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搭建自己的数据中心。制冷系统在数据中心尤为重要,其能耗占比也非常高,目前数据中心制冷系统普遍存在腐蚀、局部结垢等问题,导致制冷设备换热效率低下,能耗急剧增加。本文通过对某大型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进行分析,结合工业互联网技术、云平台技术等新兴技术手段,提出水智控管理系统和预防性处理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现有系统进行云化改造,利用云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和数学模型实时诊断,通过自动控制水稳剂的投加浓度和排污等措施,有效快速及时解决制冷系统的水质等问题引发的腐蚀、局部结垢等问题,提高制冷系统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降耗,有效保障数据中心业务应用数据存储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2.
针对数据中心机房制冷系统,探索制冷系统的应急措施。主要对比分析了自然散热法、冰块法以及干冰法3种数据中心机房制冷系统应急预案。经分析,距离干冰源较近或者自备干冰制造设备的数据中心,可以采用干冰散热法作为机房制冷系统的主要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负荷估算、制冷原理、冷源方案、气流组织等方面的设计体会。结合两个具体实例,对空调冷源系统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为以后的数据中心机房的制冷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据中心功率密度的增加,其散热量越来越大,对应能源的消耗量也随之增大。在现有的数据中心中,绝大多数的能量消耗在制冷系统中。因此,制冷系统的节能在整个数据中心的节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文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设置了一个数据中心模型,并对其进行理论上的假设,分别列举了我国五个气候分区典型城市的数据中心能耗,根据相应气象参数进行了对比节能分析。  相似文献   

5.
我国数据中心数量大、增长速度快,每年有大量的能源用于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数据中心的热管理面临巨大挑战。为有效降低数据中心制冷系统能耗,需要对数据中心的气流组织进行管理。地板送风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据中心送风方案,静压箱是影响地板送风系统气流分布的关键结构。介绍了数据中心气流组织的常用研究方法;总结了静压箱设计过程中的优化方式,包括静压箱深度调节、开孔率调节、障碍物排布规律调节;概括针对在运行数据中心静压箱的辅助设施优化方案,包括辅助隔板和辅助风机,可为数据中心静压箱的设计及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数据中心常用的水冷冷水机组+热交换器+冷却塔的冷冻水系统及自然冷却方案(冬季采用冷却塔供冷),通过简易分析办法,模拟计算出一些典型城市的数据中心制冷系统全年能效,能效分析数据以制冷系统能效比和制冷系统PUE因数来体现。通过模拟计算说明了制冷系统各主要设备能耗比例、不同工况下的能效差别,以及不同城市由于自然冷源利用时间不同引起的能效差别。  相似文献   

7.
数据中心能源消耗巨大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现状,揭示了数据中心行业存在着巨大的节能空间,绿色节能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当前和未来数据中心建设的一个主流需求。针对数据中心气流组织不佳的问题,设计提出了一种冷热空气流控制优化的方案,能够有效地控制冷热空气混杂,提高制冷系统运行效率,降低数据中心能耗。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风冷型精密空调在数据中心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前景,在数据中心内合理地选择配置风冷型精密空调,能有效地提升数据中心制冷系统全生命周期价值。本文同时对风冷型精密空调的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5)
针对数据中心空调系统配置制冷设备功率大、台数多、全年运行制冷工况以及制冷系统能耗大的问题,通过江南水乡地区某数据中心的现场调研、勘查、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结合该数据中心三面环河的地理位置特点,研发了适合该数据中心的河水自然冷却系统。采用冬季河水自然冷却系统替代压缩制冷的冷水机组和相关辅助制冷设备运行,通过提供低温冷冻水,降低系统能耗,提高了节能效果。实践证实了使用河水自然冷却系统后,该数据中心节能效果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0.
1执行概要 数据中心功率密度和设备多样性的提高正促使动力及制冷系统发生改变,而动力及制冷系统对关键业务服务器及通信设备的性能及可靠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数据中心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多年来数据中心的建设持续稳步增长,其高能耗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降低数据中心能耗至关重要。本文从数据中心能耗现状、节能技术应用和未来趋势等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国数据中心低碳化的发展途径,从供配电技术和制冷系统节能方面,探索总结了数据中心在建设运营过程中降低能耗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封闭通道是解决数据中心中高热密度机柜冷却问题的有效办法。封闭冷通道后室内风机送风量可减少30%,室内风机可省电约2/3,封闭热通道后室内风机送风量可减少12.5%,室内风机可省电约1/3;封闭冷通道后制冷系统的能耗在数据中心整体能耗中所占比例由38%减为35.4%,封闭热通道后制冷系统的能耗在数据中心整体能耗中所占比例由38%减低为36.7%;数据中心封闭冷通道比封闭热通道节能2%,比不封闭通道节能4%。一个典型的数据中心的PUE计算实例表明:封闭冷通道后数据中心的PUE值降低0.04,封闭热通道后数据中心的PUE值降低0.02。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0,(1)
大庆油田高性能云计算数据中心,是按照大庆油田云数据中心建设"两地三中心"总体布局设立的。该云数据中心是继于中国石油数据中心(昌平)的大庆油田生产经营管理云数据中心之后,在大庆油田落地的第二个云数据中心,它拥有自己的运维团队。云数据中心电源成本占了整体成本50%以上的份额,节能减排是数据中心运行的一个重要工作,合适的节能举措不仅可以节约运营成本,而且可以加强运维团队对设备操作的熟练度。为此,针对云计算数据中心节能的一些关键性技术,即制冷系统选择、虚拟化设备选型、电源系统优化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正数据中心作为大数据时代的运载基础,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迅猛发展,国内数据中心的建设也呈现出井喷的趋势。而随着数据中心建设经验的不断丰富,身为"耗能大户",在安全前提下的节能降耗成了数据中心建设发展的第一要务。而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主要包含空调制冷系统能耗、UPS等配电损耗、其他建筑能耗等因素。而数据中心空调系统被公认为最具节能潜力的环节之一必然成为研究的重点。在数据中心空调领域,Free-Cooling技术、蒸发冷却技术、液冷技术等前沿科技不断地被探索开  相似文献   

15.
马龙  曹茂春 《智能建筑》2013,(8):38-39,48
1慨述 随着各行各业对数据中心依赖度的与日俱增,保证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具有广泛的经济意义与社会意义,影响数据中心正常运行的因素有很多,如:建筑结构系统、网络布线系统、供电系统、空调系统和制冷系统等,而“不能停机,不能宕机”是数据中心建设的首要要求,因此,设计和建设具有高可靠性和稳定性的供电系统是数据中心建设研究的重点,也是数据中心正常运行的最重要因素和先决条件。以下通过一个工程建设实例说明如何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数据中心供电系统。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互联网以及新兴技术的出现和变革,在海量数据上云的迫切需求以及效率和体验的双重驱动作用下,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规模随之扩大,风冷遇到瓶颈,以及电力与冷却成本迅速增长。据统计,一个大型数据中心的电费占据了约70%的运营成本,全球数据中心每年电力消耗相当于8个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例如PUE (电能使用效率值)为2的数据中心,在总能耗中,IT设备能耗占了一半,制冷系统能耗占约30%,这就给数据中心带来了强大的挑战,在此情况下,节能减耗成为数据中心的主要抓手,数据中心PUE再度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  相似文献   

17.
《暖通空调》2021,51(4)
联通哈尔滨云数据中心基于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结合自然冷却技术,制冷系统利用板式换热器+干冷器运行模式为数据机房提供冷源。运行结果表明,投产初期低负荷运行模式节电29%,达到设计负荷后该运行模式预计年节电量578万kW·h,节电率可达31%。节水效果明显,具有很好的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18.
结合项目周边的蒸汽汽源、蓄冷电价政策及数据中心用能情况等因素,对比分析采用蒸汽溴化锂制冷系统和冰蓄冷空调系统进行集中供冷的经济性。蒸汽价格是影响蒸汽溴化锂供冷方案经济性的关键因素,在项目周边有稳定可靠的廉价汽源前提下,可优先考虑采用蒸汽溴化锂机组进行集中供冷。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详细阐述了暖通空调制冷系统的建模情况和优化控制,并针对暖通空调系统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笔者结合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总结了制冷系统建模和控制现状,针对各项控制策略进行探讨,提出了制冷系统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正>伴随着人工智能、5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迅速应用,数据流量激增,IDC市场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安置的服务器越来越多,数据中心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成为整个行业的焦点。通常情况下,一个数据中心10年的总拥有成本,场地基础设施的初期投资仅占20%,而超过70%的投资则是能源费用支出,特别是电费支出。电费明细中,非IT设备能耗部分,制冷系统占比最高。数据中心通常会以能源利用率PUE来表征能耗指标,IT以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