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排水防涝、黑臭水体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推行河长制等工作密切相关,是系统化解决城市当前存在的涉水问题、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措施。专项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文章以河南省中牟县为例,介绍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思路和主要内容,为面向水生态文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根据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遇到的问题,综合考虑其城市管网排水能力不足、合流溢流污染、河道生态岸线改造条件不高、水资源供需矛盾等问题,提出了一套适宜的海绵城市规划系统方案,为首都功能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为东城区发展成为水成清,岸成绿,园成片,街区美,文传承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助力。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是我国综合管廊第二批试点城市。依托《广州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的编制,结合国家政策和市政工程专业发展趋势,识别专项规划编制的核心问题,探索超大城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编制方法,提出规划编制思路,全面详细总结综合管廊规划编制在规划方法、规划手段、技术发展上的多种创新和应用,充分体现"规划引领"的核心思路。通过规划成果的指引,广州市确定了管廊建设宏观目标,落实了综合管廊中观选址,细化了管廊微观建设导则。  相似文献   

4.
以连云港市徐圩新区核心区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编制为例,阐述系统结合上位规划要求以及核心区实际需求,针对性制定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为类似片区实施方案的编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针对山区城市衢州城区蓄水性较差的地质条件和时间上相对集中降水特性,宜采用外蓄内滞同时结合城区内部排水系统的改造和基于低冲击开发措施的面源污染控制等措施,不仅可缓解城市的防洪压力,又可打造具有弹性的山区海绵城市。  相似文献   

6.
正一、研究背景城市总体规划因刚性内容模糊、编审周期长、实施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难以发挥其城市空间管治顶层设计的效用,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界批评、研究改革的对象。进入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得到进一步重视,客观要求处于地方规划体系顶层的城市总体规划加快改革。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与创新课题,总结了目前总规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2016  相似文献   

7.
在完成万余座设施调研和规划编制试点的基础上,浙江省颁布了以县域为规划编制单元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导则和编制大纲。导则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面、受益面,处理设施实现标准化运维范围和设施出水污染物排放达标比例等方面对规划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导则明确了规划编制应围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规划和运维管理规划两部分主要内容,并对具体要求进行了引导。规划编制应依据上位规划,县域水功能区划和当地水环境目标,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标准规范等,在充分调研和专题论证的基础上,引导处理设施建设改造的技术路线和运维管理的提升措施,进而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规划实施年度计划和经费预算。  相似文献   

8.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调研发现,受滨海地区自然条件限制,有些海绵城市推广技术并非完全适用。由规划到单体逐级确定建设目标;基于现有自然条件限制,选择适宜技术进行低影响开发;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量化考核作为项目建设的首要条件,初步探索了生态城建设海绵城市模式与方法,为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及后期运营管理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的进程带来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城市问题,因此,建设绿色海绵城市迫在眉睫。四川省遂宁市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面临着水体污染、内涝频发、水生态功能退化、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结合遂宁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象水文条件,提出了源头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城市排蓄系统建设以及水生态体系构建3条建设途径,并就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效果评价是海绵城市建设重要的评价手段之一,通过监测体系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评价,可为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及时提供数据支撑与反馈,也能够为海绵城市建设积累基础数据。以厦门海绵城市试点区为例,根据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结合在线监测和人工监测的技术手段,构建设施、地块、流域3个层级的监测体系,可为下一步模型和监测的效果评估提供依据,并以期为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监测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研究——以凤凰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丘陵区城市的地形地貌和降雨径流特点,从生态海绵流域的全局视角,以现代化湿地花园城市为目标,合理布设"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建设设施,并在措施布设时考虑丘陵地区对水土流失防治、地质灾害防控、水系景观美化等特殊要求,提出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以丘陵区城市湖南省凤凰县为案例,具体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指标和适宜建设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凤凰县新建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3%,总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不应局限于建成区内,应针对产汇流过程急速形成、易出现山洪和内涝灾害的"两碰头"等问题,通过低影响开发措施和建成区外海绵体措施,开展生态海绵流域建设;丘陵区海绵城市应区分建成区内和建成区外,设定相应的建设目标和控制指标,建成区外应对堤防达标、雨水排放、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等开展系统性建设和整治,建成区内应对可渗透地面、下凹式绿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地表水体水质、非常规水源利用、城市管网等方面开展系统性建设和整治。研究成果对丘陵区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河道水系作为海绵城市的蓄水体,同时也是纳污主体,水污染已成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死结,河道黑臭治理势在必行。以广州市石井河治理工程为例,探讨"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下的河湖治理特点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城市内涝问题发生频率不断增加,洪涝风险日趋严峻,雨水排放及利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该文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基于洪涝风险图,分析流域内涝风险情况,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思路,提出相关措施,为相关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城市普遍严重的洪涝问题,国家大力倡导建设海绵城市。为了实施国家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化尊重自然、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等理念,在旧城改造中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LID)的理念。文章以悦来古城为例,简要探讨海绵城市理念在旧城改造中的应用,旨在为新时期旧城改造提供参考,有一定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及城市防洪排涝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日益突出。以南沙新区为研究区域,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生态基础,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生态控制线的要求,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生态安全格局,进而划定海绵城市建设功能分区,力求解决如何从城市空间上建设海绵城市的问题,为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合理实施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6.
17.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方式,国家试点城市三年试点期建设,重在探索和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方案是能够指导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宁波市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以系统化方案为技术引领,结合每个汇水分区的本底特征和发展现状,因地制宜的制定建设方案,合理安排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项目,实现了水环境改善、水安全保障、水生态提升等建设目标,并打造了慈城古城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新城海绵城市建设、海绵+美丽乡村、海绵+老旧小区改造等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8.
合理设定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及规模是海绵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的关键。径流总量控制作为海绵城市的刚性指标,是衡量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关键标尺之一。以分析海绵城市建设预期效果为目标,以天水市为例,采用HydroInfo多维耦合降雨径流模型,将研究区剖分为10 902个三角形网格、5 748个计算节点,采用MUSCL途径提高离散精度,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径流总量控制进行定量计算和验证。结果表明:在设计降雨条件下,研究区域现状外排比例为81.2%,增设14%绿地和25%蓄水设施后,下渗、蓄水、外排比例分别为64.9%、20.1%、15%,可以实现渗蓄比例高于85%的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在20年一遇暴雨情景下,海绵城市建设后外排系数为43.9%,蓄存比例为12.8%,下渗比例可达30.5%,蓄滞水量由14.14万m~3增加到118.69万m~3;该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有效提升了研究区渗、滞、蓄水能力,降低了城市排水压力和内涝风险。研究成果为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滨海地区海绵城市建设途径,以深圳市坝光片区为例,根据其山地海岸地貌、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雨源型河流地区、滨海高潮位地区等特点及易产生洪潮顶托、对海洋水环境保护要求高等现状问题,重点针对滨海地区内涝风险高、雨水利用率低和生态功能丧失三大特征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方式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可在滨海地区推广应用的特色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法与技术路线,为滨海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合理的思路与指导。  相似文献   

20.
从海绵城市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水为核心的双维度敏感因子选择方法,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选取高程、坡度、水域缓冲区、用地类型、水土保持分区、水功能区划等6个评价因子,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ArcGIS加权叠加各单因子图层,得到门头沟区生态敏感性分布现状,结果表明,门头沟区的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