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接第 12期 )6 广播电视网络线缆故障测量对仪器和附件的要求目前 ,网络线缆故障测量仪器种类很多 ,根据被测线缆的测量任务或性质及各种电子测量仪器的技术要求 ,不同的作用有不同的仪器 ;不同的要求 ,有不同的档次 ;有简单的 ,也有复杂的。这里以主要仪器和主要要求简介如下。(1)扫频信号发生器的要求对扫频信号发生器要求输出信号幅度的均匀性(或称不平度 )好。尽管在测试时要求接负载和不接负载测试的频率点要相同 ,但绝对一致是困难的 ,所以至少在被测频率带宽内信号发生器幅度要平稳。不平度越差的扫频信号发生器测量的精度越低 ,… 相似文献
2.
(上接第 11期 )4 广播电视网络线缆故障判断分析4 .1 频域测量线缆故障判断通过对网络线缆频率响应的测试 ,将有助于识别网络线缆中不匹配、不合格或者非标准的零部件、接插件及无源器件和有源器件。例如 :有一部电视发射机工作不稳定 ,反射功率增大。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就会怀疑到天馈系统出现问题 ,然后去检查馈线的外表 ,馈线与天线或功分器的连接头、接地线 ,再去观察馈线进入机房的弯曲处是否有裂缝和磨损等 ,可用频域测量方法判断是否存在故障及识别故障性质与故障定位。4 .2 时域测量线缆故障判断当前采用时域反射计 (TDR)来… 相似文献
3.
以传统测量技术与现代自动测量技术相结合,分析了广播电视网络线缆在不同程度损伤状态下所导致的各类故障,通过实例阐述了网络线缆故障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描述了简单测量信器制作及测量结果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上接第 10期 )3 时域分析与测量时域反射测量技术可快速、多功能地测量广播电视网络传输系统中线缆的许多重要技术指标 ,使长达几千米线缆中故障的准确定位变为现实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测量手段。3.1 时域测量分析时域反射测量技术特别适用于测量线缆中不连续的物理特性和电气位置 ,例如 :线缆的损坏点、断点、劣质连接器、不良匹配等。广播电视信号在传输线缆中传输时 ,如果遇到阻抗突然变化 (阻抗不连续 ) ,就会使一部分信号反射回信号源。如果能设法测出入射波和反射波的幅度和相位 ,就可以测出这种阻抗变化的大小和性质。但是 ,这种方… 相似文献
5.
(上接第 0 9期 )2 .5 纹波技术在扫频测量中的应用扫频测量是频域范围内的测量手段 ,它可以快速测量广播电视网络传输系统的整体频率特性。但是 ,如果要确定网络传输系统中何处存在反射 ,则需要采用精度分析与提高精度的方法解决这一技术问题。2 .5 .1 扫频测量误差分析扫频测量中存在着许多误差 ,若要获得准确的结果 ,测量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了解这些误差。有许多误差源是在扫频仪内部 ,测量者无法控制它们 ,但是 ,有时采用适当的技术方法可以减小它们的影响。由公式 (2 5 )可知 :它的精度主要由所读取的频率f1,f2 的准确度决定。当线缆…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激光所产生的单丝衍射的强度分布,连续精确测量细丝直径的简捷方法,具有测量简捷、精确度很高及所需设备简单等优点。原理考察坐标系(x~1,y~1)上的观察屏平面与宽度为b的单狭缝相距为Z,在Z远大于宽度b且观察范围的线度远小于Z的情况下,令波长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细丝直径测量的双光束干涉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一种双光束干涉法测量细丝直径的方法,两束平行光波相向入射到细丝上,反射后形成两条虚线源,它们产生平直的条纹,条纹周期与丝径成反比,由CCD摄取条纹图进入微机处理。给出细丝直径。文中将介绍该方法的原理和装置,给出相应的实验结果,并对其应用前景作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13.
列车速度的不断提高增大了车轮的磨损,加快了车轮直径的变化,给列车运行带来了安全隐患。提出了一种采用激光动态测量车轮直径的方法,介绍了使用单个激光位移传感器和两个激光位移传感器动态测量车轮直径的工作原理,并对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误差因素进行了分析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两个激光位移传感器的测量方案可有效克服车轮运动过程中定位误差对测量的影响。经过现场测试,研制的激光测量装置的测量精度为±0.38 mm(σ)满足现场要求,实现了列车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其直径进行动态在线测量。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用激光衍射功率谱方法测量柱形颗粒群直径分布的技术方法,解决了长颗粒随机排列时的功率谱探测,及数据快速优化方法等技术难题。此技术已地应用于由羊毛和化纤截成的柱形颗粒群直径分布的测量,实现结果证明了此技术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描述了一种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脉冲染料激光束直径的方法,该方法是以步进电机驱动针孔扫描,Boxcar-computer信号处理系统做高斯拟合,精度优于5%。 相似文献
17.
18.
长期以来,脉冲参数(如幅度、上升时间、上冲、顶部不平度等)的测量一直是靠测量人员在示波器屏幕上眼观目测的。人为的因素给测量带来了一定的误差,尤其是对复杂不规则的、上升沿很陡的脉冲波形,如何准确地测量其脉冲参数,一直是计量工作者的研究内容。早在1975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就定义,对脉冲波形的幅度值要按众数法来计算,但在采用数字技术以前,要实现这一定义是不可能的。因为,按照定义,必须要对被测波形进行高速、高分辨率的数字采集,然后借助于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针对IEC的这一定义,美国国家标准局(NBS)在70年代研制并发表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