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顺  赵伯伦 《城市建筑》2021,(11):28-30
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建设迅猛,轨道交通站点成为城市重要节点,其与城市公共空间相互作用影响,共同引导城市发展.本文依托站城一体化发展趋势,以济南市为例分析总结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公共空间关系,从交通融合、空间贯通、文化协同等方面提出两者的衔接策略,尝试对其进行规划设计引导,优化城市秩序,激发城市活力,建构美好的城市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2.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公共空间作为轨道交通和城市空间相衔接的节点,起到了集散客流的重要功能,在改善城市形象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但在规划过程中却没有得到更多重视,由于整体设计与管理机制的缺失,出现了诸如空间关系混乱、空间可达性差、空间品质低、交通换乘效率低等问题.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合作展开的《北京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公共空间利用案例分析及对策》项目,针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公共空间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南京市江北新区江浦组团为案例地,结合刷卡大数据与城市空间小数据分析公共自行车出行时空特征并建立引力模型探究起讫站点周边空间因素对出行的共同影响。文章发现:新城的公共自行车出行以通勤为主要目的,高频出行多分布在较高用地混合度地区和关键空间节点周边,站点周边的地铁站、社区、就业地、餐饮服务设施的布局密度促进出行,而用地混合度、路网密度和除餐饮外的商业设施布局密度则抑制出行。结合新城紧凑的用地特征和通勤为主的出行特征,提出站点应布置在社区、地铁站等关键空间节点周边,同时避开用地混合度过高、支路稠密、交通流量较大或沿街商业设施密集的路段,为新城等共享单车市场难以覆盖区域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使用便利程度和空间环境质量影响着轨道交通出行比率,而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方式之一,其出行率的高低反映着城市建设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国际成功经验表明,站点地区开发影响着城市空间发展,本文以北京东站地块规划设计为例,对站城一体化的轨道交通枢纽地块建设方式展开探讨。文章认为,轨道交通枢纽地块与城市的一体化水平和站城之间在交通衔接、产业相关、空间互补以及场所文脉这几个方面的协调水平息息相关。衔接良好的交通方式、促使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空间环境品质、彰显城市人文精神的建筑景观特征,以及与城市互补的产业发展将有力地促进交通枢纽的发展,满足人们便捷出行与高品质的生活需求,从而实现站城一体化和城市的可持续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TOD开发模式的发展,城市综合体与轨道交通站点的衔接空间设计愈发得到重视。文章聚焦城市综合体和轨道交通站点的衔接空间,分析衔接空间的基本特性和构成,建构出一套完整的衔接空间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上海4个商圈轨交站点案例的调查分析,发现存在缺少多基面互动、覆盖范围有限、未形成网络化、衔接对象单一、细节设计有待提升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衔接空间的品质及使用效率。结合国内外优秀作品评价调研案例的优点和不足,从4个角度提出相应的衔接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用以指导今后的轨道站点地区的TOD开发。  相似文献   

6.
城市地铁是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地铁公共空间逐渐成为市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本文以合肥市大东门地铁站点为例,通过文献研究筛选地铁公共空间评价指标,结合问卷调查对站点进行满意度与重要性评价。综合IPA分析结果,归纳总结出便捷合理性、舒适人性化、地域文化性、区域复合性等优化原则,针对大东门站的流线组织、功能布局、物理环境、服务设施、场景营造、周边衔接等层面提出具体优化改进措施,以期为城市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提供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7.
城市中心型轨道站点核心区地下空间的功能构成较为复杂,当前对其功能构成的认知尚需深入。在对城市中心型轨道站点核心区地下空间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其地下空间的交通服务功能、商业功能与综合管廊的空间构成特点;再从功能构成角度出发,对国内外地下空间的现有竖向分层模式做出分析;最后提出城市中心型轨道站点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利用的原则,为其一体化设计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8.
武飞  李航 《城市建筑》2023,(4):47-53
为方便市民出行,促进城市空间有效开发利用,加强轨道站点与外部建筑一体化衔接,提高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水平及客流效益,有必要进行轨道站域连通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此文基于公共交通导向开发理论(TOD),结合深圳地铁12号线中山公园站连通项目实例,论证了地铁连通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深入剖析了其规划设计突破创新的重难点,总结了连通项目规划设计的有效实施路径,是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先进经验,为全国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先行示范。  相似文献   

9.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运营形式,其站域必须具备公共交通的服务功能,同时轨道交通站域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一部分,也应具备一般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因此,本文针对具体的公共空间属性,对站点地区公共空间塑造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借鉴场景与剧作学的理论,对城市公共建筑空间进行研究,从场景和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透过公共建筑空间本身物质要素的实体形式的表象,来关注公共空间的真正内涵——公共生活情感体验,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模式,改变以往研究公共空间的研究策略,空间不再是单纯物质意义上的实体,而是融合公共生活情感体验和公共生活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1.
《规划师》2017,(6)
公共自行车在各大城市的建设运营为完善交通体系、方便居民出行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文章对南京浦口、桥北两个组团2015年1~9月的公共自行车运营数据进行了时间统计分析和空间可视化分析,并对不同出行目的下公共自行车出行的时空间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对比。研究发现,以通勤为目的的公共自行车出行耗时更短,在路径选择上偏向于快速通过性强的道路,而以生活为目的的公共自行车出行则耗时更长,路径选择多元,并注重骑行活动的多样性;公共自行车站点紧凑有序的空间布局结构可提高自行车的使用率。基于此,文章建议未来的公共自行车站点规划布局应以不同区域不同出行目的的人群结构为基础,充分考虑站点布局与用地功能、空间形态的关系,以满足不同出行目的人群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中,在保证居民的正常居住基础上,还涉及城市生活和出行的各个层面。因此,除了住宅建筑及其附属设施之外,还包括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外部公共空间。本文针对居民日常频繁接触到的居住小区中的公共空间,提出当今设计的几个常见弊端,并结合实例对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进行理解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宁宇 《中外建筑》2024,(4):36-43+15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但与地铁站点地面空间相关的城市家具鲜有研究。通过结合《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家具分类》(GB/T 42875—2023)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空间规划设计导则》(T/UPSC0003—2021),提出5大类13中类55小类地铁站点地面空间城市家具分类体系。并以该体系为框架,对武汉40个样本站点进行现状调研,总结得出地铁站点地面空间城市家具存在空间布设不合理、功能配置欠完善、设计样式不协调、文化特色未彰显、设施维护缺监管5个方面问题。最后尝试提出系统与整体——全要素一体化、多元与复合——完善功能配套、衔接与协调——融合景观环境、辨识与特质——彰显文化特色、共商与共建——明确责权主体5个方面建设指引内容,以期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站点地面空间城市家具未来建设与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陈昕楠 《安徽建筑》2023,(12):159-160+168
南京地铁针对不同站点进行了环创改造,而地铁衔接空间作为地铁站点和城市其他空间的过渡部分,一直受到忽视。在调研了南京较具代表性的地铁站后,文章总结了南京地铁衔接空间目前的空间形式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地铁衔接空间改造的建议,以期对南京市地铁衔接空间改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陈珑云 《福建建材》2022,(8):26-30+60
厦门空中自行车专用道改造项目是基于公共空间视角,有意识地重塑慢行空间。通过改造契机,增设配套服务设施,同时促进沿线公共空间品质提升。项目运用全面开放共享理念,以慢行主线串联片区公园、商业、居住区、办公及交通枢纽站点,将慢行空间休闲与通勤功能复合,引导转变城市交通低碳出行,有效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间;以成网便捷的舒适慢行空间,邀请人们在城市空间内骑行、步行或驻足交往,增加公共空间的利用率,活化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慢行系统设计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期,但相关的实证和量化研究较薄弱。以广州市现状110个轨道站点为例,结合其站区具备节点和场所的双重特性,从城市和街区两个尺度,基于GIS平台数据库,从社会、经济、空间形态等多个维度剖析不同时空的空间特征,包括站点网络与城市公共中心的空间耦合分析、站点网络与基准地价的对应关系、典型站点地区空间形态演变特征等,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广州轨道站点地区与城市空间优化协调发展提出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斜向路径因其便捷、不绕路的特性而对步行出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斜向路径在西方城镇路网形态中的演变进行了梳理及斜向路径在现代步行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建筑单元底层架空、公园和广场等公共空间及立体步行连廊系统可以设计形成斜向步行路径,方便行人穿越,实现步行的便捷、不绕路,减少步行距离、时间及推广街区制.斜向步行路径与轨道站点的结合可完善其附近步行网络、扩大其实际服务范围,解决当下城市蔓延导致的轨道站点密度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组合空间”是城市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公共交通系统相叠合产生的空间集合和空间关系.基于间接协同效应视角对其定义、类型以及价值展开讨论,通过对上海正大广场、龙之梦购物中心及香港又一城的调研,比较研究不同类型的城市组合空间对城市建筑综合体内部空间活力、出行方式及外部出行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城市空间之复杂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滔 《世界建筑》2007,(8):92-95
城市空间的复杂性来自于我们认知与体验城市的双重性,我们感知局部空间的同时又需要从整体的角度理解城市,借用空间句法的理论与方法,本文从空间网络的角度定量地研究城市空间。揭示了其拓扑。几何与分形特征,它们对应于我们不同的生活与出行方式。同时,不同等级的城市区域或者场所具有模糊的边界,它们的形成更多地取决于整体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残疾人、老人、孕妇等人群的出行问题也备受关注.但是,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却成为很多城市的“面子工程”,并未真正解决相关人群独立出行问题.文章以宜昌市为研究地点,对宜昌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总结实际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为保障残疾人、老人等行动不便人群的出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使他们能平等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