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杨 《江西建材》2024,(2):88-89+98
文中为提高地铁盾构施工地层变形监测结果的准确度,保障施工安全,提出了一种智能、高效的监测方法。首先,了解工程施工的各项信息与现场条件,布设基准点与变形监测点。其次,在基准点与变形监测点所在位置安装传感器,采集地层监测数据。最后,对监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并从中提取盾构施工地层变形特征。在此基础上,设定监测预警值,实时监测地铁盾构施工地层的动态变化,确定地层变形预警等级,并发送监测预警信息。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该智能监测方法应用后,各个测点所在位置的变形位移监测值与实测值更加接近,监测准确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2.
盾构隧道施工中,提前预测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及邻近建筑变形对于减少施工对既有建筑的危害是必要的。本文从实用且快速评估的角度出发,提出基于FLAC2D数值方法的地层损失率研究,在模拟盾构隧道开挖过程中引入地层损失的概念,简化开挖步骤,充分考虑了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与邻近建筑的变形效应。经实例验证,该方法行之有效,且针对武汉某隧道下穿断面,提出地层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开挖顺序为C/B/A的最优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3.
地铁盾构隧道下穿建筑基础诱发地层变形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城市繁华地区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常需从建筑基础下穿越,如何确保上部建筑与隧道结构安全是施工中的难题。基于沉降预测理论及FLAC3D进行了地铁施工诱发地层环境损伤评估与控制设计STEAD系统的开发,以广州地铁区间隧道下穿某7层框架结构建筑为例,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地铁盾构隧道穿越建筑基础诱发地层变形的空间效应问题,考虑了不同工况下隧道施工引起地层沉降对该建筑物的影响,采用本研究建议,盾构隧道成功穿越该建筑物,实测证实了变形空间效应研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薛丹丹 《建筑安全》2021,36(5):30-33
基坑开挖必然会破坏地表稳定性,甚至引发地表发生变形移动.文章借助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深基坑开挖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开挖过程中和开挖结束后的塑性区、应力场和位移场分布,剖析了开挖过程对基坑土体的影响,为基坑支护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季节冻土路基温度场及变形场的动态变化规律,利用FLAC3D软件及内嵌的FISH语言,编写了路基计算参数随温度变化的程序,对兰新二线典型冻土路基的冻融变形问题进行了更准确的模拟分析。通过建立路基计算模型,对路基温度场与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模拟方法的有效性与可靠性;通过模拟不同高度的路基在冬、夏季时的冻融变形情况,得出路基高度H是影响冻土地区路基热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路基高度H不同,路基上各点的冻融变形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相同,而变形量均不相同;冻融引起的路基表面和内部沿深度方向各点的变形差别很大;最后通过比较得到既符合路基稳定性又符合工程经济性的最佳路基高度,对冻土路基的设计和施工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无锡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04标盛岸站至吴桥站区间盾构隧道为背景,基于海瑞克S-729土压平衡式盾构机掘进数据建立模型模拟盾构隧道开挖、同步注浆、管片拼装的流程。分析在软土地层中隧道衬砌结构的应力分布规律及拱顶、拱底与两侧拱腰在x, y, z方向的位移变化趋势,绘制在开挖过程中管片的变形分布曲线,结果表明盾构在软土地区掘进时,管片在拱顶、拱底与两侧拱腰处出现较大应力,同时拱顶与拱底处均在隧道竖直方向出现较大位移,而拱腰在隧道纵向位移达到最大值,须及时监控管片变形。  相似文献   

7.
朱斌 《四川建材》2021,(4):181-182
岩溶地层修建地下工程往往会遇到岩溶溶洞等不良地质条件,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成效和安全.虽然采用注浆加固方法填充了部分岩溶溶洞起到了地层稳定性加固作用,但是地铁盾构施工依旧对于地层之中的既有结构物产生影响,严重者易造成结构沉降开裂.为此,本文依托深圳地铁16号线穿越岩溶地层段龙南-龙东村盾构区间工程,针对盾构侧穿地下管线引...  相似文献   

8.
谢良超 《建筑技术》2021,52(11):1325-1328
针对人工智能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沉降控制精准度低的问题,研究基于数值模拟法的富水地层盾构施工隧道变形控制技术.分析隧道横向、纵向沉降规律,依据该规律从加固隧道钢圈、设置监测节点来调整试验段施工参数,由此确定下穿指导施工参数.通过下穿施工、同步注浆和二次补压浆步骤实现隧道变形控制.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隧道沉降深度低且控制效率高,具有良好控制效果,有利于保证隧道施工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9.
 类矩形盾构断面形状、机械配置与圆形盾构的差异必然引起地层变形规律有所不同,以国内首例软土层中类矩形盾构地铁隧道工程为背景,依据现场实测地表变形、土体分层沉降数据,分析类矩形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层竖向变形的基本规律,并结合变形机制对施工控制提出建议。结果表明:类矩形盾构施工引起地表沉降最大值约50 mm,开挖面前方影响范围约20 m;地表竖向位移随时间发展呈现出缓慢沉降(隆起)、急剧隆起、快速沉降、平稳沉降4个阶段,沉降主要发生在盾构通过后,由软土地层受扰动后固结引起。地层竖向变形主要受土仓压力、盾尾注浆、盾构姿态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盾构掘进姿态控制是盾构两侧土体竖向位移方向相反的主要原因,盾构姿态对周围地层变形影响比单圆盾构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党世伟 《建筑技术》2007,38(7):549-550
北京地铁在5号线施工中首次采用盾构法进行地铁区间隧道的掘进,下穿城市中心区域,在这些区域中有很多是老旧城区和中心商业区,对于地层变形和地面沉降的控制要求极为严格,因此很有必要对盾构掘进过程中地层变形和地面沉降的规律进行细致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进行控制,以满足盾构施工过程中的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11.
李有兵 《建筑机械化》2012,33(6):74-76,86
以长沙地铁盾构施工的实践为例,从工艺特点、施工原理、孤石群地层探测、盾构优化改造、孤石群地层掘进、跟踪注浆、灰岩掘进、安全控制等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孤石群地层盾构施工技术。通过施工效果反馈该技术运用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为城市地铁盾构的安全快速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基于有限差分法的FLAC3D软件对某工业处理工程的边坡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并对边坡的稳定状态进行判断。求解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求解边坡在自重作用下的初始应力状态,第二步在边坡上部施加厂房荷载,分析边坡侧向位移及边坡的稳定性。结果发现,边坡加载后竖向位移只有1.3cm,总体沉降较小,边坡横向位移主要发生在中间平台底部的土体上,且随上部荷载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但总体较小,满足实际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13.
某城市地铁1号线盾构隧道需要从一条雨污合流管道下穿过,本文对此建立FLAC3D模型,并运用改进的Attewell和Woodman公式拟合计算地面沉降值,分析了该工程情况下的沉降情况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复合土钉支护结构以其施工便捷、经济和支护效果好等诸多优点.近年在基坑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文中在现场试验的基础上,运用FLAC3D程序对某工程基坑开挖过程进行模拟,主要计算了基坑周边土体的水平位移和沉降,并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者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5.
浅覆土软弱地层盾构施工地面变形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文广  虞兴福  黄小斌 《浙江建筑》2010,27(4):27-30,34
介绍了在杭州地区粉砂、粉土且地下水丰富的浅覆土软弱地层中,杭州地铁1号线盾构工程施工技术,通过对盾构掘进施工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如何控制地表沉降变形,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施工技术措施,从而保证盾构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基于强度折减法理论,运用FLAC3D软件,通过自编强度折减法计算了不同填土高度路堤的稳定安全系数,找出了安全系数为1.1时对应的填土高度,即为稳定控制的临界高度,并与传统公式计算的结果对比分析,对数值模拟确定临界高度的结果进行评价.运用FLAC3D软件进行路堤分级加载过程的数值模拟,通过分析不同填土高度时路堤中心的沉降...  相似文献   

17.
邱光习 《山西建筑》2014,(14):287-288
通过综合采用CAD,EXCEL,surfer以及FLAC内嵌的Fish平台等生成FLAC3D数据文件,可快速、高效的建立模型,并将其应用到美国俄亥俄州某填埋场三维分层实验模型的建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王坤 《山西建筑》2010,36(31):85-87
采用FLAC3D软件对基坑锚喷支护进行数值模拟,并从分步开挖支护时的不平衡力、锚杆轴力、竖向及水平位移等方面对支护体系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分析结果,为本支护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结合北京地铁15号线石门~俸伯盾构区间隧道下穿一级风险源—京承铁路地道桥工程,详细介绍盾构下穿时盾构掘进参数、同步注浆参数和姿态控制等关键技术,以及对铁路道轨和地道桥加固保护,并辅以科学监测,实现成功下穿。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北京地铁10号线某区间盾构隧道双盾构同时施工、同向推进,单盾构施工,双盾构相向施工三种施工方案进行三维动态施工模拟,对比分析了不同施工方案对地面带来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双盾构同时同向施工方案能更有效地减小对地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