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云南新平花腰傣传统土掌房的建筑特色入手,分析了土掌房因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所产生的现实问题,构建了土掌房建筑的保护模式,并探讨了土掌房建筑室内外再生设计方法,为新型土掌房的文脉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从传统土掌房民居建筑的外在表现形式入手,分析了云南新平戛洒独特的土掌房建筑艺术特色,进而探索了体现地域文化及文脉主义思想的土掌房建筑再创作的手法,以寻找云南新平戛洒土掌房建筑回归自然、追溯本土文化的创作途径。  相似文献   

3.
土掌房是彝族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云南省特有的建筑形式之一,也是中国多民族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冬暖夏凉、就地取材、经济环保等优点。城子古村是泸西地区彝族起源地之一,也是彝族先民与迁徙而来的汉族创造的结晶。现今古村中的土掌房在汉文化、现代化的冲击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平面格局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总体布局没有受到破坏,但缺少了很多生机。对城子古村土掌房民居的演变进行研究,总结其演变规律,为土掌房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彝族土掌房和印第安土坯房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相隔万里,相差两个世纪,在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宗族血脉和宗教文化等多元要素协同影响下,出现了相似的建筑形制。通过对选址、组团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结构、功能划分与空间布局以及建筑装饰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以期探究特色传统民居建筑形制的影响要素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完善特色民居的研究,并为民居发展和保护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对云南楚雄州双柏县安龙堡彝族传统土掌房聚落进行田野调研、测绘等基础上,利用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对城市形态解析模式,从通道、边界、区域、中心节点和标志物五个方面对土掌房聚落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土掌房聚落的物质形态特征和精神内涵,为保护和传承彝族聚落和建筑艺术,以及新农村建设下寻求土掌房聚落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6)
张家花园建筑群是传统庭院式民居建筑与云南彝族土掌房建筑式样相结合的建筑典范,其装饰艺术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又融合了边地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特征,形成独特的装饰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彝族土掌房作为花腰彝民族村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正在受到新时代的冲击,其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本文就以云南水瓜冲村彝族土掌房为例,结合实地调研和科学研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以期为我国传统民族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土掌房是哈尼族传统民居的原生形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具有留存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土掌房的数量急剧减少,这意味着哈尼族民居及其文化正在逐步消逝,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基于对哈尼族及其民居文化的保护,M村针对土掌房进行了一户一方案的改造设计,通过修缮加固、原址翻建、整间留存等方式打造出安全稳固、经济适用、满意度高且兼具土掌文化的民居。以期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保护及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癸能大寨位于云南省墨江县城东北方向13千米处,村域内全线道路为国家二级公路,可达性良好且2021年即将建成通车的昆曼铁路墨江站距离癸能大寨仅1千米,区位优势明显.依托癸能紫米的产业支撑与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2013年,癸能大寨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单,该村历经五百余年的时光,其文化源远流长,人文底蕴深厚.癸能大寨以哈尼民居的原始形态——土掌房建筑群落闻名于世,文章希望通过对该村落异化建筑形态的综合分析研究,为癸能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提供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藏式白碉房是川西高原腹地一种典型的特色地域民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以第三批国家传统保护村落——乡城县仲德村为例,从平面功能构成、基本单元构成和平面功能组织等方面分析了白碉房的特点,总结了藏式白碉房特有的建筑文化,期望能对地域民居的保护提供田野调查样本,并为保护传统民居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土掌房”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建筑,是彝族人们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土掌房”这种原生态的建筑形式却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该文通过分析“土掌房”的文化背景和建筑形式的特点,并且结合“友联矿业酒店”的设计过程,通过对功能、空间和造型的研究,将二者进行比对,进而探索出传统民居“土掌房”如何在新时代下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拥有自己的新表达和新演绎,从而为彝族地区新的建筑设计寻找其独特的范式。  相似文献   

12.
滇南彝族古村落城子村依山而建,呈密集台阶状分布。其民居土掌房系一种密肋平顶结构的生土建筑,以木搭建主体骨架,以土构筑墙体与屋顶,具有建造碳排低、气候适应性强等优点。土掌房独具特色的平面屋顶有效解决了山地村落平地稀缺的问题,是当地人劳作、社交的重要空间,充分体现了人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民居哲学。  相似文献   

13.
正本设计方案为经济适用型傣族新民居,在同一结构原型上提供了农业生产型和旅游生态型两个设计方案,用于西双版纳州傣族民居建设。把绿色建筑理念引入到传统民居更新实践,力图创造出功能合理、经济实用、安全舒适、环境优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及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新型傣族民居。平面组合采用传统傣族方形平面形  相似文献   

14.
探索了翁丁村寨传统民居的遗存现状、地域文化和建筑类型,分析了翁丁村寨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与建筑成因,进而对滇西南传统村落民居保护与再生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展开深入研究,为进一步提出保护、传承和再生设计的建议、路径、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藏式白碉房是川西高原腹地一种典型的特色地域民居,现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本文结合乡城县仲德村的传统建筑田野调查,分析了藏式白碉房的空间功能组织、空间序列、空间建构特点,总结了藏式白碉房特有的建筑文化,期望能对地域民居的保护提供田野调查样本,并为保护传统民居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李宏 《云南建筑》2006,(2):20-22
孟连傣族村落和传统建筑文化与环境特色鲜明:从城区格局、村落环境及民居三个方面阐述,深受土司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湖北大悟九房沟传统村落作为鄂东北大别山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群落,保留较为完整。在对九房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山水格局及其建筑特色研究的基础之上,尝试引入"微介入"这一方式,对九房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该文提及的"微介入"具体包括:政府层面的导向性微介入;技术层面的修复性微介入;文化层面的体验式微介入。  相似文献   

18.
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建筑特点的形成,必然有其社会的、自然的原因。这是建筑的民族特点与地方特点的理性内核。云南省是我国多民族的省份,民居建筑千姿百态,汉族的“一颗印”、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彝族的“土掌房”、傣族的“竹楼”…….各具鲜明的特点(图1)。“一颗印”反映了内向型、封闭型、宗法制的家庭结构,傣家的竹楼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与生活习惯。社会条件、自然条件就是  相似文献   

19.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反映了彝族历史文化,不仅能够表达彝族先民的生态观念和生存智慧,还能够表现其民族的传统精神.大理地区的彝族传统民居建筑主要有杈杈房、垛木房、撒片房、穿斗式垛木瓦房、悬山顶瓦房、硬山顶瓦房等6种类型.近年,新建的彝族民居则称之为"彝族新民居".本文将对6种彝族传统民居类型和彝族新民居展开研究并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云南藏族民居传承了藏族民俗习惯及宗教文化,但由于云南与西藏在地理气候因素及行政建制历史沿革等方面的差异,云南藏族民居"闪片房"及"土掌碉房"充分体现了汉族和藏族两种建筑形式的融合。指出云南藏族民居建筑形式及布局存在的不足,按照可持续建筑标准,对其建筑间距及朝向标准、太阳能利用、新型建筑材料的运用、开窗位置、植被种植等方面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以此为探索云南藏族民居的标准化建设提供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