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型建筑工业化对模数化、标准化、通用化的新需求,以及智能建造的新发展让我们重新审视建筑部品模数协调问题。本文根据我国模数标准、ISO国际标准与JIS日本标准的对比、部品体系分析及市场调研,梳理了我国模数标准的发展脉络,研究了标准修订的背景及影响因素。基于模数协调理论,对住宅部品体系进行再梳理;通过建筑部品市场调研,对比现行部品模数协调标准,提出我国建筑部品协调标准在实际应用上的问题;最后,结合信息化及未来智能建造的趋势,提出我国部品模数协调标准的发展定位以及中国建筑技术标准国际输出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现阶段改变中国目前经济结构的重要办法,旧模式下的城镇化道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接近极限,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尽快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迫切需求。文章首先通过分析绿色建筑所能带来的效益,指出可以通过绿色建筑与绿色新型城镇化互利融合发展的模式,带动中国经济发展,进而提出绿色建筑产业一体化新城的模式——绿色建筑集中建设及其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并详细描述了新城如何规划建设,最后重点阐述了新城对绿色新型城镇化的引导作用。绿色建筑产业一体化新城的模式为中国绿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对绿色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东卫  秦姗  李静 《建筑技艺》2021,27(2):6-11
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阶段,以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建造方式升级转型的思考为切入点,分析国外建筑体系系统化与装配式技术集成化的发展,针对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与装配式建筑体系的现状,提出了对我国装配式建筑集成系统建构与技术升级转型的建议,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通过总结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分析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发展理念的形成,用产业链理论对其进行解释,最后构建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全产业链框架。经分析,本研究认为全产业链是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核心任务,也是传统建筑工业化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区别,新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应包括建筑业主链、工程咨询服务性辅链与制造业生产性侧链。今后的研究可借助新制度经济学的社会分析框架,建立适合全产业链发展的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5.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住房和城乡建设的传统模式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是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住房城乡建设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本刊专题予以关注,特发表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势在必行,装配式建筑符合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各项政策,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但其快速发展中的技术、成本、监管等瓶颈问题仍亟待解决。在新形势下,装配式建筑应尽快解决发展瓶颈,积极促进建筑产业变革,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背景下,对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包括树立工业化产业化融合发展理念、更好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合作机制、突破行业发展共性技术、完善产业组织模式等对策建议,以期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自主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与BIM技术的协同关系分析为重点阐述,结合当下建筑工业化和BIM技术两者关系、新型建筑工业要点、BIM技术基本作用和BIM技术和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关系为主要依据,从能够创建关系矩阵、两者协同关系解释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BIM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中的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构建黄河流域陕西段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和综合评价指n数, 借助耦合协调度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黄河流域陕西段2008—2022 年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情n况, 结果表明: 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均稳定上升, 但前者速度大于后者; 研究区域在n2008—2022 年均处于高度耦合状态, 耦合协调度从濒临失调向中度协调发展, 但总体协调水平仍不高; 耦n合协调影响因素中, 经济发展、政府调控、环境规制通过直接和间接效应产生正向影响, 人口水平和产业n结构通过直接和间接效应产生负面影响, 基础设施能力和消费水平对本地区有负向作用, 对临近地区有正n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城镇化新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建筑产业化的内容从正向影响和反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建筑产业化二者相互作用的机理,得出新型城镇化与建筑产业化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的结论,从理论阐述上解决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阶段同建筑产业\"共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伴随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协调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基于2011—2019年湘江流域9个地级城市,通过熵值法,建立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探索其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上的演变规律。得出结论:在时间维度上,2011—2019年湘江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评价值协调评价值整体处于濒临协调阶段,但呈现积极上涨趋势;在空间维度上,湘江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值,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且以长沙为中心,由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扩散。  相似文献   

12.
住宅建筑工业化与新型住宅结构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对建筑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工业化水平,促进住宅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是我国住宅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可持续发展对建筑创新的要求,从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和水平出发,分析了当前适合工业化发展的新型住宅结构体系,提出在我国工业化不等于全装配化,发展适合工业化的建筑结构体系,需要注意立足现有条件、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立足本国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标准化和多样性相结合,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技术集成.最后指出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应当是符合当前我国住宅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南京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指出推进绿色建筑技术是南京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并从重视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力、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推广绿色建造技术的应用、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加强建筑节能的管理、加强运营过程的管理等诸方面提出了推进绿色建筑技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项目管理的视角构建建筑企业的经营结构模型,该模型包括市场区域、项目类型、参与角色三个维度。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建筑企业经营结构的影响,并从三个维度阐述如何调整建筑企业的经营结构。  相似文献   

15.
新型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信息模型是建筑业升级换代中出现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找到两者的协同点并研究其协同作用有助于形成对两者交互关系的系统认识,为应用实践给出指导和建议。在分析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新型建筑工业化要求与 BIM 功能之间的协同关系矩阵,确定 26 个协同关系,对所有关系的分析都表明新型建筑工业化和 BIM 可以实现一定的正混杂效应(Positive Interaction),即实现两者协同比分别应用两种概念所产生的价值更大。研究协同关系为工程建设项目各参与方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和 BIM 实践提供了指导,有助于提高项目生产率和行业效率,促进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李迅 《建筑》2013,(10):25
就一个国家而言,城市创造了80%以上的GDP,同时能耗也占了80%以上;温室气体方面,城市排放占了75%以上。近年来,中国很多城市的发展延续了西方国家当年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路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因此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例如前段时间连绵不绝的雾霾天气。城市应该让生活更美好,但现在却已影响到了人们的  相似文献   

17.
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转型升级和业态重塑的重要方向,然而由于相关障碍并未完全消除,尽管建筑业迎来了全新的变革时期,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通过文献梳理和专家访谈,整理和识别出 31 个建筑工业化的阻碍因素,并设计和整理收集了 148 份调查问卷,使用因子分析法对相关阻碍因素进行分析,提炼和形成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结构性进入障碍、技术体系不完善、政策扶持机制不健全、示范效应不健全、行业组织管理失效、监管机制缺位以及缺乏顶层设计等 8大潜在阻碍因子,并进行详细阐述,以求为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实践中,结构体系的确定是一项重要工作。今基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内涵,给出了适合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四大类结构,提出了适宜结构体系的基本要求;现结合浙江省实际,对浙江省新型建筑工业化实践中适宜的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钢结构体系、钢与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推进浙江省新型建筑工业化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钟志强 《住宅产业》2011,(12):51-53
当前,住宅产业化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企业的共同推动下正在走向成熟,尤其是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正在取得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回顾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历史,笔者觉得认识问题始终是影响这项事业推进的一个障碍。对于新型建筑工业化  相似文献   

20.
赵志强  张蕾 《城市住宅》2021,28(1):148-149
张家口地处冀西北,以联合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近年来发展迅速,为研究旅游与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样本.从张家口市旅游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出发,运用耦合理论,研究该市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