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稠油超声波降粘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引言目前 ,我国稠油的年产量已达到 12 0 0× 10 4 t,成为世界稠油生产大国之一 ,为我国陆上石油的稳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稠油的高粘度直接影响了稠油输送的成本和效益。为了降低稠油输送管路的摩阻损失 ,必须采取必要的降粘措施。近年来 ,稠油输送方法主要有加热输送、掺稀油输送、低粘液环输送、乳状液输送等。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诸如耗能大、成本高、效益差等。尤其是对于含水率很低的外输油 ,不可能采用以乳化降粘为主的化学降粘方法。原油超声波降粘技术是近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随着稠油资…  相似文献   

2.
针对稠油利用水环输送时因水环失稳管线需停输后再重新启动的问题,基于自主研制的水环输送稠油停输再启动环道模拟装置,以500#白油作为稠油模拟油样,试验研究了稠油在水环作用下停输分层后的再启动特性,讨论了油水分层流在再启动过程中的典型流型演变规律,分析了停输时间(30~300 min)、初始含油体积分数(0.40~0.77...  相似文献   

3.
稠油降粘输送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世界各地稠油开采量的增加,稠油的储存和运输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都在寻求经济、有效并可靠的稠油输送方法。目前,管道输送稠油常见的方法有:加热方法、稀释方法、低粘液环输送法和乳化降粘输送方法等。本文综述了这几种稠油输送方法的特点及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以大量实验为基础,研究了o/w型稠油乳状液的制备条件,筛选了2种适合草桥稠油乳化降粘的乳化剂,并在设计的实验环道上进行了纯稠油加热输送和乳化降粘输送实验。对比分析表明,稠油乳化降粘输送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稠油输送方法。  相似文献   

5.
稠油热采水平井生产测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浅层稠油热采水平井生产测试技术。该技术采用特殊的井下测试仪器和井口密封装置,通过泵送仪器输送法在副管内将测试仪器输送到水平井段的预定位置,经过一定时间的热交换平衡后,可通过移动测井电缆逐点测试水平井段的温度变化,达到生产测井的目的。通过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及不停抽即可测试等优点,解决了浅层稠油热采水平井段生产参数难于测试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降低稠油的黏度,提高稠油的开采和输送效率,实现节能减排,降低稠油开采和输送成本,利用自行研制的溶气原油流变性及溶解度测量装置,对不同压力下、饱和溶解不同气体(CH_4、C_2H_6及其1∶1混合气)的胜利清河稠油的溶解度及其黏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胜利清河稠油溶气后,其黏度大幅降低,低温流动性得到明显改善;压力越高,气体在清河稠油中的溶解度越大,其降黏率也越大;在相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三种气体在清河稠油中的溶解度和降黏率为:C_2H_6混合气CH_4;在给定压力条件下,饱和溶解三种气体的清河稠油其降黏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该研究对于稠油的开采利用、矿场集输管路优化设计和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渤海A油田稠油输送管道工艺设计为基础,在分析稠油管道降粘减阻措施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稠油管道回掺活性水新方法。实验分析及软件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稠油管道输送条件,能够有效解决稠油管道降粘减阻的难题,可为今后稠油管道输送工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大量实验为基础,研究了O/W型稠油乳状液的制备条件,筛选了2种适合草桥稠油乳化降粘的经剂,并在设计的实验环道上进行了纯稠油加热输送和乳化降粘输送实验。对比分析表明,稠油乳化降粘输送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稠油输送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海上某井稠油蒸汽吞吐生产开采工艺要求,将开采出的稠油(110℃~200℃),经降温后温度满足安全生产需求(50℃~60℃)。考虑到降温效果和海上平台安装条件,选择降温方式为冷却水和稠油混输再经套管式换热器的双重降温的方式,降温装置由三通管和可拆卸式套管换热器组成。利用fluent软件对降温装置进行多组耦合传热数值模拟,确定了降温装置的最优结构参数。并且在降温装置的最优结构上配套整个自动控制系统完成对稠油产出液的精准温控,实现了海上稠油开采节能降耗、智能高效的生产理念。  相似文献   

10.
稠油降粘技术及输送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稠油输送之前必须先降粘,如何降粘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本文介绍了稀释法、裂解法、微生物法和乳化降粘法这四种稠油降粘技术及其研究应用概况。低粘液环输送,其原理与方法在实际的稠油集输设计中非常重要。一般来讲,对每种稠油输送方案都要考虑它的原始投资和操作费用,从而进行综合全面的经济分析,才能选出最为经济合理的稠油输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稠油输送技术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各地稠油开采量的增加,稠油的输送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稠油的密度大、黏度高、流动性差,常温常规输送困难很大。本文对稠油管输技术及其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就采用每种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海上稠油长距离保温输送管线的关键设计参数,利用海管工艺模拟软件PIPEFLOW建立渤海某油田长距离稠油保温输送管线模型,通过选型模拟计算确定合理的保温层、掺水比例、海管入口温度以及经济管径尺寸。经过计算分析得到如下结论:试用于该稠油长距离混输管线的聚氨酯保温材料厚度为50 mm,掺水输送的比例为80%,海管入口温度为70℃,经济管径尺寸为12 in,满足海上稠油长距离保温输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水包油乳化降黏输送技术,并从该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可行性、突破点三个方面对水包油乳化降黏输送技术在我国稠油输送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从而使得我国稠油输送更加经济高效。  相似文献   

14.
稠油集输工艺流程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复杂小断块稠油油田地面集输工程设计与技术研究 河南油田某复杂小断块油田在产能建设设计中,从地面方案规划到施工图设计,积极探索适合复杂小断块油田滚动建设的设计模式,包括优化地面工程总体布局,优化集输、处理工艺技术,优化布站方案,并对配套系统工程进行优化。稠油一是输送困难,二是脱水困难。为解决稠油的输送和脱水两大难题,提出了多种输送和脱水方案,从理论上进行了数千组数据的计算,又深入现已开发的稠油油田进行实际生产运行参数的考察,将理论计算与实际生产进行对比,提出合理的原油外输与脱水方案,从而避免了因滚动开发所造成的地面系统能力过剩,引起工程投资增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渤海油田稠油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大,但稠油的高黏特性为海上稠油油田安全、高效开发带来了挑战。通过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出了一种特稠高黏原油海底热油管道输送温度的确定方法:依据原油黏温性质确定控制温度点,反推最低海管入口温度,减少设计余量,最大化优化生产加热器的负荷;在输量较小时,通过提高输送温度,降低外输掺水量,使水源井水加热器负荷大幅降低。研究结果对渤海特稠高黏油田海底热油管道输送方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稠油掺稀输送降粘原理及影响降粘因素,提出稠油掺稀后混合油阻力相对准确的计算方法,为稠油掺稀输送阻力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建立含有离心泵和螺杆泵某复杂原油长输管道的工艺计算模型,通过改变稠油的掺柴(稀)比和出站温度,计算该管道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输送能力,探究该管道系统混输稠油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输送混合油黏度降低,管道的输送能力出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对于一定产量的稀原油和稠油,管线的最大输量对应着一个最佳的掺柴比;混合原油的出站温度对管道输送能力的影响不是单调的,随着出站温度的增大,管道的输送能力可能会出现先增大、后下降、再增大的变化趋势;高黏混合稠油处于层流状态时输送更节能。总之,稠油的掺柴(稀)比越大,出站温度越高,该管线输送稠油混合油的能力不一定就越大,而是在不同工况下,在一个最佳掺柴比、掺稀比和最佳的出站温度条件下,输送能力最大。这一结论对于掺稀稠油管道输送工艺的节能降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改性输送是现代稠油运输热点之一。“开辟稠油第二战场”,需加速我国稠油改性相关技术研究,以便建立更为完善的我国油品改性支柱体系,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稠油改性输送技术及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海上特稠油黏度测量及管输计算方法对管线输送压降的影响及变化规律,建立了某海上油田特稠油管线的PIPEFLOW输送模型。利用该模型,仿真模拟该油田特稠油管线输送过程中压力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特稠油不同黏度测量方法及对应管输计算方法对输送压降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含水率较低的输送工况下,常规法测量所得黏度对应的管线输送压降值较大;当含水率达到70%时,常规法、搅拌法和环道法测量黏度所对应的管线输送压降值比较接近;当含水率超过70%时,搅拌法测量黏度模拟计算压降值最大。  相似文献   

20.
海洋石油学会与生产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海上稠油处理与输送技术研讨会”于8月5日至9日在辽宁兴城召开。15位石油工程设计的知名专家应邀参加了会议,对绥中36—1油田和秦皇岛32—6油田的稠油处理、输送和污水处理等方面的技术难点和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对适应秦皇岛32—6油田的油气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