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卫生间大都采用独立的机械排风系统进行通风换气,极易导致建筑处于负压状态并造成卫生间排风能量损失。通过研究适用于寒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一种新风系统,从性能设计、控制原理、运行模式、能耗特点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实现室内良好的气流组织,最大限度地降低换气过程中的热损失,并解决卫生间排风造成的能量损失及室内气流组织不合理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风负荷在空调负荷比例中会占据很大的比重,在严寒地区所占据的比重会更高,所以通过回收室内排风中的热量可以极大的减少能源的消耗,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通过实际工程对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冬季新风热回收的效率进行测试,以及对其节能性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测试期间新风热回收机组显热交换效率为75%,全热交换效率为73%,热回收率为26.8%,节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暖通空调》2021,51(8)
基于GB/T 51350—2019《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提出了近零能耗居住建筑中采用新风热回收装置全年节能量计算方法,并对全国主要气候区5个代表城市近零能耗居住建筑中采用热回收装置的全年节能量进行了计算分析,给出了各代表城市近零能耗居住建筑中采用热回收装置全年节能量范围,并分别给出了过渡季采用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时设置旁通功能对热回收装置全年节能量的提高程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建筑气密性的不断提高,超低能耗建筑等高性能的建筑机械新风系统逐渐成为决定室内空气品质,影响建筑整体能耗水平的关键因素,其合理设计成为目前亟需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在我国现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基础上,考虑建筑气密性、热回收技术等对建筑新风热负荷的影响,针对严寒及寒冷地区冬季热回收装置存在霜冻、过度预热等问题,提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新风系统热负荷及年累计新风热负荷计算方法。该法在计算新风系统热负荷的同时细化预热量的计算,有助于预热装置合理选型,及新风能耗的计算。此外本文还对采用不同室外参数对不同地区热负荷计算造成的误差影响进行分析比较,探讨不同温度运行控制策略对预热量及新风热负荷及年累计新风热负荷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深圳地区某学校项目为案例,对近零能耗建筑相关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论证,并提出多项运维、科普措施:采用分体空调的教室设置集中新风系统;利用EnergyPlus软件进行模拟计算,证实热回收装置在深圳地区不具有经济性,新风系统不设置热回收装置;编制近零能耗建筑运行管理手册和师生个人节能减排行为建议书,并结合课程进行知识科普,倡导师生行为节能。  相似文献   

6.
以夏热冬冷地区典型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和常规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De ST计算软件对比研究了夏季和除湿期的热、湿负荷特征,讨论了该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适宜的除湿系统形式。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近零能耗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较低,随着照明和设备功率密度设计参数的减小,夏季和除湿期的典型日显热负荷分别降低约45. 3%和79. 7%;围护结构气密性的提高可降低约22. 1%的显热负荷和湿负荷,近零能耗居住建筑显热负荷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湿负荷; 2)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热湿比降低为常规建筑热湿比的60%左右。常规空调形式在近零能耗居住建筑中难以同时满足室内温、湿度环境要求,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拥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3)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新风送风含湿量在除湿期低于夏季,冷凝除湿系统能效较低。热泵型空调器与除湿转轮联合运行的除湿空调系统更容易满足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健康性、舒适性和节能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空调系统排风能量回收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排风热回收技术能有效减少处理新风的能耗,是建筑节能技术的重要部分。针对严寒地区采用集中空调的大型公共建筑,合理的应用排风热回收技术,能减少很大一部分建筑能耗。本文阐述了常用的几种热回收器的技术特点,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详细分析热管式排风热回收技术在严寒地区空调系统中的应用,通过投资回收期的计算,说明了严寒地区选用排风热回收技术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分析计算了采用不同空气换热器组合方案时CC/DV系统和CC/MV系统的新风能耗,指出两个空气热回收装置组合使用可以消除新风再热能耗,但在夏季湿热地区,排风潜热回收比消除新风再热能耗更重要,应尽可能使用全热空气换热器。  相似文献   

9.
随着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空调负荷的日益增长,运用新型节能技术减少住宅建筑能耗,已成为一个很重要很紧迫的问题。新风热回收系统可以通过对新风的预热或预冷,降低空调制热或制冷能耗。为了验证新风热回收系统在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内的节能效果,本研究实际测量了华东地区某实验建筑中的新风热回收系统的实际节能效率。实验表明在夏季工况下热回收系统可节约14.5%的空调能耗;在梅雨季工况下可节约4.96%的空调能耗;在过渡季节则无显著节能效果。本文利用Energyplus模拟了真实工况下的热回收节能效率,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同时模拟了夏季全周期新风热回收装置的节能效率。  相似文献   

10.
新风机组的热回收效率是影响超低能耗建筑实现节能的关键因素,而机组的新风温度和排风温度是影响热回收效率的重要参数,新风机组的新排风管路往往结合机组位置需设计一定的长度和保温厚度.结合实际案例计算分析寒冷地区某高层住宅新风机组的管路在不同长度和保温厚度下管路的温升及机组热回收效率,为新风系统管路的保温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机械新风系统作为超低能耗建筑满足室内环境的必要组成,其实际负荷与能耗关系到建筑整体系统能耗水平。本文结合当前严寒和寒冷地区超低能耗建筑中,由于实际开启时段差异造成的新风系统实新风热负荷及能耗计算偏差,提出计算修正,同时分析办公建筑及居住建筑中由于系统运行时间不同造成的负荷及能耗差异,为新风系统热负荷及能耗的设计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华东地区住宅安装集中地埋管地源热泵+毛细管辐射末端+地板送风空调系统为工程背景,对比了新风冷冻除湿、预冷式热回收型新风处理、热泵式溶液调湿三种新风处理方式的能耗。结果表明,双冷源冷凝排风热回收、热泵式溶液调湿新风处理方式比冷冻除湿分别节能26%~32%、36%。  相似文献   

13.
某办公建筑板翅式新/排风显热回收系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北京地区某办公建筑板翅式新/排风显热回收系统进行实测的基础上,研究了室内外温差和风量等因素对热回收系统显热效率η及系统能效比EER的影响,分析了回收排风热量预处理新风对降低新风负荷的作用。研究得出,板翅式显热回收系统在北京地区冬季供暖期使用时,显热效率η在60%~70%之间,且具有较高的能效比EER,可节约新风能耗5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张文  聂金哲 《建筑科学》2022,(8):194-200
新风热回收作为降低建筑能耗的手段,对助力建筑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潜在作用。本文选取不同气候区的7个典型城市,对比分析各气候区典型建筑使用新风全热/显热回收系统的节能性和经济性。分析过程使用全年逐时动态法计算热回收系统的节能量,计算过程综合考虑风机能耗增量确定了热回收装置的节能开启条件,并考虑了热回收系统低温工况易结霜问题对节能效果的影响,为热回收装置节能量计算提供了一种相对准确的方法。分析结果显示,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及较湿润的严寒地区使用全热回收相对更具节能和经济性,较干燥的严寒地区和温和地区采用显热回收则相对更具经济性,但温和地区采用热回收系统的投资回收期在5 a以上,不适合全面推广。分析结论为新风热回收系统在我国的推广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空调排风热回收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空调新风负荷特征,研究了不同排风热回收模式下的节能效果。结果表明,当采用全热回收模式时,新风负荷降低60%以上,建筑空调冷负荷降低18%~23%;而采用显热回收模式时,新风负荷降低5%-20%,建筑空调冷负荷仅降低8%。可见,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空调排风全热回收模式具有较好的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地掌握我国严寒地区建筑空调系统节能潜力,以沈阳地区某近零能耗建筑为研究对象进行能耗研究分析。该近零能耗建筑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绿色建筑与被动式建筑双重设计理念,综合应用了相变蓄能、排风热回收、地道风、Low-e玻璃、外墙保温等诸多建筑节能技术。运用DeST软件建立物理模型,对建筑空调系统冷、热负荷进行模拟,研究空调系统负荷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并与同类型常规建筑能耗进行对比分析。近零能耗建筑冬季采暖负荷比常规建筑节能73.7%,全年综合节能率达到55.2%,仅空调系统一项就有巨大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我国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在实际运行中的热舒适性和节能性,选取辽宁省沈阳市某近零能耗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在冬季供暖期间采用环境参数测量与问卷调查同步进行的方式对该建筑的热舒适性进行研究。同时对近十年来严寒地区普通居住建筑的热舒适测试进行了文献调研,得到严寒地区冬季供暖期间普通居住建筑与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热中性温度、期望温度和80%可接受度的温度范围等热环境指标。另一方面监测了冬季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各项能耗指标并进行了节能性对比分析。明确了普通居住建筑与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在热舒适与节能性上的差异;得到近零能耗建筑中人热感觉的变化规律;阐述了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冬季运行过程中的优缺点;并从人体热适应的角度出发对近零能耗建筑热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提供理论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陈劲晖  李萌 《暖通空调》2008,38(5):44-47
选取哈尔滨、北京、海等5个建筑气候分区的代表城市,以同一办公建筑为例,分析全空气空调系统在未采用新风比调节及全热转轮热回收装置、仅采用新风比调节、仅采用全热转轮热回收装置和同时采用全热转轮热回收装置和新风比调节四种情况下的全年能耗差异,探讨适合不同地区节能建筑的全热转轮热回收装置和新风比调节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寒冷地区冬季空气源热泵运行效率、新风机冻损等运行问题,保证冬季室内良好的空气品质,设计了在冬季将排风引入热泵蒸发器,通过热交换回收排风的能量,并利用热泵冷凝器加热引入室内新风的热泵热回收新风机。采用空气焓差法对该机组在利用排风及排风混室外空气2种运行工况下的制热量、输入功率、热泵能效比(COP)、热回收效率的对比实验。用热泵热回收新风机引进新风后基本没有改变机组输入功率,相同环境条件下的制热量增加,COP值增大,焓差热回收效率最高可达到51.4%。新风机和热泵相结合,利用排风余热提高热泵蒸发器工作温度,改善了热泵和新风机在北方寒冷地区冬季的运行性能。  相似文献   

20.
张鹏 《山西建筑》2015,(6):123-124
阐述了排风热回收对空调系统建筑节能的意义,结合工程实际重点介绍了热泵式排风热回收新风机在某报告厅建筑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节能和经济性进行了分析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