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目前辐射供冷末端防结露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从末端供水控制,独立送风除湿,优化辐射板参数及自控方式四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为辐射供冷空调系统防结露的进一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辐射冷板夏季供冷时的结露问题是目前阻碍这一系统广泛应用的最大障碍,结露是必须重视并应杜绝的现象。本文分析了辐射供冷空调防结露控制机理,探讨了防结露对独立新风系统的要求。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相关防结露技术,并提出了适宜我国国情的防结露技术。采用提高进水温度、匹配新风除湿系统等合理的基础设计措施是辐射供冷空调防结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加强系统运行阶段的防结露控制是保障室内环境安全性的有力措施。对于国内常用的混凝土预埋管辐射冷板,由于其冷延迟特性,通过控制新风系统控制室内空气露点温度做为防结露的主要措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辐射供冷空调结露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辐射供冷空调具有良好的热舒适度、改善室内空气品质、节能等优点。但在热湿地区,由于辐射板表面容易结露,使得它在市场上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本文通过对辐射供冷空调系统结露问题研究现状的总结,提出了一种"疏导结露"的辐射板模型,为辐射供冷空调系统结露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辐射空调制冷在高湿高热的场所出现辐射末端结露的现象,成为该技术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该系统出现的辐射末端结露问题需得到足够的重视。论文介绍了结露的原因和危害,分析了防结露的原理,并着重对几种末端防结露控制方法进行比较,得出了更合理的末端防结露方案。  相似文献   

5.
置换通风和辐射空调这两种空调方式的结合是目前运用较少的空调末端方式,置换通风主要是解决空调房间新风供给和承担房间的湿负荷.模拟研究设计条件下置换通风天棚辐射供冷与置换通风地板辐射供冷时房间的温度、湿度和速度分布,从而优化设计、避免结露.模拟结果表明在同样的设计条件下,置换通风天棚辐射供冷具有较好的的温度分布、湿度分布和速度分布.  相似文献   

6.
林霆  隋学敏 《暖通空调》2008,38(6):98-102
从节能与舒适的角度出发,对上海张江某酒店式公寓空调末端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即吊顸辐射供冷供热系统加独立新风系统.采用高效热泵式溶液调湿机组处理新风,地源热泵机组供冷、供热、供生活热水.详细介绍了整个空调系统及自控系统,并分析了吊顶防结露、厨房风量平衡等设计难点及其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肖龙  徐伟 《建筑科学》2007,23(10):44-48
本文提出利用空心楼板中空部分作为空调系统的部分送风通道,并在楼板板面开孔的技术方案,一方面使楼板对室内具有一定的辐射供热供冷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使用送风直接对室内进行空气调节。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着重分析了空心楼板受一定参数的送风作用的结果,评估了以空心楼板为系统末端对室内进行空气调节的效果,初步论证了这种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论证结果显示,这种末端方案具备降低供热供冷能耗的潜力,可以极大地降低冷辐射表面结露的可能性,在新建建筑尤其是低能耗建筑中具有良好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何建平 《山西建筑》2007,33(4):203-204
对国内地板辐射供冷的研究和应用状况进行了简要总结,对地板辐射供冷的供冷量、防结露措施、新风与卫生条件、热舒适性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地板供冷的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杨海龙  王厚华 《山西建筑》2011,37(33):124-125
辐射吊顶是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中处理显热的常用末端形式,针对辐射吊顶结露问题,分析了防结露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设计的要点,并指出在实际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指导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10.
针对辐射供冷技术存在的结露问题,提出了辐射供冷与贴附射流复合空调系统.在贴附射流空气参数选择合理的前提下,该系统不仅能避免冷辐射板表面结露,而且能将辐射板承担的冷量提高20%以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系统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速度分布满足人体的舒适性要求.  相似文献   

11.
顶板辐射供冷与置换通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顶板辐射供冷是一种舒适度较高的空调方式,系统的供冷能力和顶板表面温度是系统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参数.实际工程运行参数及其影响因素的测试分析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实验测试研究找出影响顶板换热的主要因素,分析了置换通风下的顶板结露问题,提出了将顶板辐射供冷与置换通风配合用于夏季室内供冷除湿的新型空调方式.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工程的设计、运行参数的选择和系统的可行性分析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地板辐射供冷研究和应用状况进行调研,对地板辐射供冷 置换通风复合系统的供冷量、防结露措施、新风与卫生条件、舒适性等问题作了阐述。利用置换通风系统承担一定的室内冷负荷,同时经减湿处理的置换通风系统的存在可以有效地防止结露,还免除了吹冷风的感觉,有助于提高室内的舒适度,满足大多数建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张亚立  王佳 《暖通空调》2007,37(6):24-26
介绍了空调冷热源及系统的设计特点和控制方法,详细阐述了土壤换热器的结构及设计形式。采用地板辐射供冷供热结合新风置换通风的方案,重点考虑了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楼板蓄热效应以及防结露措施。采用带室温反馈的室外温度控制方式(前馈-反馈控制)解决了地板辐射供冷系统调节反应速度延迟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小型老年人健康抗疫空调房的建造过程及工程实例,探讨了辐射供冷供暖技术要在老年人居所使用所必需解决的防结露、消除湿负荷等技术问题,阐明了建造老年人健康抗疫空调房对于防止"空调病"、抗疫、减噪、冬天地暖辐射等种种益处。通过对大型老年人健康抗疫空调房的节能研究,探讨及分析了采用直冷水耦合水源热泵再耦合温湿度独立控制的可能性,为老年人健康抗疫空调房的大力推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作为1种新型的辐射空调形式,相比传统平板式顶板辐射空调在解决结露问题上具有一定优势。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影响孔板表面结露的3个重要因素进行研究,分别是孔板开孔率、送风速度以及送风温度。模拟结果表明,送风风速及开孔率大小影响缓冲蓄能区的气流分布及进入空调区的风量以及结露区域;孔板表面结露临界温度与送风风速、送风温度及开孔率呈现一定的规律变化。通过孔板的空气与周围的室内空气混合,在孔板表面附近形成相对湿度较低的空气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结露的发生。由模拟结果可知,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相比传统辐射空调系统,防结露效果显著,末端露点温度更低,适用的地区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6.
地板辐射+新风混合系统夏季供冷运行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地板辐射+新风混合系统夏季供冷运行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手段,对该系统在启动工况、稳定运行工况及关闭工况下的夏季供冷运行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此空调系统,室内热环境能够满足热舒适性要求,可以有效克服单纯地板供冷时表面结露和供冷能力低的问题,同时系统具有一定的蓄冷特性。  相似文献   

17.
毛细管网系统供冷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毛细管网供冷方式的特点及分类,通过实验模拟了地面和吊顶辐射供冷方式的供冷能力.结果表明,最大冷负荷(室外温度26~36℃)情况下,两种辐射供冷方式的供冷能力均不足,辐射板表面发生结露;非最大负荷(室外温度21~32℃)情况下,启动露点控制系统时,两种供冷方式均能维持室内设计温度,辐射板表面不结露.  相似文献   

18.
地板辐射供冷作为一种基于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发展起来的制冷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地板辐射供冷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系统的特点进行了阐述,详细介绍了地板辐射供冷系统供回水温度的确定方法,解决了低温地板辐射供冷防结露的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刘异  陈柳 《建筑科学》2020,36(8):92-98
本文提出将高温热泵转轮除湿及辐射供冷复合空调系统应用于高温高湿地区,解决辐射顶板表面结露严重的问题。系统将高温热泵转轮除湿的新风空调系统与室内辐射供冷系统结合,高温热泵转轮除湿空调系统提供低含湿量的新风送入房间,承担全部潜热负荷和新风负荷,辐射板承担显热负荷,对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分析表明系统能达到送风状态点。应用Airpak软件数值模拟研究了送风湿度对顶板结露和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设计状态点温度26℃、相对湿度45%,辐射板下方能形成一层干燥的空气保护层,将辐射板与空间下部高湿气流隔开,房间平均PMV-PPD值分别为0.48/22%,满足人体舒适性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EnergyPlus软件对辐射顶板供冷空调系统进行建模,并在西安市天气条件下对系统供冷性能和结露情况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室内无人时,辐射系统不存在结露风险。室内有1人,2人和3人时,均存在结露风险,且随着人数增多,结露风险增加,室内操作温度失控时间也更加提前。4种情况下,系统供冷量分别为90.7 W/m2,91.7 W/m2,85.3 W/m2和79.5 W/m2。之后,对于存在结露风险的室内有1人,2人和3人的情况,研究表明加入机械通风且当通风量分别达到25.2 m3/h,90.1 m3/h和180.2 m3/h时,均能避免结露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