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1)
<正>1910年,鲁迅先生在绍兴府中学堂担任学监,组织全校师生赴南京游览,并参观"南洋劝业会",这在百年之前可谓壮举。有的学生家里缺钱,鲁迅就代为支付,并说"这一课不可少"。古人是把"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相提并论的。我国最早的游记著作,大概可追溯到西晋咸宁太康年间在汲郡出土的竹书《周王游行记》。《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讲的就是孔子和学生春游的事。《诗经》中也有许多出游的记载,有"泰山岩岩,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8)
<正>扇子别称"摇风"、"凉友",董仲舒《春秋繁露》云"以扇逐暑"。可见扇子是摇动生风的用具,为夏令必备之物。古人比今人更依赖扇子,古人与扇子的关系更为密切。中国扇子品种丰富,花色繁多。集诗词、书法、绘画、刺绣、编织,装帧等为一体,是相当精致的艺术品,也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扇子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蕴。首先,扇子在古人的传统审美意识中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美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35)
<正>冬至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古人称冬至这一天为"日短至"。气象资料显示,冷空气及寒潮在每年冬至前后都会频繁活动,气温将持续下降。所以在冬至这一天,人们喜欢吃饺子、汤圆、羊肉等食物御寒。用一句话来总结冬至的习俗,就是南汤圆北水饺。冬至的由来冬至成为节日源于汉朝,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在冬至这一天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在冬至这一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好友相互拜访,并以美食相赠。  相似文献   

4.
明代计成在《园冶》中说:"古云,自半已前,实为室.《尚书》中有'壤室',《左传》中有'窟室',《文选》载:'旋室(女便)娟以窈窕'指'曲室'也."古人为半屋以后(文中指"前"应理解为"后")做成比较封闭严实的就是"室".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崇尚"诚信"的文明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中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明孔子对"信"的重视。"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有信用。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什么事都办不成,无论大事小事都是如此。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淳厚。什么是诚信?诚实守信,就是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1)
在我国,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东汉许慎《说文》中竹部收字151个,是《说文解字》所收部首的一个大类,其涉及到古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通过对竹部字的归纳探讨,揭示竹子在古人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9)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曾对古今表达进行对比: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玉树临风""顾盼神飞",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古人表达悲伤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们只会用"蓝瘦香菇"……但也有观点认为,今天的网言网语也是一种创新,表情达意也很丰富。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1)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核心思想,也是国民党建构意识形态的重要理论资源。但是,这一名称最初是有其实而无其名。在1905年10月《民报》发刊词中它称为"三大主义",1905年12月《中国日报》首先开始使用"三民主义"的称谓,但到1909年仍不被当时的国民党人所认可。辛亥革命后",三民主义"这一称谓逐渐为孙中山所接受,并成为对孙中山思想的一个概括。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18)
<正>雌黄:古代的"修正液"现在我们写错了字,大多用修正液进行修改,那古人写错字了怎么办?那时候虽然没有修正液,但他们有一种类似修正液的东西——雌黄。雌黄是一种柠檬黄色、略透明的矿物,可用来制颜料或做褪色剂。古人写错了字,就用雌黄涂掉,然后重新书写。正因为雌黄有修改错别字的作用,延伸其义,人们就把乱改文字、乱发议论称为"妄下雌黄",称不顾事实、随口乱说为"信口雌黄"。  相似文献   

10.
林瑛 《园林》2013,(6):72-77
风水又称堪舆、形法、理法、青囊、青乌、相宅、卜宅、图宅、阴阳等,均典出有因,最主要的别称"堪舆",典出《淮南子》(目前所知),"堪舆徐行,雄以音知雌"。历史上最先给风水下定义的是晋代的郭璞。他在《葬书》中说:"葬者,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对中国人的影响至深。考古发掘,仰韶建筑遗址一般都出土在地理环  相似文献   

11.
<正>通常人们将戏班别称"梨园",戏曲演员又称"梨园子弟",纵观中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明朝以前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发展远古乐音据《世本·下篇》记载:神农削桐为琴,丝结为弦,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此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诗经》把收集到的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     
《新建筑》2017,(4)
<正>本期开辟了"传统营造技艺"栏目。说到"技艺",中国古代对其价值判断是分裂的:统治者以为形而上的"道"超越于"器",故而轻视与制器相关的技艺,甚至斥之为"奇巧"。但即便在社会上层,也有不循规蹈矩者。李诚除编修《营造法式》,还写过与"器"相关的《琵琶录》《马经》《六博》,却没有儒学著述。而社会基层对与生产息息相关的技艺,却是高度重视的。齐白石早年做过粗木匠,后又转为细木匠。促成齐白石转行,是因一次他随师傅路遇不相识的细木匠。对方极傲慢,师傅却毕恭毕敬。实际上,齐白石的师傅是一种对"技艺"的谦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工匠精神"的尊重。  相似文献   

13.
正1.何谓"踞山"在结合自然山水的中国城市规划实践中,有一种依凭山地形胜构建城市格局的规划方式,古人称之为"踞山",另有"坐山"、"依山"、"傍山"、"枕山"等记载。《说文》所释:"踞,蹲也",有占据、盘踞、依靠之义。从现存的历史文献来看,"踞山"一词应用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重在表达对复杂山地形势及其形胜资源的凭依与妙用,进而塑造山城一体式人居格局,体现一种紧密相联、和谐共生的山城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杭"通"航",<诗·卫风·河广>中即有"所谓河广,一苇杭之"之说.除此之外,"杭"亦有其他多种解释,如"方舟、并舟、浮桥"等.无论那种解释,都与水有关,且都是征服水境之工具,可见杭州此地古时并非一方安土.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所谓大禹治水,便在此处.自此,此处称为"禹杭",禹、余同音,后称余杭.  相似文献   

15.
"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在《周子通书·文辞》中提出的:"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他强调了"道"的第一性,而"文"仅仅被视为一种负载大道信息的工具。其实"文以载道"的思想,最早在战国时已露端倪。"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战国时候就已在流传的古训。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我是歌手》、《非诚勿扰》、《百里挑一》、《爸爸去哪儿》、《我为喜剧狂》、《笑傲江湖》……国内的电视荧屏,似乎只要沾着"秀",就是一路欢歌笑语。华美的舞台,豪华的导师阵容虽然容易博得眼球,但时间久了也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2014年开年以来,电视节目周五档的竞争愈演愈烈,被业内称为"综艺节目周五决死战",湖南、江苏、浙江等多家卫视都推出了各自的王牌综  相似文献   

17.
古人将纸、笔、墨、砚称为"文房四宝",又云:"文房四宝砚为首".可见"砚"在古代文人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砚是古代文人的最爱,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正>亭子为何叫"亭子"?亭子有顶无墙,是一种常见的小建筑物。亭子古时候常建于路旁或园林之中,以供行人和游人驻足休憩,它因功能而得名。《释名·释宫室》:"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藏书楼为何称"阁"?古代收藏图书的房子,多称"阁",著名的有文渊阁、天一阁等。"阁"本义指门开后插在两旁用来固定门扇的长木桩。后引申出"置放"的字义。清代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解释说:  相似文献   

19.
企业江湖     
肖知兴 《中国建材》2012,(11):108-108
畅销书推荐:《企业江湖》作者:肖知兴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年8月《企业江湖》是著名管理学者肖知兴教授最新一部作品。"欲练神功,挥刀自宫","出来混,迟早就是要还的",一看便知,中国的企业界就是个大江湖,有龙,也有虫。中国企业的管理为什么常常受人诟病?能作为范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34)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统称为"四风"。"四风"问题不但违背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也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严重危害。大学生有必要了解、认识"四风",并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在破除"四风"中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