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研究以阿根廷马黛茶和广东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分析马黛茶和红茶的挥发性成分,探明其差异组分,明晰马黛茶的特征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醇类是马黛茶(MD)和广东红茶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种类。萜醇(24.34%)和萜酮(18.97%)是MD中主体挥发性成分,MD中香叶基丙酮(4.84%)相对含量高于优选5号红茶(YX5,1.14%)和大叶奇兰10号红茶(QL10,0.89%)。脂肪醛、萜醛、脂肪酮、脂肪醇和萜烯类挥发性成分在MD中相对含量高于YX5和QL10。甲氧基化合物是MD特征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为6.43%。芳香醇、酸类和酚类化合物在MD中没有检测到。萜醇和酯类是广东红茶的主体挥发性成分。水杨酸甲酯是酯类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YX5(14.79%)和QL10(12.04%)中相对含量高于MD(2.43%)。  相似文献   

2.
茶小绿叶蝉危害对金萱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金萱为材料,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研究茶小绿叶蝉危害对金萱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萱鲜叶和红茶挥发性成分以醇类为主,且醇类中92%以上是萜醇。茶小绿叶蝉危害鲜叶后,萜醇含量降低,脂肪醇、芳香醇、萜酮、脂肪酮、酯类和烃类增加;红茶挥发性成分中萜醇、脂肪醇、萜酮、脂肪酮、烃类和酸类含量降低,酯类增加。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鲜叶与红茶挥发性成分轮廓不同,萜醇和酯类是区分不同危害程度鲜叶及其红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鲜叶特征成分以萜醇(β-芳樟醇、橙花醇、顺-氧化芳樟醇Ⅱ、顺-氧化芳樟醇Ⅰ、香叶醇)为主;茶小绿叶蝉危害后,萜醇减少,醛类(β-环柠檬醛、3,7-二甲基-2,6-二辛烯醛、苯甲醛)增加。不同危害程度鲜叶加工的红茶其特征性的酯类和萜醇挥发性成分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晒红茶的香气成分及探讨较为合适制作晒红茶的茶树品种,采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10个茶树品种的香气成分,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判定各品种所制晒红茶的主体香气成分。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树所制的晒红茶呈香物质组成、相对含量及ROAV值存在巨大差异。10个品种所制的晒红茶均以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最高,且在醇类物质中均以芳樟醇的相对含量最高。ROAV贡献值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在10个品种晒红茶中均以芳樟醇相对含量最高,但芳樟醇仅作为关键呈香物质之一,并非贡献最大的物质。清水3号、73-11、群体种、云抗10号、云茶普蕊、云抗37号及73-8均为β-紫罗酮对呈香贡献度最高,长叶白毫及云抗14以β-紫罗兰酮对呈香贡献度最高,云抗43号则以1-甲基萘对呈香贡献度最高。本研究从香气成分的角度明确了清水3号、73-11及群体种更适合制作晒红茶,为云南红茶品质提升及晒红茶筛选适制性茶树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加工工艺对藤茶特征香气成分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传统加工工艺、红茶加工工艺、绿茶加工工艺、黑茶加工工艺制备4种不同的藤茶样品,以自然干燥的显齿蛇葡萄叶为对照,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不同样品的关键风味化合物。结果:从4种藤茶样品及对照样品中共检出37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1-辛烯-3-醇、苯甲醇、β-紫罗兰酮、苯乙醛、反式-2-己烯醛、二氢猕猴桃内酯、水杨酸甲酯7种物质为4种样品的共有组分;ROAV值显示,1-辛烯-3-醇和β-紫罗兰酮为共有关键香气组分,其中β-紫罗兰酮的贡献度最大;藤茶制作工艺条件不同,其关键香气成分存在差异,红茶工艺组藤茶关键性香气成分中出现了红茶的标志性香气成分芳樟醇及反式-2-壬烯醛。结论:红茶工艺和绿茶工艺加工的藤茶与传统工艺的在香气表现水平上相差不大,而黑茶工艺加工的香气表现稍逊;发酵工序可考虑作为藤茶制作的优选关键工序之一。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黄山地区不同茶树品种红茶的香气差异,选取在黄山地区广泛种植的9 个茶树品种鲜叶,以祁门红茶的加工工艺制成红茶,其中有性系茶树品种‘祁门槠叶种’为加工祁门红茶的当家品种,其余8 个均为无性系良种,分别是‘翠绿1号’、‘凫早2号’、‘皖茶4号’、‘舒茶早’、‘皖茶91’、‘中茶108’、‘浙农117’和‘浙农139’。感官审评结果显示,9 个品种红茶香气类型均为甜香型,其中‘祁门槠叶种’红茶具有典型的“祁门香”,花香明显;‘皖茶4号’红茶香气甜香为主,稍带花香,其余品种红茶甜香明显,而花香显著低于‘祁门槠叶种’和‘皖茶4号’红茶。气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显示,共有46 个高峰度化合物被鉴定,利用阈值共计算出21 个气味活度值大于1的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表明‘祁门槠叶种’红茶、‘皖茶4号’红茶香气显著有别于其他品种红茶;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表明(E)-β-紫罗酮、芳樟醇、β-月桂烯、香叶醇、己醛、壬醛和庚醛7 个化合物在组间的变量投影重要性值大于1,可能是影响‘祁门槠叶种’红茶香气显著有别于其他品种红茶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对了解不同品种红茶香气差异化合物及“祁门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红茶属全发酵茶,分为工夫红茶、红碎茶、小种红茶三大类,其中工夫红茶是中国特有和产量最大的红茶种类。香气是一影响茶叶感官品质组成的重要因子之一,不同产地的工夫红茶香气品质各异,表现出甜香、果香和花香等香型。茶叶香气一直是研究领域的重点。红茶中已鉴定的香气组分物质众多,且含量差异明显。,各组分之间的不同含量和比例形成了红茶各自独特的香气特征。工夫红茶是中国特有的红茶种类,不同产地的工夫红茶香气品质各异,表现出甜香、果香和花香等香型。本文简要综述了不同产地、不同茶树品种的工夫红茶香气中关键呈香物质及不同茶树品种和加工工艺对工夫红茶特征香气的影响,旨在为工夫红茶的加工技术提升和香气品质调控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不同茶树品种工夫红茶的挥发性组分特征及其关键呈香物质,该研究采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Automatic Thermal Desorp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ATD-GC-MS)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对不同茶树品种工夫红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5个品种工夫红茶中共鉴定出96种挥发性化合物,共有挥发性物质的种类18种,包括醇类、醛类、酮类、烯类、酯类、酸类、烷烃类和其他类化合物。5个品种工夫红茶主要呈现花香、果香和甜香,其中癸醛、芳樟醇、苯甲醇、香叶醇、正己醛和异戊醛6种香气成分为共同的主要赋香物质。5个品种工夫红茶的挥发性组分及相对含量差异明显,其中,金牡丹含有较高的酯类和酮类化合物;金观音含有较高的醇类和醛类化合物;紫玫瑰含有较高的醇类和酮类化合物;梅占含有丰富的醇类化合物;福云6号含有较高的醇类和酮类化合物。此外,该研究结合ROAV值从5个品种工夫红茶中共筛选出7~15种对香气品质特征具有重要贡献的香气成分(ROAV≥1.00)。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13种凤凰单丛茶香气成分及各香气成分对总体风味的贡献。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对13种单丛茶进行香气成分分析, 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 ROAV)筛选各单丛茶关键香气成分。结果 在13种单丛茶样品中检出香气成分179种, 新检出成分88种, 共有香气成分53种。同时, 根据挥发性成分的ROAV值, 共检出17种关键香气成分, 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1-辛烯-3-醇、癸醛、β-环柠檬醛、异丁醛、β-紫罗兰酮、法尼醇、香叶醇、α-法尼烯、异戊醇、顺-1,5-辛二烯-3-醇、顺-3-己烯醇、庚醛、脱氢芳樟醇、反-3-戊烯-2-酮、2-癸酮、2-庚烯醛、6-甲基-5-庚基-2-酮; 另外, 检出16种重要修饰成分, 共有关键香气5种, 分别为1-辛烯-3-醇、法尼醇、β-环柠檬醛、癸醛和β-紫罗兰酮。结论 各关键香气成分在不同单丛茶中含量及贡献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武陵地区湖北省恩施州内特有的利川红茶和恩施绿茶中游离态、键合态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川红茶中挥发性物质有52种,包括36种游离态挥发性物质和25种键合态挥发性物质,其中有9种相同挥发性物质;恩施绿茶中挥发性物质有56种,包括15种游离态挥发性物质和45种键合态挥发性物质,其中有4种相同挥发性物质。对两茶叶中挥发性物质的香气活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构成利川红茶风味轮廓的重要组成是醛类、醇类和酯类;而构成恩施绿茶风味轮廓的重要组成是醛类、醇类和烯烃类。利川红茶中游离态香气活性物质主要为香叶醇和辛醛,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主要为水杨酸甲酯、α-柠檬醛和芳樟醇。恩施绿茶中游离态香气活性物质主要是辛醛和柠檬烯,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主要是芳樟醇和萘。对两茶叶香味轮廓分析发现,利川红茶的主要香气特征为果香和花香,恩施绿茶的主要香气特征为果香和化学气味。对两茶叶中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分析发现,利川红茶与恩施绿茶游离态挥发性成分中酚类和羧酸类物质含量差异明显,键合态挥发性成分中酚类、酮类物质的含量存有较大差异。希望研究对阐述茶叶香味的组成及风味物质的生成提供参考,同时为利川红茶和恩施绿茶的精深加工和品质控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潘科  冯林  陈娟  杜晓 《食品科学》2015,36(8):181-186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不同通氧发酵工艺的红茶样品进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发酵红茶样品中鉴定出香气化合物47 种;通氧45 min处理鉴定出53 种;通氧60 min处理鉴定出48 种;通氧75 min处理鉴定出79 种;通氧90 min处理鉴定出72 种;通氧105 min处理鉴定出77 种。6 个样品检测出的香气成分主要以醇类为主,相对含量占60%以上,其次为酯类、醛类、碳氢类及酮类。通过分析比较,在同一茶树品种条件下,红茶通氧发酵加工工艺不会改变红茶主要香气成分的组成结构;通氧发酵加工工艺有利于增加红茶香气化合物的种类。  相似文献   

11.
选取银花香、茉莉香、雪片、柚花香、黄枝香、杏仁香、芝兰香、蜜兰香、鸭屎香、锯朵仔、白叶单丛、肉桂香12种单丛茶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和感官评价法,研究不同香型单丛茶的主要呈香物质及香气物质的差异。结果显示,12种单丛茶样中鉴定出包括醇类、酮类、醛类、酯类、含氮化合物等47种香气化合物,其中醇类相对含量最高,其次是含氮类。浓花型单丛茶主要香气组分以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橙花叔醇、吲哚、苯乙腈、己醛、顺-茉莉酮为主;花蜜协调型以芳樟醇及其氧化物、1-乙基-2-甲酰基吡咯、柠檬烯、1-乙基吡咯、苯乙腈为主;浓蜜型以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柠檬烯、1-乙基-2-甲酰基吡咯、1-乙基吡咯、6-甲基-5-庚烯-2-酮、水杨酸甲酯为主。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是所有茶样的主要香气成分,相对含量为22.14%~68.42%。随着蜜香增强,具有花香青香的橙花叔醇、己醛、吲哚和苯乙腈相对含量降低,吡咯类、柠檬烯的相对含量增加。同一类型茶样中主要成分相对含量的差异,形成各自特征香气。感官审评的结果与香气物质的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刘洪林  曾艺涛  赵欣 《食品科学》2019,40(18):248-252
选取中国和斯里兰卡7?个地区的14?个不同商业品牌的红碎茶,包括传统加工(orthodox,OTD)红碎茶和压碎撕裂卷曲(crush, tear and curl,CTC)红碎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比较分析。结果鉴定出59?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萜烯类化合物占10.38%~60.34%,酮类物质占1.1%~22.09%,酯类物质占3.18%~41.83%,为最丰富的3?类挥发性化合物。结果表明,CTC红碎茶中挥发性成分数量较低,其中醛类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含量较低,但酯类化合物含量高于OTD红碎茶。萜烯指数可被用作区分茶叶产地的一种手段,但还缺乏精准性,需结合其他参数鉴定茶叶产品产地。  相似文献   

13.
不同季节绿茶香气成分的判别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春、夏及秋季绿茶的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进一步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手段对不同季节绿茶香气成分进行判别和聚类分析,得到不同季节绿茶的关键差异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共鉴定出不同季节绿茶中的32 种挥发性物质,可分为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烷类、杂环类及其他化合物;基于不同季节绿茶香气成分的含量建立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拟合参数为R2Y=0.903,Q2=0.570)可有效区分春、夏及秋季的绿茶样品,其中12 种香气物质为不同季节绿茶间的关键差异性化合物,分别是顺-茉莉酮、苯甲醇、反-2-辛烯醛、β-环柠檬醛、1-己醇、5,6-环氧-β-紫罗兰酮、(反,反)-2,4-庚二烯醛、壬醛、脱氢芳樟醇、2,2,6-三甲基环己酮、3-甲基呋喃及1-庚醇。对关键差异性化合物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顺-茉莉酮、脂肪醇及苯甲醇在春茶中含量显著高于夏季和秋季,它们的香气特征普遍为草本的清香及花果香;夏茶中甜香及脂肪香的醛酮化合物含量较高,其中(反,反)-2,4-庚二烯醛含量最高;秋茶中的关键香气成分种类最为单一,仅清香、花香及木香型的脱氢芳樟醇含量在大部分秋茶中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不同贮藏年份康砖茶为试验材料,测定其主要的滋味成分和香气成分,初步明晰贮藏过程中滋味成分和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客观地鉴别不同贮藏年份康砖茶的滋味特征和香气轮廓。结果表明:康砖茶滋味和香气对贮藏时间有明显的响应。茶多酚、儿茶素组分、没食子酸、咖啡碱、可溶性总糖和和葡萄糖含量在贮藏期1~10年间降低,在之后的10~30年间增加。茶褐素和麦芽糖含量在贮藏期1~30年间显著增加(p<0.05)。构成香气轮廓的特征挥发性成分数量先减少后增加,酯类和杂环类逐渐取代不饱和醛类、醇类和酚类成为康砖茶的重要赋香成分。基于贮藏期的康砖茶滋味特征和香气轮廓的变化规律,滋味特征分为1~6年、10~15年和22~30年;香气轮廓分为1~6年、10~22年和25~30年。贮藏期10年是滋味特征和香气轮廓从新茶向陈年老茶转变的转折点。因此,基于滋味成分和香气成分结合化学计量学对不同贮藏年份康砖茶的品质特征进行鉴别是可行的,滋味特征和香气轮廓的变化规律可作为康砖茶价值评价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广东罗坑红茶香气物质并确定其主要成分,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罗坑不同地域的芦溪野生红茶、花蕉岩野生红茶、上坑野生红茶、上斜野生红茶、奖公茶红茶、瑶寨玉兰红茶和半山园茶红茶的香气组成进行了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罗坑红茶中共鉴定出66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含醛类、醇类、酯类、酮类和烷烃类等;醇类和酯类是主导香气物质种类。SPSS软件从66种香气化合物中提取了6个主成分,其中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97.80%,能够反应出罗坑红茶的香气特征。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可以将7个不同地域的罗坑红茶香气类型分为两类:一类具有显著的杏仁香特征,另一类具有红茶典型的甜香特征。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为红茶的香气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关键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梦琪  朱荫  张悦  施江  林智  吕海鹏 《食品科学》2019,40(22):219-228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并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以及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联用法,分析采用相同加工工艺制备的不同茶树品种“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关键香气成分等。结果表明,从7 个“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270 个共有香气化合物,化学组成以醛类、醚类、醇类、烷烃类、芳香烃以及酯类等成分为主;采用OAV法和GC-O-MS法分别确定“清香”绿茶中的20 种和28 种关键香气成分;2 种方法共同检测到7 种物质,包括芳樟醇、壬醛、(E)-β-紫罗兰酮、(Z)-己酸-3-己烯酯、乙苯、萘、2-正戊基呋喃等,表明这些物质对绿茶“清香”香气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不同加工工艺刺槐花代用茶主要香气成分差异特点,以新鲜刺槐花为原料,按照晒青、烘青、炒青、萎凋、发酵五种加工工艺制作刺槐花代用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离鉴定刺槐花代用茶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运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价各香气成分对刺槐花代用茶香气的贡献,以确定关键香气物质.结果表明:五种刺槐花代...  相似文献   

1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3 种晒青红茶和3 种烘青红茶的香气成分,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ing analysis,CA)找出这2 种不同干燥方式红茶的异同点,以实现对它们的区分。结果表明,2 种红茶中一共鉴定出香气成分76 种,香气成分主要以醇类、酮类和酯类化合物为主,其中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在晒青红茶和烘青红茶中分别占57.43%和60.45%,主要包括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香叶醇和橙花叔醇等萜烯醇类物质。通过对比发现,晒青红茶和烘青红茶在香气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上存在较高程度的相似性。但通过使用PCA和CA,晒青红茶和烘青红茶之间能实现较好的区分,说明不同的干燥方式对这2 种红茶的香气成分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通过结合晒青红茶和烘青红茶的香气成分及相对含量,HSSPME-GC-MS结合多元统计学方法能够实现2 种不同干燥方式红茶的区分。  相似文献   

19.
四川主栽茶树品种红茶香气成分的SPME-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采自名山白毫131、福鼎大白茶、福选9号、早白尖和四川中小叶群体种5 个主栽品种制作的工夫红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在5 个品种红茶中共分离鉴定出148 种香气化合物,其中包含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烃类、酸类等。主要的香气贡献成分是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在45.97%~63.78%之间,其中主体香气成分有香叶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乙醇、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苯甲醇、橙花叔醇、水杨酸甲酯、癸酸乙酯、顺-3-己烯醇己酸酯、苯乙醛、柠檬醛等,这些成分是决定四川工夫红茶甜花香和果香的重要组分。四川主栽品种红茶香气类型属于中间型,富含芳樟醇和香叶醇,其中名山白毫131、四川中小叶群体种和福鼎大白茶红茶萜烯指数较低,分别为0.57、0.60和0.65,表明这3 个品种红茶香气高锐,属于高香型红茶,这与感官审评结果一致。因此,高香或花香型四川工夫红茶宜选用名山白毫131、四川中小叶群体种或福鼎大白茶鲜叶制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