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彦  李知非  叶彤  李初航 《华中建筑》2022,(11):144-148
在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游客与村民在乡村公共空间使用上存在利益冲突与需求差异。以辽宁省凌海市牤牛屯村为例,运用环境行为学理论,探究不同利益主体与行为主体的公共空间行为冲突。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与空间需求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广场、村民住宅、农田等空间交界处是不同人群空间行为冲突的主要发生区域,需针对不同空间活动类型进行空间分隔与边界围合,合理引导游客与村民空间行为,实现乡村空间主体的多元平衡。针对不同人群的空间行为特征与诉求,从观光展示、建设方式、空间营造、文化塑造等层面提出乡村公共空间的活力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2.
以三亚蓝海花园三期小区为例,通过实地体验及针对性研究,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室外公共空间环境与不同年龄层次之间人们行为模式的需求,探寻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庭院空间、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及交往空间的绿色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3.
张健  李俊毅  吕元  李梦 《建筑学报》2022,(S1):131-135
地铁站域公共空间功能空间和使用需求复杂多元,以往研究缺少对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和使用人群需求行为的统筹考虑,造成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服务品质较低。Kano模型是对使用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效工具,能充分体现复杂多元的用户需求与用户满意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本文结合Kano模型和BetterWorse满意度系数分析法,针对地铁站域公共空间功能构成、人群类别、场地环境的复杂性,量化解析地铁站域公共空间需求行为的类型和优先级,提出地铁站域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虽然乡村建设的开展使老年人的人居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是乡村户外公共空间与城市相比仍在设施配置、环境品质,人性化设计等方面存在差距。笔者选取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户外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法和行为地图法的研究方法,对户外公共空间质量和老年人活动行为特征进行调研与分析。总结出目前乡村户外公共空间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提升类似乡村户外公共空间活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林涛 《安徽建筑》2022,(2):14-15+46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导致传统村落空心化、文脉断裂等问题。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重塑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寨卜昌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法,对寨卜昌村公共空间的价值、使用人群、使用特征、公共设施服务进行分析,并针对现在存在的问题,通过点、线、面状公共空间,分别提出满足村民需求,独具寨卜昌特色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重塑策略。  相似文献   

6.
美丽乡村是新时期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目标,原只是行政的一个概念。公共交往空间是人居环境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乡村人际交往的主要空间和乡村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乡村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对公共交往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本文以建瓯市小松镇湖头村作为美丽乡村的建设示范,分析当前乡村公共交往空间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乡村公共交往空间的建设范式,不断充实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人居环境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老社区的公共空间原本是一个城市最具活力以及人文生活气息的地方,但如今在现代的生活模式的冲击以及对公共空间的忽视下造成公共空间活力下降、空间沉寂、生活行为丢失。该文通过对厦门市厦港街道福海老社区的公共空间的调查研究,包括对空间的类型、生活的行为以及人的心理等多方面的分析,最后利用"城市家具"的思路来对公共空间进行改造设计,希冀达到恢复和激活老社区公共空间行为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8.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尤为关键。文章从使用者视角出发,采用使用后评价(POE)方法对乡村公共空间建成环境进行评价研究。基于乡村公共空间相关的文献研究,从心理感知、物质设施、空间活动三个层面选取13个评价指标层因子构建乡村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体系。通过专家访谈与对江西省丰城市大岭村实地调研数据,对各指标因子的重要度采用熵权法进行权重计算。在此基础上,根据使用者自身的行为与认知对公共空间建成环境满意度评分进行定量分析。最终,针对使用后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赵挺雄  夏鸿玲  沈涛 《城市住宅》2021,28(1):140-141
传统乡村空间存在多样性和地域性,一直以来缺少科学的规划,空间形成多取决于当地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有乡村公共空间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生活需求,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改善和优化已成为我国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围绕湖南省乡村公共空间改善,...  相似文献   

10.
现代城市发展中出现大量无法满足使用者身心要求、环境品质低下的失落空间,其根本原因在于粗放型的建设模式导致漠视人的基本需求.寻找失落空间的实质在于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追寻人性价值的回归.该文提出了以环境行为学研究为基础指导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工作方法,选取杨公桥桥下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观测和抽样调查,研究并分析活动主体(人)、活动事件(行为)和活动场所三者之间的作用与关系,找出空间失落原因,进而提出空间优化与改造策略.最后指出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需求的科学,对环境行为的研究是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与价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现代城市发展中出现大量无法满足人群交往的基本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而交往作为居民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构建适宜交往的空间环境,在鼓励居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社会秩序的安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城市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人群不同交往需求特征,进而探讨公共空间中人群的交往行为及场所,并确定了基于不同需求行为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要素,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促进交往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环境心理学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慧华 《园林》2006,(10):32-33
环境心理学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环境心理学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应解决的问题①人们如何分享公共空间;②人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③人们青睐的社区有哪些特征;④如何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⑤怎样的环境减少犯罪。这些问题可通过建立人性场所,了解居住区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及将其运用于空间、时间、交流、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全球失智老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不断增长的失智老人群体对专业化的养老机构需求迫切。然而,当前中国能够满足失智老人特殊照护需求的养老机构很少,对失智老人行为模式、空间需求的认识和研究不足,更缺少专业的护理环境设计应对。本研究通过对北京两个空间布局相异的失智老人特殊护理单元中公共空间的调研,连续观察记录了老人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与行为。对比分析后发现公共空间中空间布局、家具细节、空间氛围、物理环境等环境因素对老人的空间利用、交流行为、活动开展等行为均会产生影响。最后对失智老人护理机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人口老龄化和乡村振兴的双重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而我国农村地区的公共空间设施配置的落后,远远无法满足现有农村老年人的基本需求.文章研究主要以老年人村落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和适老化设计为主.通过对与老年人村落活动息息相关的村落中的交通空间、休闲娱乐空间、公共服务空间进行分析,总结老年人在村落公共空间使用中所面临的问题,从公共空间的布局优化、基础设施的适老化建设、服务空间的服务质量、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四个方面提出适老化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15.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建设的核心,文章分析当下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阐述台湾地区社区更新的"社区营造"模式,以桃米社区公共空间营建为例,将社区营造模式植入到乡村公共空间建设中,运用社区营造的营建理念解决当下乡村公共空间中面临的衰落、空间功能单一等问题,总结社区营造推动下的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公共租赁住房的现存问题进行总结,结合三个公共租赁住房的实践项目,从人群需求精准定位、空间的精细化复合利用、共享空间复合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以期为不同类型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提供策略参考,为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何成  和译 《建筑学报》2022,(S1):45-50
从服务主体、空间支持和服务设施3个视角,深入分析了不同居住模式下老年社区环境的适老性研究,并从全龄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和适老优先的角度,探析了全龄友好社区环境的适老化建设,进而从物质、社会、空间、主体4个维度构建了乡村社区环境适老化建设的理论框架,明确了乡村社区物质环境、社会环境、空间资源和主体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各个要素的建设路径和策略,为乡村社区环境的适老化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住区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的背景下,如何加强老年人与其他代际人群的交往,促进其积极老化,是当前既有社区居住生活品质提升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基于居民时空行为视角,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住区为例,运用时间地理学的方法对不同代际人群的活动规律和空间需求进行梳理,剖析当前高校住区公共空间代际共享方面的问题,以居民时空行为为研究路径,从构建完善公共空间体系、植入多元化户外活动场地、配建代际共享公共服务设施三个方面提出高校住区公共空间代际共享优化策略,实现高校住区代际共享空间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9.
村庄公共空间建设不仅要考虑村庄内整体资源、环境、空间以及地方标准的建设需求,同时更应该考虑居民的活动体验需要,与村庄的文化、历史、社会结构等要求。该文基于村庄建设发展的文献研究以及现场观察,统计出7个类别指标:主要包括空间指标、活动设施、总体满意度、环境质量、使用偏好、功能需求、空间感受影响。通过对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石门村、西坑村、周村、慈林村4个村进行调查作为数据来源,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出与居民行为体验密切相关的3个主要主成分,包括空间布局感受、环境质量、活动场地。同时提炼出能高度指向3个因子的17项因素,结合村庄特征提出公共空间优化的方向,助推乡村公共空间复兴。  相似文献   

20.
正美丽乡村公共设施是一种高度集约化的空间载体,主要指的是用于满足公众行为活动需求的设施,其目的在于通过艺术介入公共空间,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构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和谐之境。作为文化类公共设施,书舍是美丽乡村文化生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乡村居民提供读书与学习的公共空间场所,满足乡村居民对于文化生活的现实需求,有效提升村内新型农民的培养。在书舍室内空间设计中,将地域文化与书舍室内空间进行连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