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建设的大量住区都是封闭住区,这在城市人居环境、城市交通、城市空间形态和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依据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相关理论,结合工程实例提出采用开放式住区,围合式组团的思路来满足城市和住区对空间形态的不同要求;由此得出解决封闭住区负效应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2.
正引言住区公共开放空间是指住宅建筑外部的公共空间,是住区内建筑与建筑间的空隙或是由住宅建筑围合所形成的场地,具体包括住区内的道路、庭院、广场、游园、景观绿地等。它是人们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也是连接住区空间与外部城市空间的桥梁,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住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在现代才被提出,但在中国传统的人居模式中早有体现。上海里弄与北京胡同是我国南北方两大典型的传统居住空间类型,是时代、历史与当地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3.
高密度人居是我国城市建设与人居空间模式的发展趋势,如何促进高层住区户外空间及其环境行为与心理的优化研究尚待深入。从空间密度和社会邻里相互关联的层面介入讨论环境认知关系,并分析当前环境营造的问题所在,最后结合环境行为学理论探讨多样化的空间优化办法。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高速发展、快速城镇化的时代下,住区的大拆大建于无形中产生了许多"畸零空间"。多数研究认为畸零空间的合理利用能促进住区空间的整合,对其研究利用已成为住区改造和更新的重要课题。中央政府适时推出的城市双修政策提出"城市修复、生态修补",这对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有引领作用,且对住区空间品质提升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分析益阳市西流湾住区畸零空间中存在的问题,从对边角空间的创造性使用和对闲置地块及不规则地块的功能性改造两个方面,提出住区畸零空间优化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人居环境改善背景下,住区改造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热点,街区制也正促进城市住区转型发展。研究以长沙市某个由城市干道围合、内部无城市支路的大型住区为例,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和软件工具计算句法指标,通过调研分析现状,结合街区制理念,以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为指导,运用句法指标分析和叠加对比等方式,探求街区化改造策略,提出在住区道路、居住街坊、公服商业设施、公共空间和组团管理等方面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6.
《城市开发》2004,(7):73-74
第一章住区人居环境规划建设 一、城市住区环境长期的作用深刻影响着居民的生理、心理、观念和行为,对人的生活质量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应满足下列条件:住区居民适当住房的保证;健康和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等五大方面.加强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对于最佳人居环境的具体描述,在联合国两次人居大会和中国21世纪议程中已经提及,主要内容为:居民所需适当住房的保证;居民健康和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环境、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城市住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住区基础设施和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高层住区宠物犬数量日益增多,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公共空间使用的高频冲突成为当下大城市居住环境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为建设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空间的关联性议题已进入城市社区更新的研究视野。将同一健康”理念从更大区域的宏观尺度运用于日常居住环境的微观尺度,以重庆市沙坪坝金沙片区的高层住区为研究对象,借助时空间行为分析方法,聚焦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公共空间的关联性分析,包括养犬群体时空间行为特征、使用差异性需求、空间冲突与适应等,进而提出“人—犬—空间”健康友好的住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可进一步丰富对山地城市高密度住区更新的认知与更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7,(11)
人居环境品质是当前国际城市研究的热点。在中国,随着城市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如何提升住区层面的人居环境品质成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命题。文章以保障房住区为例,从建成环境和居民主观感受两个维度对住区层面的人居环境品质进行了探索,发现居民对建成环境总体上可以接受,而其主观感受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总体不佳。故文章从规划政策的完善和规划过程的优化方面提出了规划策略,认为优化保障房住区的选址、鼓励居民全过程参与规划决策、实现规划供给与居民需求的平衡是进一步提升保障房住区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使我国城市土地扩张、人口剧增更加激烈,从而加剧城市交通混乱、居住空间紧张和生活环境恶化,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本文建立在生态学原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住区外部环境设计的几种生态设计方法,应用在住区外部环境的场地设计、绿化配置、水体处理和硬地软化中。  相似文献   

11.
吴向阳  李拓  徐谣  汪志伟 《住区》2021,(4):38-42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对城市人居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建筑密集、人流混杂的高密度城市在疫情发生时显现出较高的潜在风险.住区作为疫情隔离期间主要的生活场所,其韧性空间对于营造让居民安心的居住环境具有特殊的价值.本文首先界定了高密度城市住区,然后对该类住区的健康风险、韧性规划与设计进行了文献综述,通过疫情期间做的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12.
第一章 住区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一、城市住区环境长期的作用深刻影响着居民的生理、心理、观念和行为,对人的生活质量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应满足下列条件:住区居民适当住房的保证;健康和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住区资源的  相似文献   

13.
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人居文明发展线索,阐明公园城市作为人居文明发展历史的必然性。从中国数千年人居环境发展和现代人居环境科学中寻找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来源。从所创立的人居环境认识论展开,提出公园城市人居环境认识论的生命观、时空观、分析与综合观;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的目标与价值体系,给出了公园城市的9项综合目标与价值评价标准ECH9,论证了公园城市人居环境理论框架与国家发展战略5个统筹的同构关系,指出了实现公园城市提升多重城市"三力"的可能性。探讨建设公园城市的方法路径,倡导城、人、境、业的"三位一体"结构与实现路径,提出了一种以生态文化中心区ECD取代传统城市CBD、RBD的公园城市中心区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从城市居住区生态规划的概念出发,阐述西安市人居环境设计现状并指出西安住区人居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生态住区人居环境设计应该以人的社会审美及自然的生态整体性为中心构建,保证住区人与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何树周 《华中建筑》2010,28(6):100-101
通过一个城市住区的设计工作,探索了"可持续发展"及"新都市主义"在城市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提出"多层次景观空间"对城市人居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老旧住区逐渐成为城市问题的多发之地,与现代化社会严重脱节。文章针对老旧住区的"易迷路,寻路难"等问题,将合肥市蜀山新村作为调研对象,运用空间句法软件对老旧住区的空间导向性进行量化分析,提出完善标志物导向系统等具体改善措施。旨在改善老旧住区的迷路问题,提升老旧住区的人居环境品质,也为今后运用空间句法对空间导向性进行量化分析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7.
在经历“非典”疾病流行事件后,人们痛定思痛,从不同角度对人居环境进行了反思,健康的概念前所未有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热环境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方面,保持良好的热环境是健康城市、健康住区和人体健康的重要前提。分析城市热环境的特征及其影响效应,探讨在整体、系统和生态气候学的原则下改善城市住区热环境的途径,对于营造健康的人居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动驾驶汽车是新世纪以来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重大技术革新,必将对人居环境建设,尤其是城市住区空间结构与布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文章以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结合城市住区居民生活特点,对未来我国城市住区的空间形态布局提出几种可能设想.  相似文献   

19.
该文基于对城市住区生活中的人居健康、生态环境、物质运输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城市住区层面入手,将城市生态与居民生活相结合,以探求解决住区发展的诸多问题。通过对生态住区、生态城市等理论和实践案例的综合考量,寻找改善当前住区的建设模式,提出了与城市环境和社会系统相融洽的"绿色细胞"理论模型,探索出一种更健康、可持续的绿色生态住区构建方法,为生态住区建设提供有益的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人居地理学的综合主要体现在人居布局(包括外部布局与室内布局)与传统风水学说的综合、与人居空间(建筑空间、文化空间和环境空间)的综合,以及与人居行为(心理、感知和行为)的综合.人居地理学的提出将能够为我国的住区建设、房地产开发、住宅设计等提供科学、有力的决策支持,将为我国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带来新的视角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