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冬季和过渡季,对广州地区住区室外空间的使用特点进行调查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在冬季10:00~11:00和16:00~17:00是居民室外活动的两个主要时间段,在过渡季,9:00~10:00和17:00~18:00是居民室外活动的两个主要时间段。在室外活动的主要时间段内,居民喜好特定的空间,在冬季居民更喜欢在有直接太阳辐射的场地内活动,而在过渡季居民更喜欢选择太阳照射和阴影交界的场地。室外活动的热感觉状况和对应的热舒适水平具有一定的季节差异性,冬季最舒适的热感觉值为1.2,约为微暖状态,过渡季最舒适的热感觉值为0,为中性状态。  相似文献   

2.
热舒适指标在湿热地区城市室外空间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不同热舒适指标在中国湿热地区城市室外空间的适用性,以广州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获得8个典型城市室外空间的人体热感觉投票和微气候参数。采用统计指标和定性指标,对比评价生理等效温度(PET)、标准有效温度(SET*)、通用热气候指标(UTCI)和经验指标(TSV_(model))对室外热感觉的预测性能。研究结果表明:TSV_(model)的适用性最好,表现为其计算参数,也即空气温度、风速和太阳辐射对湿热地区居民在城市室外空间的热感觉投票决定系数最高,为0.942,TSV_(model)预测值与居民室外热感觉投票的Spearman相关系数最大,为0.833,TSV_(model)对居民热感觉投票百分比的预测正确率最高,为65.1%。推荐经验指标TSV_(model)作为我国湿热地区的室外热舒适评价指标,用以评价不同城市室外空间的规划设计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季可夫  赵阳 《城市建筑》2023,(1):200-204
岭南地区建筑架空层因其遮阳通风而具有良好的舒适性,成为人们室外休憩活动的重要空间。为进一步探索架空层舒适性与其周边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广州某大学内架空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CFD三维模拟软件ENVI-met,模拟不同景观要素变量类型对其架空空间的热舒适性影响,探究景观要素对架空层热舒适性的提升策略。模拟结果发现下垫面为花岗石与透水砖对架空层内的热舒适性影响效果相近且生理等效温度(PET)值最高,下垫面为草地可略微降低架空层PET值,下垫面为水体可有效降低架空层内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平均辐射温度,从而大幅降低PET值,提高架空层热舒适性。在植物种植上增加乔木尺寸(HW)、叶面积密度(LAD)值、植物间高宽比(ART)值可以增加架空层相对湿度降低平均辐射温度,改善架空层热舒适性。故选择合理的下垫面材质,增加乔木尺寸、叶面积密度或种植密度可显著降低架空层的PET值,提升架空层热舒适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热感觉"与"热舒适"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哈尔滨市居民的热感觉与热舒适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热感觉投票值分布频率与热舒适投票值分布频率是有差异的。对新加坡现场调查结果的分析数据也表明:热感觉与热舒适是不同的,热感觉和热舒适既仔在于稳态热环境中又存在于动态热环境中。  相似文献   

5.
为了考察上海地区老年人夏季室外活动的热舒适度,本研究于2014年6月在上海某养老机构进行了现场调研,并在SPSS21平台上对调研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倾向于在有日照的区域活动;老年人的室外主观感觉投票和综合热舒适投票受服装热阻、风速、年龄、性别、室外活动时间的影响;老年女性的热感觉较老年男性偏暖。本研究可为上海地区养老机构室外环境的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湿热地区室外广场环境不同季节的热舒适状况,本文在湿热地区典型城市广州的三个室外广场,通过现场热环境实测与问卷调研,获得热环境基础参数及热舒适状况,分析不同季节几种室外广场环境中人的热感觉、热舒适、热接受度和热环境参数偏好评价。然后,借助RayMan模型计算生理等效温度PET,最后采用回归分析法综合评析得出几种室外广场环境不同季节的中性PET及其阈值和80%可接受率对应的PET值范围,为湿热地区商业综合体室外热环境设计提出了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7.
热舒适指标作为表征室外空间舒适程度的主要依据,其在不同气候区的适用性是影响室外热环境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为了分析不同热舒适指标在中国严寒地区城市室外空间的适用性,以哈尔滨市大学校园室外空间为例,通过气象参数实测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了校园典型空间中受访者的主观热感觉投票和微气候参数,并选取3个统计指标和2个定性指标作为室外热舒适指标的适用性量化指标,对比分析了标准有效温度SET~*、生理等效温度PET、通用热气候指标UTCI对寒地大学校园室外空间热舒适的预测性能。PET的预测力和表现力较好,其总体预测和分类预测准确度均较高且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PET的预测值与受访者真实热感觉值相关性较强。在冬季寒地校园热环境评价时应优选PET作为预测指标,SET~*和UTCI可作为参考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公园作为承载人们室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热环境的舒适程度是影响公园空间利用率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公园使用人群的热舒适性展开研究.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典型城市公园的气象参数实测和问卷调查,对比分析了公园空间热舒适的季节性特点,结果表明,哈尔滨夏冬两季的热感觉投票与PET均呈线性关系,夏季的中性PET值(20.0℃)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9.
选取天津市黄花店镇农村两处活动场地,进行问卷调研与实地测量,获取4~7岁儿童的热感觉数据。通过优化儿童代谢率、服装热阻,测量热舒适指标PMV数据;通过优化针对4~7岁儿童的热感觉投票问卷,对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热感觉投票TSV数据。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三方面的对比分析:①评价PMV热舒适指标对户外活动儿童的适用性;②归纳出户外活动中儿童与成人的热感觉差异;③提出改善儿童户外活动场地热舒适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广场为市民提供了不同行为活动的户外空间和室外环境,构成城市广场空间形态的环境要素影响着市民的健康和舒适度。文章对大连市某广场不同行为活动高度的空间形态和环境要素进行了实测调研,从下垫面材质、空间形态等角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现,0.75m和1.50m处的热环境差别不大,草地材质的特殊性使得其地面温度波动较大,空间形态的差异使得树荫下的热环境较稳定。本研究期待为城市广场的规划和热环境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室外微气候环境对于广场使用者来说至关重要。严寒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广场是居民获取日照,进行室外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对哈尔滨典型广场的长期测试以及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影响冬季广场参与人数的主要因素为平均辐射温度,其次为温度与衣着量;室外参与人数与温度,平均辐射温度以及PET温度有较高的相关性。夏季,影响广场参与人数最主要因素为风速与湿度;哈尔滨地区的室外PET热中性温度为9~26℃,可接受范围高于其他地区,热感投票与广场总参与人数相关性较高,微气候因子的改善能够有效提高广场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在微气候和物质形态共同作用下,室外空间中各位置呈现出各异的热环境特性,进而形成一系列具有差异性的热单元;由于使用者经历热单元的时序和停留时间不同,空间整体热舒适体验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引出热舒适在时间累积效应中的时序问题。将连续的室外热环境划分为有显著差异的热单元,是深入研究时序问题影响整体热舒适规律的基础。文章以具有典型序列空间特征的某大学校园室外步行空间为研究对象,结合热舒适问卷调研、热环境参数实测和数据分析,以平均辐射温度和风速这两个易测度环境参数的差异值为自变量,以热舒适投票差异值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为热单元识别和划分提供可靠和易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湿热地区城市热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户外遮阳是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有效措施,为探析夏季户外遮阳空间下人体生理量的变化与热舒适特点,选取无遮阳、植物与高架桥遮阳三类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夏季对其热环境参数与人体生理温度进行监测,并对人体热感觉和热舒适展开同步问卷调研。结果表明:从室内转向室外,人体生理温度变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大,无遮阳环境各生理温度增长速率均明显高于遮阳环境;第二阶段人体逐渐适应室外环境达相对稳态后,生理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期间无遮阳环境平均皮肤温度均值为34.42℃,分别高出植物与高架桥遮阳环境1.31℃与1.49℃;热舒适投票均值为1.24,分别高出植物与高架桥遮阳环境1.09和0.91个单位。此外,无遮阳环境下人体主观投票随停留时长变化明显,1 h内TSV与TCV均增大了约0.5个单位,而有遮阳环境的投票值则表现相对稳定。研究结果可为完善热适应模型、改良室外热舒适实验及理解城市微气候舒适感受机理提供数据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旨在探索湿热地区老年人夏季室外热舒适阈值。以课题示范工程、样本量集中的广州市老人院为研究案例,结合现场实测与问卷调研,获得各气象要素(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风速)的逐时数据及老年人室外热舒适状况;借助Rayman模型,计算生理等效温度PET,运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建立老年人室外热舒适评价模型;并评析不同类型测点空间的热环境情况与特点。结论如下:(1)湿热地区夏季老年人室外热环境中性PET值为25.60℃;台湾、香港、广州等湿热气候地区,老年人与混合年龄层中性PET值接近,人群中性PET值具有一定普适性;(2)老年人热感觉中性范围为23.79℃~27.41℃,较混合年龄层窄;老年人室外环境热舒适PET范围为22.70℃~32.53℃,老年人对偏凉感觉(PET=23.10℃)更感舒适;老年人达到90%可接受率的PET范围是22.62℃~31.15℃;(3)老年人夏季热敏感度为3.62PET(℃)/TSV,夏季老年人对室外热环境敏感度明显高于混合年龄层,因此室外热环境设计对老年人具有更大影响;(4)在适当遮荫条件(植物或建筑)下,老年人在夏季依然乐于接受室外阳光辐射;但需综合运用遮阳、通风、降温等设计策略才能满足老年人对热环境的舒适需求。以期为湿热地区室外环境适老设计提供研究方法和设计目标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广场是市民室外活动的重要场所,而室外环境的热舒适性又和市民出行密切相关,因此对城市广场进行热环境探索并加以改善已成为迫切需求.文章通过对中国广场最多的城市大连市进行分析,选取8个典型城市广场进行室外热环境的实测调研,从广场使用功能、空间形态等角度进行实测数据分析,为城市广场的规划改造和热环境的改善建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上海国歌广场热舒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讨论上海国歌广场夏秋冬三季物理环境及广场使用者的热感知和偏好。现场进行小气候实测和问卷调查,21个测试日共获得问卷878份。研究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的形式评价热舒适。客观评价指标采用预测平均投票(PMV)、生理等效温度(PET)和标准有效温度(SET*)3个指标。结果表明:1)广场夏季热舒适问题相较秋冬两季更为突出;夏季,80%受访者期望空气温度降低、风速升高;秋冬两季,近半数的人希望温度升高、风速降低、太阳辐射增强;夏季,居民太阳辐射偏好与空气温度值呈显著负相关;秋冬两季,居民风速偏好与空气温度呈正相关,与太阳辐射呈负相关;2)预测PMV不适合评估上海广场户外热舒适;使用PET计算的热中性温度为16.2℃,热舒适范围为7~25℃;使用SET*计算的热中性温度为17.1℃,热舒适范围为10~24℃。本研究成果可为风景园林师优化上海高密度环境下的户外热环境提供评判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城市矢量数据,建立3个理想化典型居住小区模型,并划分6类室外活动空间;借助ENVI-met和Ray Man模型,开展室外微气候和不同人群舒适度的定量评价;进而叠加夏冬两季热感觉等级累积时长,确定室外空间适宜性类型。结果表明:高开发强度小区近地面空间平均温度更低、风速更大、室外活动空间环境平均差异更小;人体热感觉变化主要受辐射环境作用,昼夜差异显著,通常老幼群体较普通成年人对室外环境变化更敏感,尤其是在建筑阴影下和风速更大的建筑与入流风场方向相切处,但热感觉等级基本一致。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不同室外活动空间微气候和舒适度差异的理解,并可直观引导室外空间规划设计和活动设施空间落位。  相似文献   

18.
利用高原低气压气候模拟舱模拟不同压力环境,着重研究0.8~1.0atm范围内压力变化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主要从压力的升降方面对热感觉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100名受试者在不同压力环境下热感觉投票值的调查,发现随着压力的降低,热感觉投票值下降,人体感觉越凉;在压力回升的过程中,热感觉投票值上升,人体感觉越暖,结合升降压过程,发现在经历降压过程再回升至常压时,人体热感觉存在滞后.探讨了人体热感觉在升降压过程中的变化,为进一步改善因气压环境变化引起的不舒适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空调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室外热舒适性一直是城市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室外微气候环境利用主客观现场调查研究,明确影响人体室外热感觉的影响因素。为确定户外环境的设计策略、营造具有吸引力的良好公共空间提供重要研究基础。文中研究通过对寒冷地区过渡季节的确定,利用热舒适主观问卷调查和同步微气候数据现场调查,获取了1050份有效主观问卷及相对应气象参数。通过主客观拟合分析获取了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的热中性温度为20.7℃。同时对室外三种不同环境分别探究其热舒适性变化规律,在阳光直射下的人体热感觉较为敏感,而在树荫和建筑阴影下较不敏感。建筑阴影下热舒适更容易受到影响。明确了空气温度与平均辐射温度是影响过渡季节下人体室外热感觉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寒冷地区城市的室外公共空间的场地规划和环境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宇峰  赵荣义 《暖通空调》2007,37(12):25-31
对30名受试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均匀热环境和不均匀热环境下人体全身热感觉、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均匀热环境下,全身热感觉、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可接受范围涵盖了(0,1.5)的热感觉投票和"舒适"与"稍有不适"标度范围内的热舒适投票;在不均匀热环境下,全身热可接受度与热舒适密切相关,而全身热感觉与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出现分离,热感觉不均匀度是其原因。综合考虑全身热感觉和热感觉不均匀度的影响,提出了综合评价模型。经验证,该模型适用于全身热状态为中性偏热的均匀和不均匀热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