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国际大都市文化设施发展策略与实施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已成为都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发展的趋势,成为都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从城市规划视角探讨上海文化设施建设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借鉴国际大都市文化发展经验,重点聚焦战略措施与空间布局,提出上海文化设施发展的策略导向及相关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理论上对城市空间的文化解读,并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探索上海城市空间重构中文化因素的作用,探寻文化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从而对今后上海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该文通过对上海青浦平和双语校园的案例分析,并结合对现状的反思,为既有中小学校园空间模式变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参考。在校园功能上,提出拆解教学空间与外部场地和复合化生活功能;在校园空间形式上,提出形象差异化和空间多元化;在校园空间规划上,提出分散空间布局和模糊功能分区;并以此指出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融合的校园理想愿景。  相似文献   

4.
上海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本文运用城乡特色文化空间理论,提议建构上海老年文化空间,即耄耋文化空间,这将提升面向老年人的户外公共空间品质。通过文化演绎,将耄耋文化细分为康养文化、怀旧文化、慈爱文化、老有所为文化、孝敬文化等五方面,并将这些文化经梳理后融入公共空间。从特色文化源空间和特色文化拓展空间入手,进行上海耄耋文化空间布局,并以和平公园为例,探讨建设耄耋文化空间的具体内容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厨房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厨房是农村住宅中的重要空间,受气候特征、文化风俗、经济情况及技术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厨房在空间布局和使用功能上具有特殊性。通过对严寒地区农村住宅传统格局的系统梳理,分析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厨房空间格局特征与现状问题,探讨利于功能使用和空间整合的厨房空间布局形式,研究其布局的影响因素并针对严寒地区农村住宅的不同平面布局及厨房形式提出适应严寒气候特征、尊重地方传统生活风俗、改善室内卫生环境、可逐步更新完善并且考虑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厨房空间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6.
文化设施建设是城市文化建设和居民精神生活的投影。研究选取了两个江南城市——苏州市和杭州市进行文化设施空间布局比较研究。通过获取两市的行政区划数据和文化设施POI数据,采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中的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平均最近邻、平均中心和多环缓冲区等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可视化苏州和杭州市文化设施布局的现状和差异。结果显示苏州呈“单核心+多中心”的集聚分布,核心位于城市中部,杭州呈单一核心的集聚分布,核心位于城市东部。苏州的文化设施分布均衡性优于杭州。  相似文献   

7.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合理建设公共文化设施以满足老年人需求,是现代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厘清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及空间分布特性,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天津市涉老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和建设现状,分析老龄化社会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天津市及全国涉老公共文化设施系统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在分析城市居住区体育设施现状的基础上,尝试总结出居住区体闲设施的设计原则及其设计策略,并探讨了适合居住社区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模式、功能多样及服务大众、整合其他设施及拓展空间、设施的全面及可达性等方面的策略。为对居住区体育设施规划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上海的人口分布不合理由来已久,市中心区人口过密及与之相联系的“膨胀病”等问题,加剧了上海城市空间与人口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虽经多年努力,但仍未很好地解决人口的再分布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未采取城市空间置换这一措施。九十年代以来,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揭开了城市空间置换的序幕,随着城市空间置换的全方位展开,带动了人口的位移,即人口重新分布。笔者认为,就总体而言,在上海现阶段仍然处于集中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情况下,进行城市空间置换才是疏解市中心区过密人口、促进人口合理再分布的一条有效措施。 一、城市空间置换的含义 所谓“城市空间置换”是更新、重组城市空间诸要素,调整城市空间形态、改善空间布局状况、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以清洁、优美、舒适、功能健全的空间替代污染、颓败、烦闷、功能衰弱的空间。 “城市空间置换”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老龄化的高速、高龄的特点,近些年来生育政策产生由计划生育到“二孩”“三孩”的转变,这为公共场所母婴配套设施带来了新的挑战。该文以北京市公共场所母婴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POI数据,运用空间分析以及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北京市域内母婴室的空间布局和使用品质进行研究,空间布局中针对不同公共场所以及不同区划范围的母婴室分布的合理性进行评判,使用品质方面对母婴室的功能布局、室内设施以及其使用舒适度等方面进行探究。通过深入研究北京市公共场所母婴室的现状并发现问题,为其合理建设和有效管理提供建议,以期为保障母婴室的合理配置,提高母婴室的使用品质,积极为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数量特征与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冬迪  芮建勋  陈能 《规划师》2011,27(11):24-28
在“PostgreSQL+PostGIS”平台基础上,以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电影院等公共文化设施数据为基础,建立上海市公共文化信息空间数据库,并通过构建SQL3空间查询分析的语句及均值中心点、紧密度指数、最近邻指数等数量特征模型,实现对各种设施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布均衡性、人均拥有量等的GI S空间查询...  相似文献   

12.
金磊 《建筑创作》2010,(7):16-23
奥运会、世博会、世界杯乃至亚运会等作为享誉世界声誉的“城市巨事件”,对主办城市最显著的影响在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市政设施、文化生活的发展及变迁。遗产除了现代人继承古人的宝贵财富外,也包括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包括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本文以城市与建筑为载体,借鉴主办城市展开了建筑文化遗产意义上的分析,重点描述了作为现代建筑媒体如何传播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及广州亚运会,反之,主办城市又是如何通过城市文化的创意与传播,扩展自身的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中心城区夜间活力的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夜间活力是一座城市的现代化程度、经济发展繁荣程度和人口活力的集聚程度的重要反映。对城市夜间活力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从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满足城市居民活动需求显得日益重要。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对上海中心城区的夜间活力展开定量探索,可视化地表达城市夜间活力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变化规律、不同类型夜间活力的分布差异,并对不同半径范围内的用地布局混合度与夜间生活活力值的相关性变化进行定量测算,探讨用地布局对夜间活力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上海中心城区的夜间活力主要呈现出商务区块状集中、内环内连绵成带的空间分布特征,产生城市夜间活力的主要业态为商务办公、酒店住宿、夜间娱乐休闲场所、批发市场、快递物流等,且不同类型的夜间活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性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公共设施用地的大范围集聚正效应略强于居住用地,相反工业用地在周边的集聚具有负效应作用。地块自身以及其距离500m以内的公共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的混合布置对地块的活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据此,可为城市夜间活力提升策略中的用地混合、业态布局等方案拟定提供方法支撑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上海城市规划建设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 1990年代 ,上海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正在尽快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迈进 ,为逐步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努力。这篇文章主要就上海城市的功能塑造 ,上海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 ,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生活、文化设施的发展 ,以及若干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有关的重大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上海人口现状发展一直突破着规划目标,在总结相关研究对人口总量预测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人口变动对空间格局的影响,探讨总量增长、空间分布、人口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探索性地从市域城镇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口承载力资源储备方面提出相关规划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16.
历史名园提供的社会服务功能是否能够满足现代游客的使用需求,成为历史名园保护与利用研究的重要问题.从大数据多样本的视角,借助网络文本分析,通过7个知名旅游网站获取1541条有效评论的情感分布、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以及分类词频分析,研究了福州西湖公园的游客偏好.结果表明:历史名园的旧时胜景对现代游客仍然具有较高的吸引力;相较...  相似文献   

17.
针对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建设的热潮,在梳理国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选取广州珠江新城花城广场公建区、天津文化中心和太原长风文化岛为国内典型案例,运用对比分析法、空间句法等,从设施建设是否顺应城市文化发展的需求、空间上的集中是否对城市肌理与周边交通产生影响、规划设计是否考虑到了城市活力的营造以及后期运营是否能与大规模建设投入相平衡4个方面,对我国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建设的空间绩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上海曾经历了近100年的地方自治与殖民统治共存、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存、华人与西方各国侨民共存的历史发展时期.此期间,上海不仅成为金融业和对外贸易的窗口、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也成为了娱乐业发展的中心.以1843年上海开埠为始,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终,研究各种娱乐空间类型在城市中的产生、衍化和空间分布,还原它们在城市空间中聚集、扩散、结构化、层级化、并最终形成娱乐空间总体结构的过程.并通过对此空间过程的分析,探索娱乐空间的分布和迁移与各类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得出近代上海城市娱乐空间结构形成的内在驱动力和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9.
For nearly one century during a time of modernization, Shanghai has seen the coexistence of local autonomy and colonial rul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Chinese natives and Western colonists, becoming not only a window for the finance industry, foreign trade, and cultural exchange, but also a hub for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Focusing on the period from the opening of Shanghai in 1843 to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in 1949,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n,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entertainment space in the city and analyzes its aggregation, dispersion, structur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in urban space and the ultimate formation of its overall spatial structure, aiming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and relocation of entertainment spaces and various urban elements and to reveal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and basic laws shaping the urban entertainment space structure in modern Shanghai.  相似文献   

20.
为落实“上海2035”总体规划,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内涵,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载体,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社区。上海市新一轮单元规划要求向上承接总体规划,向下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调整,重点统筹协调生态空间、公益性设施和文化风貌等底线型内容,落实15分钟社区生活圈。选取上海市黄浦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采用步行指数方法,试图揭示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可步行性和合理性,以及与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布局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上新一轮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可步行性较高的街坊主要分布在老西门街道和半淞园路街道;单元规划居住用地空间布局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格局具有高度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编制与优化布局提供参考,并可为其他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