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借助已有的水力水质模型,计算程序模拟显示管网中有多处节点水质不达标.调整相应的参数重新进行模拟.结果显示,调整各水源加药量,设置中途加药点,均可以改善管网水质.进一步分析认为,设置中途加药点并适当调整水源加药量,水质分布更加均衡,加药量更低,为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遥感技术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要了解水质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性,就必须在一定的地点进行连续不断地监测,对于偏远地区或大水域(湖泊、水库、海洋)的水质监测是一项很费力、费时、费钱的工作,往往很不容易做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来监测水质的状况和其迁移的规律。水质遥感技术是近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卫星遥感具有宏观性、整体性和周期性等特点,在提供概观性的水质观察方面,比地面水质监测要优越得多。水质遥感技术的基础是不同水质的水体,其光谱特性有所不同。根据遥感测得的水体光谱特性,建立其与水质参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中从样品采集和实验室常规监测,两个阶段说明各种质量控制手段和质量控制技术。结果表明:一个水质样品,从采样点的设置、采集样品、样品保存与运输、进入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和统计、进入数据库、做出综合评价这整个过程中,只有把握住各个环节,确保质控手段应用合理,数据才能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5.
虚拟仪器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的水质监测系统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的诸多缺陷,提出了将虚拟仪器技术应用于水质监测过程当中,同时引入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水质预测模型。应用模型对水质参数的预测数值和实时测量数值进行处理,提高了水质参数测量的精确度。通过实例仿真试验验证了该水质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6.
遥感技术在地面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遥感技术来监测地表水水质,具有迅速快捷、及时全面等的特点,非常规方法所能比拟.但是,限于目前的技术条件,监测的范围(水质项目)和检测的精度是有限的.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综述了应用遥感技术监测地表水水质的技术方法及其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7.
在水质监测中应用离子色谱分析技术测定水中F-、Cl-、NO2-、NO3-、SO、PO和Br-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准确性强、分析快速等优点,是近期内一项宜于广泛运用的分析技术,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ZT池在珠海吉大水质净化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珠海市吉大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采用三区廊道交替池(ZT池)为主体工艺,工程建成投产一年半来,运行稳定,出水水质达到设计标准.介绍了吉大ZT池的设计参数、工艺特点、工程运行效果以及在设计中的几点体会,同时对三区廊道交替池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水质距离评价法是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的一种,它将水质评价问题转化成度量空间中各点之间相对距离的问题,原理简单,评价结果精确.本文采用该方法对潭江干流三个断面和全河段水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潭江干流总体水质较好,符合国家地面水Ⅱ类水标准,但部分监测断面处溶解氧、氨氮、总磷等超标.  相似文献   

10.
在土壤渗透速率低、地下水埋深浅的合肥市建造2个过滤型生物滞留中试池,使用模拟路面径流作为进水,评价生物滞留池在类似的土壤地形条件下处理路面径流的效果。研究表明,在滤速分别为9.9cm/h、14.5cm/h条件下,两个生物滞留池对TP、NH3-N去除率均约为80%,渗透速率较低的池Ⅱ对SS、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83.5%和67.5%,优于渗透速率较高的池Ⅰ的76.9%和54.5%。由于填料中未经发酵稳定的有机质的淋出,生物滞留池对COD去除效果较差。实际应用时,在本试验的设计参数下,适合地下水埋深浅的地区,过滤式生物滞留池能稳定高效地削减地表径流所携带的污染负荷,池Ⅱ具有较好的年污染负荷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利用SWMM中的低影响开发模块,根据汇流时间将研究区的子汇水区划分为上游和下游,生物滞留池按照不同位置(上游和下游)和不同规模布设,研究其遭遇不同重现期降雨下的水文时空效应。结果表明:在低降雨重现期下,生物滞留池的雨洪控制效果较好;相同重现期时,规模较大的生物滞留池效果较好,而布设的越分散,其降低径流系数的效果越好,但削减洪峰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2.
生物滞留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雨洪控制利用措施,生物滞留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针对传统生物滞留设施存在的水土流失、污染物表层累积、填料层更换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倒置生物滞留技术。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重现期条件下,倒置生物滞留技术的水量、水质控制效果,并与传统生物滞留技术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倒置生物滞留技术在径流总量控制率、峰值削减率方面比传统生物滞留分别提高了9%~21%和1%~32%;在峰值延迟时间方面最大延长了8 min;倒置生物滞留对TP、TN、COD、NH_4~+-N等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比传统生物滞留分别提高了约6%、4%、3%、6%。研究成果可为倒置生物滞留技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为生物滞留技术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贴近度法在湘江干流水质监测断面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合理设定水质监测断面,节约监测成本,以湘江干流为研究区,选用贴近度法对湘江干流18个监测断面进行优化,采用t值检验法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并结合水环境管理的实际需求,对优化结果进行了修正,结果优化后的湘江干流监测断面减少为17个,且优化后断面所反映的水质与优化前无显著差异,表明贴近度法在水质监测断面优化中实用性较好,但需结合实际情况,使优化结果更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芝加哥降雨过程线模型在排水系统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应用芝加哥降雨过程线模型产生了典型降雨过程曲线,并对清华大学校园内一个典型雨水排水系统进行了模拟运算和分析.研究中采用我国各大城市普遍使用的暴雨强度公式类型和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暴雨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SWMM),将芝加哥降雨过程线模型应用在排水系统模拟中,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该方法可作为城市排水系统模拟的典型应用流程,可用于对排水管网系统服务性能进行总体评价、瓶颈识别以及辅助管网系统的改造和更新方案设计,对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水平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水质监测资料数据分析和评价中,目前还常用人工及计算器来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价,电子表格强大的计算功能没有完全被普及和应用。而水质资料分析和评价一般基于相同的计算方法及评价原则,有利于形成批处理。文章叙述了如何利用电子表格进行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价的方法,解决了人工计算的弊端,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评价成果质量。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人工神经网络在水质评价与水质模拟中的应用。论文在对目前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30余种方法进行综述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水质评价的要求和特点,成功地将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算法及模式引入到水质评价领域,建立了地面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隶属度BP网络模型与综合评价的Hopfield网络模型,并以重庆市南川凤嘴江水质资料为实例,对学习成功后的网络进行了检验测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之后,论文系统地对目前在水质评价领域中最具代表性和综合性的模糊综合法、灰色聚类法,与本文建立的隶属度BP网络模型与Hopfiel…  相似文献   

17.
生物滞留池水文水质效应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生物滞留池措施对雨水水文水质的调控作用,以宜兴市城区某试验区为研究区域,利用SWMM模拟软件,在5年、10年、100年设计重现期下,分别模拟城市化后有无生物滞留池措施的水文水质状况,并将两者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占研究区域总面积10.75%的生物滞留池措施下,雨水径流量减少了12%左右,峰值流量降低了8%左右,入渗量增加了22%左右;污染物SS、COD、TN、TP总负荷量的削减率分别在10%、7%、9%、8%左右。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生物滞留池可有效地降低雨水径流量、增加雨水入渗量,削减雨水径流的峰值流量;同时还可以拦截一定量的颗粒悬浮物、营养物质、重金属等污染物。研究成果对海绵城市建设和雨水资源调控利用具有参考价值,对城市水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堤坝渗漏监测中,由于影响因素复杂,资料解释存在一定的干扰.通过建立两组典型的堤坝渗漏地电模型,结合正演模拟分析其响应特征,将视电阻率拟断面图和反演结果结合分析,可以排除一些假异常干扰,提高对目标体的识别.在对某大坝的渗流异常监测中,结合实测资料拟断面图和反演结果,通过对低阻异常体的连续追踪,推断出异常渗流的原因及渗漏...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目前在水环境监测工作中应用的几种生物监测技术,对其原理、应用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20.
张青  吴琼  沈乐 《江苏水利》2014,(1):44-45
摘要:秦淮河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是一项现代化水利工程,为秦淮河的水环境监测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监测手段和准确实时的水质数据。对完善该监测系统,充分发挥其监测信息化的功能,防止秦淮河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改善秦淮河水环境进行了叙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