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排水防涝、黑臭水体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推行河长制等工作密切相关,是系统化解决城市当前存在的涉水问题、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措施。专项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文章以河南省中牟县为例,介绍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思路和主要内容,为面向水生态文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3.
广州市是我国综合管廊第二批试点城市。依托《广州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的编制,结合国家政策和市政工程专业发展趋势,识别专项规划编制的核心问题,探索超大城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编制方法,提出规划编制思路,全面详细总结综合管廊规划编制在规划方法、规划手段、技术发展上的多种创新和应用,充分体现"规划引领"的核心思路。通过规划成果的指引,广州市确定了管廊建设宏观目标,落实了综合管廊中观选址,细化了管廊微观建设导则。 相似文献
4.
5.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7,(4)
针对山区城市衢州城区蓄水性较差的地质条件和时间上相对集中降水特性,宜采用外蓄内滞同时结合城区内部排水系统的改造和基于低冲击开发措施的面源污染控制等措施,不仅可缓解城市的防洪压力,又可打造具有弹性的山区海绵城市。 相似文献
6.
正一、研究背景城市总体规划因刚性内容模糊、编审周期长、实施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难以发挥其城市空间管治顶层设计的效用,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界批评、研究改革的对象。进入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得到进一步重视,客观要求处于地方规划体系顶层的城市总体规划加快改革。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与创新课题,总结了目前总规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2016 相似文献
7.
在完成万余座设施调研和规划编制试点的基础上,浙江省颁布了以县域为规划编制单元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导则和编制大纲。导则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面、受益面,处理设施实现标准化运维范围和设施出水污染物排放达标比例等方面对规划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导则明确了规划编制应围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规划和运维管理规划两部分主要内容,并对具体要求进行了引导。规划编制应依据上位规划,县域水功能区划和当地水环境目标,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标准规范等,在充分调研和专题论证的基础上,引导处理设施建设改造的技术路线和运维管理的提升措施,进而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规划实施年度计划和经费预算。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研究——以凤凰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丘陵区城市的地形地貌和降雨径流特点,从生态海绵流域的全局视角,以现代化湿地花园城市为目标,合理布设"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建设设施,并在措施布设时考虑丘陵地区对水土流失防治、地质灾害防控、水系景观美化等特殊要求,提出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以丘陵区城市湖南省凤凰县为案例,具体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指标和适宜建设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凤凰县新建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3%,总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不应局限于建成区内,应针对产汇流过程急速形成、易出现山洪和内涝灾害的"两碰头"等问题,通过低影响开发措施和建成区外海绵体措施,开展生态海绵流域建设;丘陵区海绵城市应区分建成区内和建成区外,设定相应的建设目标和控制指标,建成区外应对堤防达标、雨水排放、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等开展系统性建设和整治,建成区内应对可渗透地面、下凹式绿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地表水体水质、非常规水源利用、城市管网等方面开展系统性建设和整治。研究成果对丘陵区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河道水系作为海绵城市的蓄水体,同时也是纳污主体,水污染已成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死结,河道黑臭治理势在必行。以广州市石井河治理工程为例,探讨"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下的河湖治理特点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城市内涝问题发生频率不断增加,洪涝风险日趋严峻,雨水排放及利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该文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基于洪涝风险图,分析流域内涝风险情况,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思路,提出相关措施,为相关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17.
18.
合理设定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及规模是海绵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的关键。径流总量控制作为海绵城市的刚性指标,是衡量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关键标尺之一。以分析海绵城市建设预期效果为目标,以天水市为例,采用HydroInfo多维耦合降雨径流模型,将研究区剖分为10 902个三角形网格、5 748个计算节点,采用MUSCL途径提高离散精度,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径流总量控制进行定量计算和验证。结果表明:在设计降雨条件下,研究区域现状外排比例为81.2%,增设14%绿地和25%蓄水设施后,下渗、蓄水、外排比例分别为64.9%、20.1%、15%,可以实现渗蓄比例高于85%的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在20年一遇暴雨情景下,海绵城市建设后外排系数为43.9%,蓄存比例为12.8%,下渗比例可达30.5%,蓄滞水量由14.14万m~3增加到118.69万m~3;该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有效提升了研究区渗、滞、蓄水能力,降低了城市排水压力和内涝风险。研究成果为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从海绵城市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水为核心的双维度敏感因子选择方法,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选取高程、坡度、水域缓冲区、用地类型、水土保持分区、水功能区划等6个评价因子,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ArcGIS加权叠加各单因子图层,得到门头沟区生态敏感性分布现状,结果表明,门头沟区的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