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托某综合管廊项目,结合BIM、GIS、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化技术,以三维数字化模型为基础,以工程数据中心为核心,构建了综合管廊智慧运维管理系统。利用实时监测技术多方位监控、预警综合管廊相关设施的运行情况,并建立了集数据管理、信息查询、辅助决策、指挥调度、设备管理、资产管理于一体的统一管理信息平台,保障了综合管廊的安全运行,实现了综合管廊的集成化、精细化、高效化运维管理。  相似文献   

2.
邱阳  孟君  方益柯  程瑜 《市政技术》2020,(3):225-227
基于设计开发的综合管廊智慧运维管理平台,结合杭州大江东综合管廊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建设的实例经验,将GIS+BIM+VR的技术应用于综合管廊的运维管理工作中,提出了综合管廊运维管理的新思路,为其智能化的运维管理工作带来了质的飞跃;并针对GIS+BIM+VR技术、特点及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工作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国内外地下综合管廊运维管理的现状研究,发现了现阶段综合管廊在后期运维管理中存在着运营管理难以协同、运维安全风险较大、能耗较大、管理效率较低等难点;通过将综合管廊BIM模型数据、入廊管线BIM信息数据、监控监测信息数据和管廊周围信息等数据集成于一体,利用物联网技术,搭建以BIM为核心的协同管理平台,进而解决综合管廊在后期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构建基于BIM为核心的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协同平台的具体方法和思路,并分析了将BIM技术应用于综合管廊运维管理的可行性,实现了BIM技术在综合管廊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的一体化应用,发挥了BIM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地下综合管廊传统施工方式信息化程度不足、难以协同等问题.利用BIM技术与GIS、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进行管廊运维管理,基于BIM技术在应用中的适用性和需求性,构建管廊三维可视化运维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协同水平,控制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安全风险,为综合管廊后期运维和构建信息可视化平台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与传统管线布置的优势在于后期的检修维护与管理,这对地下管廊后期运维的要求比较高.GIS技术作为运维管理平台的核心技术,对城市地下管廊运营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文中以南宁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平台为例,论述了管廊的GIS建模、GIS数据库参数确立,并详述了基于GIS技术的管廊运维平台搭建,展现了管廊的GIS技术...  相似文献   

6.
结合综合管廊日常运维目的、运维内容、运维平台需求,阐述基于BIM的管廊运维平台设计,包括平台系统架构、运维数据库设计、平台应用模块设计,然后通过API接口将监控系统和传统运维数据库连接起来,实现平台的相关功能。最后,对基于BIM的智慧管廊运维平台的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引入综合管廊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地下管网问题,近几年对综合管廊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国内外针对综合管廊运维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运维管理技术体系。为此在广泛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综合管廊智能化运维管理的关键技术进行阐述,介绍了可视化运维管理、智能监控以及运维管理平台等相关技术的运用及研发现状,进而分析了相关技术的运用、研究方向。在关键技术综述的基础上,还对综合管廊智能化运维管理面临的数据及技术标准、统一管理平台以及安全管理等技术挑战进行了讨论分析,并指出智能化运维管理模式对综合管廊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现阶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在后期运维阶段的管理效率较低、难以协调等问题。通过系统分析“BIM+”技术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阶段的应用,提出了以 BIM 技术为核心的可视化运维管理集成平台的设计思路。研究发现,可视化运维管理平台包含了大量的运维信息,为综合管廊在后期运维阶段的决策和监测预警机制提供了信息支撑,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安全水平,降低风险,实现信息共享等,展现了“BIM+”技术在后期运维管理阶段的应用价值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内综合管廊的快速建设发展,急需出台国家层面上权责明确、操作性强的运维管理办法。因此,通过对我国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的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办法进行比较,重点分析了管理机构及权责、进入与使用管理办法、巡检与考核制度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认为,台湾地区运维管理办法的优势在于,条文全面且注重细节,强条突出,权责明确,并有防止相关单位拖延工作或推卸责任的具体措施,可实施性强,这对大陆地区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办法的进一步修订与完善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各大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蓬勃发展,建设期后的综合管廊将逐渐进入运营期,如何测算运营期内的年运营维护费是每个运营单位需要解决的问题.文中以厦门管廊为例,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定量的手段研究综合管廊运营成本的具体构成及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定性的角度对综合管廊建设、运营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工作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解决综合管廊在运维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基于人类工效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综合管廊运维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因素,构建由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安全管理内容(包括安全保护管理、作业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出入安全管理、环境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和安全管理考核组成的综合管廊运维安全管理体系,提出综合管廊安全运维的长效机制建议,为综合管廊运维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设计并实现综合管廊智能化管理平台(包含BIM建模、监控预警、综合业务以及应急指挥响应等专题应用系统)的目的,综合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GIS、智能化控制与城市市政设施的运营管理服务等技术手段,结合连云港徐圩新区综合管廊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的实例,得出BIM和GIS技术结合可为综合管廊智能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的结论,并对BIM和GIS技术在管廊智能化管理中的应用做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综合管廊固定监控设备机动性差、后期维护成本高,以及人工巡检存在漏巡、误巡、作业人员安全保障性低等问题,本文研究并开发了一种综合管廊自动巡检系统,该系统主要通过机器视觉和智能控制策略实现对综合管廊内环境参数、设备状态、仪表参数等的巡检,并能对巡检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报警.自动巡检系统的使用,不仅能有效补充管廊内固...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我国综合管廊发展历程,得出综合管廊智慧化管理是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对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流程的梳理,得到智慧综合管廊功能框架,创新性地提出建立综合管廊三级运营管理体系;通过对智慧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用户画像,分析了智慧综合管廊运营平台功能需求,提出了核心功能、辅助功能等多方面的功能创新,为综合管廊运营管理、行政和资产...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城市综合管廊监控系统存在可靠性低、交互性差等问题,提出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综合管廊运营管理系统。系统硬件架构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由现场设备层、网络层和监控中心三层组成;软件架构分为管廊综合监控、入廊管线管理、运维管理、应急管理等子系统,各子系统采用面向服务的编程思想进行整合。另外,系统建立了统一的访问门户,用户可通过台式电脑、智能终端等实现对综合管廊运行状态的监控。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大力推动城市化建设的背景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其建设管理平台应势而生。为了给地下管廊管理平台的建设提供科学的技术参考,文中以南宁市地下综合管廊的项目建设为例,通过分析GIS技术与BIM技术的特点与融合,研究了基于GIS+BIM的管理平台的技术方案,总结出了其技术优势与应用成效,最后得出结论:GIS+BIM技术的融合应用可优化管廊工程的规划与设计,促进工程的数据共享,利于参与方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使地下管廊的设计与运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周毅 《住宅产业》2024,(3):90-93
综合管廊作为城市道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城市供应、优化城市规划和市政管线间的布局、提升城市整体发展增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地下综合管廊涉及单位多、专业技术性强、数据信息量大等特点,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很难满足需求。基于此,本文以广西南宁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为例,研究GIS+BIM技术在管廊项目全生命周期应用与管理中的优势及特点,以期提升管廊建设、运维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根据泰州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基于泰州城市综合管廊运行现状,分析研究安全运维管理存在的风险因素,确定综合管廊安全运维必须考虑的关键风险因素,提出防范关键风险因素的建议,以期建立泰州市城市综合管廊安全运维的风险管理体系,为提高其安全性、智能性、精确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通过对若干既有建筑的建筑运维管理(主要是建筑机电运维管理系统)情况进行调研,在实地走访、与管理人员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总结的基础上,分析建筑运维管理问题和需求,探索以设计单位角度通过搭建智慧建筑运维管理平台并以此平台为工具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最终服务于建筑运维管理的思路,达到建设智慧运维的目标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知网收录的综合管廊运维管理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相关方法及VOSviewer软件,从发文时间、作者、机构及关键词4个方面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有所降低;有关管廊运维管理正在形成若干研究团队;研究机构中以企业类机构成果产出较高,高校类机构相对较低,校企合作需加强;研究机构及其成果的地理分布上,北京、上海为地理热区;运维管理平台、城市大数据中心及监控系统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主题;安全防范、报警系统、巡检机器人、信息化为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