精细对比、砂岩追踪挖掘零线附近、油砂体边部剩余油;通过沉积微相分析、油藏动态分析和油藏动态监测等手段挖掘井间、层间及层内剩余油。  相似文献   

12.
低渗透薄互层油藏地质特征复杂,油水运动规律认识难度大,措施挖潜实施效果迥异。为进一步提高该类型油藏采收率,综合利用动态监测、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针对低渗透薄互层油藏W7断块开展了油水运动规律研究,探讨了其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明确了低渗透薄层砂体油藏纵向非均质性与平面储层变化对剩余油富集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流动单元研究提供了精细解剖砂体,表征砂体内部非均质性的方法。应用流动单元研究的模式及不同层次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对油田开发后期以结构要素为基本单位的剩余油研究和井网高速思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东部某油田E1f1层为研究对象,对其储层流动单元分布进行了划分。应用途径包括:指导油水井部署,对高产部位进行预测,定量分析储量动用状况等。  相似文献   

14.
魏岗油田目前进入特高含水期 ,产量递减加大。针对油藏的特点及开发现状 ,采用水驱特征曲线、构造分析法、干扰试井法、动态分析、C/O能谱测井等方法以单井、层、单元综合研究平面及剖面剩余油分布 ,并在剩余油富集区进行布井或措施 ,获得较好的效果 ,从而为稳油控水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是油藏晚期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高含水期油藏的渗流特点出发,充分利用试井技术能求取地层径向渗流参数的特点,结合油藏工程学有关原理,提出了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新方法,并在双河油田437块进行了精心的试井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及油水井试井资料的精细解释,研究了该区块的剩余油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剩余油富集带位于井间一定区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对于高含水开发后期井间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新认识,对老油田调整挖潜和三次采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中、高含水期油藏的渗流特点出发。利用试井技术能求取地层径向渗流参效的特点。提出了研究剩余油分布的一种新方法.实现了井间剩余油的量化描述。应用该方法对太南油田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基本上摸清了太南油田目前剩余油的分布状况。为该油田调整挖潜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孟立新  刘树明 《试采技术》2000,21(3):16-21,37
如何进行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是我国东部油田普遍面临的问题。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为实例,提出在精细油藏描述重建地质模型的基础上,以单砂体为研究单元,运用微构造研究、油藏动态分析、油藏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的思路及方法。根据研究结果编制了综合调整挖潜方案,经现场实施,见到良好的调整效果。  相似文献   

18.
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 ,系统研究了形成流动单元的控制因素 ,提出了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识别、分类及评价方法 ,建立了流动单元模型。引用活度函数及层内差异等 6种数学方法在单井中识别流动单元 ,应用地震属性分析等 5种方法在剖面上识别流动单元。提出了流动单元定量分类评价方法 ,把孤东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集层划分为 3种不同类型的流动单元 ,它们各自具有相应的岩性、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应用判别分析方法得到确定流动单元类型的判别函数 ,建立起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的判别标准。把流动单元与剩余油的研究紧密结合 ,研究剩余油在不同流动单元以及同一流动单元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 ,揭示了流动单元类型与剩余油分布的内在联系。预测了孤东油田馆上段储集层参数空间变化及剩余油的分布 ,指出不同流动单元的开采潜力 ,有效地指导了油田开发。参 5(窦之林摘 )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主力产层只有一个小层并进入高含水阶段的渤海CB油田稠油油藏,基于动、静态相结合的思路,从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出发,采用测井曲线频谱属性分析和小波频谱分析等数学方法、以及厚层砂体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技术,对小层进行层内细分,开展沉积微相研究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结合饱和度测井资料,精细刻画油藏层内各小层剩余油饱和度及剩余储量。利用研究成果成功指导了7口水平井的部署,增油效果明显,预计采收率可提高4.5%。  相似文献   

20.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剩余油分布预测成为高含水期油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控水稳油”开发战略的重要手段。在大量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研究进行了概述,对四种剩余油预测方法进行了重点阐述,认为剩余油分布预测应强调地质资料的精细化、生产数据的系统完整性,将动静资料合理利用,做到剩余油分布的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