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建筑入口空间场所性的表达源于“禅宗”哲学的文化传统。注重内外交流的建筑空间语汇在当代日本建筑创作中得到了继承和拓展。入口空间可识别性场所的营造使建筑具有“可进入性”和丰富的情感化特征,有利于城市步行空间的复兴和城市公共性的塑造。  相似文献   

2.
当代城市场所营造已经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科高速发展的今天提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针对现在城市中场所营造出现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案例,提出一系列城市场所营造的基本原则,为城市场所营造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汪蓉  王磊 《规划师》2009,25(7):57-62
类型学在建筑、规划设计领域已有诸多运用,而将类型学思维引入道路城市设计中,可视为规划方法上的一项突破,如在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形态设计和城市活力塑造等方面运用类型学思维方式,使城市设计的形态控制要求有效的融入城市规划控制管理体系中,从而在道路建设中创造城市文化与生活记忆的新空间载体.清远市的清远大道城市设计即充分运用了类型学的思维与类型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石家庄市美术馆建筑实践为切入点,以"场所营造"为主题,探讨文化建筑基于城市环境的创作实践,关注建筑的空间场所序列一体化、展示空间的层次与品质及对人的活动支持等,揭示文化建筑场所营造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城市设计实践中,如何避免"千城一面",营造有城市特色、延续地域文脉的建筑成为当今研究界的重要课题。因此,提出将场所理论与城市设计相结合,注重将纯粹的空间提升为具有魅力的场所,使城市的公共空间具有场所感。文章以梁平双桂湖城市设计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与总结在城市设计中场所感体现的设计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6.
提出以建筑所呈现出来的"空间"和"特性",探索并解析建筑之间所蕴藏的场所精神,重新对建筑存在空间、场所的表现以及本质进行新的认知。以人为本,通过建筑空间元素感知,营造情感体验,强调场所精神在当代建筑核心价值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从而证明场所精神是当代建筑可以言说,并且具有知觉的当代建筑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7.
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在日本建筑文化的全球化输出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已经不需要贴着日本的标签,对于他们来说关注当下、顺应社会动向、设计出好的作品才是重要的.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作为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代表,在解决建筑与城市问题时提出了建筑"原始的未来",城市建筑与森林树木产生了一定的类似性,在建筑类型学的角度,这与新理性主义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提出的"类似性城市"具有同质性.不同的文化语境催生了建筑师不同的内在建筑思想,国内正面临经济转型,城市与建筑产生的社会问题亟需建筑设计师解决.文章将从类型学的角度着重讨论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实现设计思想的手段及所营造的空间意境,试图为国内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创作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分析具体工程项目的建筑设计,对建筑空间的均质性与建筑空间的空隙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试图在繁华市中心庞大的城市复合体中营造更加具有社会学内涵、环境意义和场所精神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当前我国中小城市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为背景,以东阿县图书馆建筑设计项目为例,简要介绍了该工程的项目背景,分析了项目选址、建筑总体布局、建筑空间组织以及使用者的行知等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场所感营造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对话、建筑空间的"在场性"体验、建筑功能对空间活动的多元化引导以及使用者的文化认同感等与文化建筑场所营造相关的设计理念,并结合工程设计对中小城市文化类建筑场所感营造的具体设计手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邵山  党瑞 《山西建筑》2007,33(25):49-50
阐述了商业建筑空间的城市意义,从商业建筑空间环境的场所特征入手,探讨了商业环境特色营造的有效方式,以期对历史文化名城商业建筑空间环境的整体建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城市文脉设计与类型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钢 《山西建筑》2007,33(9):23-24
主要以城市文脉和建筑类型学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建筑类型学理论中的类似性城市理论、城市重建理论以及城市“层”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在我国城市建设中要学会利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挖掘、整合城市文脉,为城市设计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教堂建筑是物质空间与宗教精神的统一体,如何通过空间形态的安排来营造合适的场所精神,是设计时应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类型学理论对重庆市永川区凤凰湖公园教堂设计进行分析,并针对教堂建筑的特殊性,探讨了其文脉溯源和宗教历史传承的问题,对哥特式建筑艺术进行解析及再现,结合场地的具体条件,总结出设计教堂建筑时继承宗教传统并反馈在地环境的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13.
结构主义的方法论 D结构主义理论把建筑看成是表达人类环境的空间关系与特征的象征系统,那么结构主义理论是通过什么方法论把地方(site)转化为具有特定性格与意义的存在空间(Place)的呢? 方法(a)类型学(Typology) 类型学是一种分组归类的方法体系,它能够在各种变量因素影响下分析事物本质结构与变化规律。结构主义理论正是应用类型学这一特点,作为理解研究建筑象征形态的演变结构,探索和指导建筑创作——场所的建立。建筑类型学的研究一般从三个方向着手。 (1)作为“阅读”城市与建筑的工具。所谓“阅读”就是通过对个别符号的有顺序的识别来达  相似文献   

14.
李钢 《四川建筑》2007,27(3):49-50
通过对建筑类型学中关于城市文脉建设理论的分析,为现阶段我国城市文脉建设提供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城市文脉的内涵,建筑类型学理论中的类似性城市理论、城市重建理论以及城市“层”的概念,通过对理论的研究,提出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中,可以利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挖掘、整合城市文脉,形成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15.
<正>类型学(Typology)对建筑设计创作的意义,旨在从“原型”获得新形式创造的内在动力,表达了协调环境和延续历史的愿望[1]16-17[2]。近年来,通过对本土建筑文化的原型解析,唤醒城市集体记忆,进行与当地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相契合的场所营建[3-4],成为建筑创作的发展趋势之一。烟台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展览馆创作基于建筑类型学视角进行多维度推演,思考地域文化、场所空间、建筑营建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对具有安置亡灵、进行祭祀和缅怀等特殊功能的陵园建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现象学分析;从分析陵园建筑的场所特征入手,对陵园建筑的场所空间的构成和体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陵园建筑场所空间的建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营造进行阐释,从陵园建筑的场地、建筑细部和光等因素对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烘托中分析了陵园建筑场所的内涵,诠释出蕴含其中的场所精神,为陵园建筑的设计、真实的构建场所以及营造其场所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佚人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历史与类型学佚人营造坚持历史等于类型学的思想,针对中国建筑历史,那么,最具吸引力就是民居的遗产。也许,类型永远会层出不穷,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历史上所有的建筑去划分成古典主义,复古主义,现代主义及乡土主义等,但我们更直白地愿意把它区分成具有历史意味的古典的类型学,当代的类型学以及未来的类型学,取决的要素是设计手段及生产方式。这样的宏观性也许使人疲惫或者茫然,换个角度,我们看看自由建筑永恒的敌人来自重力和风化。佚人营造永恒的命题便是吸纳重力及风化的结构类型学,而不是一种抵抗的姿势。吸纳意味着改良和重设,并不是折中。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佚人营造把所有的建筑看成柔性结构及刚性结构二种纯粹的类型学。这便是佚人营造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从我国中小学教学方式转轨和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现实背景出发,介绍了广州市花都区新华第五小学的项目背景以及校园现状,进而从建筑自身的空间组合和校园空间的场所营造两个方面,分析在校园更新中空间营造的设计难点,并提出整体性、集约性、多样性和人文性的空间营造策略,并具体介绍了在花都区新华第五小学的校园更新中运用的空间营造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文 《建筑与文化》2014,(7):162-163
早在人类建筑文明形成的古希腊时代,容器一类的城市公共空间场所就随着人的行为活动的需要诞生。原始的公共空间活动场所如神庙、广场、浴场、甚至教堂的都为人日常的祭祀,集会,交谈提供了空间需求。建筑发展到近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的自身发展,城市具有了无限蔓延和无序的特质。单一的城市公共空间场所不能够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多元性的,以人为本的符合当代城市居民身心需求的公共容器空间才是解决城市归属感有序性缺失的唯一途径。本文以武汉天地的空间场所营造为例,阐述一二。  相似文献   

20.
王凌 《规划师》2011,27(Z1):29-32,37
大型文化建筑集聚区是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场所的营造可从静态的空间环境、空间环境中的活动与寓意两个大的方面入手.在静态的空间环境方面,需构建公共空间体系,处理好公共空间与建筑形体的关系,以及公共空间与自然景观的关系.而在空间环境中的活动与寓意方面,则考虑空间环境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激发空间活力,使之成为功能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