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高彩凤  陈梦源  彭莉  潘玉亮 《建筑科学》2021,37(10):170-178
本文对严寒、寒冷、夏热冬冷3个气候区的12个近零能耗公共建筑示范项目的共性节能技术的全寿命周期增量效益、增量成本以及效益费用比进行了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得出了各气候区近零能耗公共建筑共性节能技术的经济性特征.又在考虑环境收益的情况下对这些技术的全寿命周期净现值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近零能耗公共建筑在不同气候区的经济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投资者和设计人员制定经济性合理的近零能耗公共建筑节能技术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发展净零能耗建筑正逐渐成为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的新趋势。基于严寒、寒冷、夏热冬冷三个气候区的12项净零能耗建筑示范工程的建设及运行管理情况,本文从节能降耗技术、可再生能源的产能技术方面提出实现净零能耗目标的“无差异技术曲线”,并总结分析示范工程的技术特点及增量成本。研究认为净零能耗建筑的各类技术和市场逐渐成熟,增量成本正逐渐降低,应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发展多元化的净零能耗建筑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寒冷气候区因气候条件严酷,公共建筑的能耗问题尤为严重。现有寒地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方法的不足导致了设计决策主观化,多项能耗指标难以兼顾,设计过程与评价机制分离等问题,制约了寒地低能耗公共建筑的发展。为此,本文立足于寒冷气候区地域特征,提出引入性能驱动设计理论,从理论、方法和技术层面建立寒冷气候区低能耗公共建筑空间性能驱动设计体系。文章首先剖析了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瓶颈问题,揭示了引入性能驱动设计理论的必要性,阐释了寒地低能耗公共建筑性能驱动设计体系架构。从数形关联、多性能指标优化和设计评价一体化三方面解析了寒冷气候区低能耗公共建筑空间性能驱动设计体系的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近零能耗建筑建造过程中的主要增量成本增量进行研究,实例分析青岛市被动房住宅推广示范小区住宅项目及普通建筑住宅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项目,通过实际建造中的增量成本因素及成本分析,研究近零能耗建筑与普通建筑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基于某近零能耗办公建筑为例建立能耗模型,应用DeST-c软件进行建筑能耗模拟分析,研究我国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4个气候区外墙保温材料厚度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其经济性。为我国近零能耗办公建筑外墙保温材料厚度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严寒和寒冷地区冬季对化石能源需求量较大,“近零能耗建筑”是我国降低采暖能耗的有效途径。我国之前主要参照德国被动房的设计规范,但严寒和寒冷地区与德国的气候并不完全相同。文中利用DeST建立寒区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模型,以哈尔滨、沈阳和北京为代表城市,对基准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进行模拟,结合中德两国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进行严寒和寒冷地区近零能耗建筑的能耗分析。结果表明德国被动房的能耗指标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同时应针对不同功能的公共建筑制定能耗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7.
依托BIM设计平台做全过程全专业技术协同,对相关重要技术系统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取得了大量实践成果,最终设计成果同时达到"超低能耗""绿建三星""LEED"及"健康建筑"四个认证标准,成为国内首例实现近零能耗建筑水平的大型公共建筑,为我国近零能耗建筑技术在公共建筑中的推广运用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建筑节能是实现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近零能耗建筑因其具有高能效、低能耗的特点,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和研究,但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建筑类型的技术策略不同。本工程以无锡地区首个近零能耗公共建筑示范项目为例,介绍近零能耗建筑设计方法,探讨研究适宜于无锡地区公共建筑的节能技术路径,为今后无锡地区近零能耗公共建筑的设计提供成功经验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发展近零能耗建筑是实现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之一。作为国内领先的低碳园区,青岛自贸片区海辰园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在超低能耗建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建设标准,进行了近零能耗建筑的探索和实践。本文以海辰园8号楼为例,通过“被动优先、主动优化、低碳能源”的技术策略,结合光伏建筑一体化和光储直柔的应用示范,实现了近零能耗建筑的目标,为寒冷地区公共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建设提供了优秀的实践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零能耗建筑的研究是我国建筑节能低碳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外百叶遮阳是提高近零能耗建筑能效的有效措施之一,外百叶遮阳应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节能采光耦合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讨论。因此,该研究通过EnergyPlus能耗模拟与Daysim采光模拟,分析并量化了我国不同气候区百叶倾角下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节能采光耦合特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综合节能(电)潜力最大的百叶倾角推荐表,填补现有建筑节能标准的空白,并为外百叶遮阳在我国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中的应用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降低建筑能耗的角度出发,以寒冷地区(天津生态城)某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应用能耗模拟软件eQUEST,模拟分析了外窗的传热系数对公共建筑节能的贡献率,通过综合经济技术分析,提出了外窗适宜传热系数范围,在此基础上,运用LCA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学针对同一传热系数不同配置的外窗进行研究,初步提出寒冷地区绿色建筑外窗的适宜选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闫辉  张磊 《土木工程学报》2012,(Z2):272-276
对公共建筑节能激励机制参与主体经济性分析是解决激励相容问题的重要内容。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和生命周期成本方法,对公共建筑节能全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剖析公共建筑节能全生命周期过程所产生的各项增量成本和所获得的各项增量效益;针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业主和节能服务公司等公共建筑节能主要参与主体,建立净收益测算模型,包括测算公式和定量测算方法。该模型既可以作为政府确定公共建筑节能激励强度的计算依据,又可以作为公共建筑业主和节能服务公司节能行为的决策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3.
近零能耗建筑的非透光围护结构做法相比常规节能建筑有较大区别,尤其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国家没有专门针对近零能耗建筑用保温材料及系统性能的检测标准,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高热阻构件测试方面的精度和要求。通过模拟与实测的方法,分析近零能耗建筑在不同气候区非透光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下,不同热阻的保温材料在高热阻测试箱环境下材料层和冷箱侧温度的变化情况,从而提出不同保温材料高热阻性能测试条件设定的相关建议,为近零能耗建筑非透光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相关检测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许一鸣 《城市住宅》2022,29(3):211-213
我国建筑业为达到节能减排目标提出了近零能耗建筑的概念.近零能耗建筑在我国寒冷和严寒地区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其可行性,然而在人口密集的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发展缓慢.为加快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发展,从被动式节能技术、主动式节能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使用3个方面论述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技术措施,同时建议相...  相似文献   

15.
以某大型商场建筑为研究对象,利用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全年动态能耗模拟软件DeST-c,模拟研究该建筑在三种不同气候分区下(严寒气候区、寒冷气候区及夏热冬冷气候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与建筑能耗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保温层厚度改变对建筑累计热负荷影响较大,对建筑累计冷负荷影响较小。利用全寿命期费用评价方法,得出该商场建筑在哈尔滨、北京、上海的最佳保温层厚度区间分别为90mm至100mm、70mm至80mm、30mm至40mm。研究成果对制定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节能方案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绿色建筑做出准确而全面的评估,加快绿色建筑的发展进程,文章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运营六个方面对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进行研究,构建了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模型,对模型中的经济参数做了深入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增量间接效益进行了量化,使得模型客观合理,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机械新风系统是公共建筑通风的主要形式,为减少空调能耗,采用新风热回收技术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措施.对寒冷气候区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热回收式新风系统冬季运行效果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2000 m3/h、3000 m3/h和3239 m3/h新风量的换热效率均满足要求,室内外温差与显热换热效率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分别计算了20...  相似文献   

18.
以南京高新区规划展示中心的工程设计为例,介绍了被动式技术在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中的应用。通过对建筑能耗的模拟,对比分析了其全年综合能耗,简述了其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探讨了被动式技术在该气候区公共建筑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在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表现,根据模型构建的相关原则,阐述了成本与效益模型的建立方法,并结合项目实例,验证了该模型在成本与效益分析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近零能耗建筑相关标准要求和部分厂家岩棉产品的材料检测分析,提出了近零能耗建筑用的岩棉性能要求、不同气候区岩棉板和岩棉条保温系统的应用选择,系统分析了近零能耗建筑用岩棉条外保温系统的联结安全性及透气性,计算提出了北京地区为避免冷凝受潮风险,饰面材料所需的水蒸气渗透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