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福建西部(简称闽西)因客家的聚居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是在客家文化和闽西地理环境的双重影响下所形成的物质空间,对其进行研究可填补福建传统村落区域群体类型的研究空白,并促进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与利用。【方法】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空间分维值和边界形状指数2种空间形态分析方法,通过民居类型、地形坡度、海拔高度、河流特征、村落空间、村落形态等村落特征信息,对闽西138个客家传统村落进行群体性研究。【结果】发现闽西客家传统村落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呈现地理空间分异状态。并从3个方面进一步揭示客家文化与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关联性:村落对自然环境空间的被动适应体现了迁徙属性;村落空间的高致密化体现了移垦属性;村落形态的强凝聚性体现了宗族属性。【结论】揭示了客家文化影响下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和形成逻辑,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有利于推动福建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从单一保护向区域群体保护的发展,并构建一个均衡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
明末以降,客家民系不断向广府民系聚居区的广州府迁徙,在广州府东路形成了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共居的聚居形态。经过长期的交融共生,客家传统村落形态演化为多种类型。通过实地调研,从类型学角度分析了广州府东路客家传统村落杠屋、堂横屋、围龙屋、方形围屋式布局的变异形态以及变异原因,总结该区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类型变异的民系交汇特征,彰显广州府东路客家传统村落空间的地域特色,为该区域正在进行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参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3.
以客家传统村落在梅州地区的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以广泛的实地调研为基础,通过各空间形态特征因子的叠合与归类分析,得出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的3种空间形态类型,并对各类型特征进行区分和差异化比较,最后总结影响空间形态及类型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曲水楼     
叶荣 《古建园林技术》2002,(3):23-27,14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类型中 ,民居是最有活力的一种 ,现在对民居的研究已经建立了基本的框架体系 ,正在向纵深和广度两个层次发展。目前对于客家大型聚居建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纯客家地区 ,而对于周边非纯客家地区建筑的研究很少 ,而这方面的研究 ,正是对民居发展过程的研究 ,体现了民居适应人们生活的活力。本文试图通过对惠阳县淡水洋塘村的客家聚居土楼———曲水楼的介绍 ,以及其与其他客家民居的比较研究 ,对开展非纯客家地区的客家民居的研究 ,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关于客家聚居建筑研究的专题著述繁多,调研资料详实丰富,为进一步研究夯实了学理基础。然而,研究中较多地强调了研究对象"物"的层面,而忽略了作为空间主体——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居"的层面。当以日常与非日常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时,客家聚居建筑的空间类型、空间构成就变得清晰可辨、生动鲜活。客家聚居建筑因特殊的民系构成,独特的聚族而居方式,奇特的建构形式和险峻的自然环境一同建构了有别于其它传统民居  相似文献   

6.
客家聚居建筑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化载体,它体现了实用性与精神性的完美结合。客家聚居建筑在构造和形制上的防御性与合族聚居方式的宗族伦理性有机结合,实现了汉民族"累世同居"的居住理想;客家聚居建筑多建于山区,注重风水择址,并通过一系列营建手法,营造与自然和谐的良好生存环境,体现生态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客家聚居建筑"家祠一体",生活起居空间与祭祀礼制空间有机结合,并通过多种细节,构筑功能性与神圣性结合的住宅,令客家世代人才辈出。  相似文献   

7.
周密 《华中建筑》2005,23(5):138-140
该文简要的阐述了成都东山地区客家人的历史,对成都东山地区现存的唯一的客家围龙屋——廖家祠的历史渊源以及建筑形态作了详细的介绍,并结合历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建筑的选址布局,建筑的防御性,建筑的便用功能和称谓,建筑的合族聚居的特性等方面分析了廖家祠与广东地区客家建筑的继承关系,表明了成都东山地区早期的客家建筑是对广东客家建筑的较为完整的继承。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新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人口的迁移聚居改变了传统的乡村空间形态和生活形态,新乡村建设在改善物质环境和完善生活设施配套的同时,乡村的地域文化传承成为一个不容忽视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文章从人地关系理论出发,以客家建筑为例,结合类型学和移民适应性理论分析客家建筑迁徙过程中建筑文化演进的涵化现象,总结建筑迁徙中潜在的内生逻辑,并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环境关联性""系统关联性"和"文化关联性",为当前新乡村建设中更好地实现建筑文化传承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客家民居建筑是客家文化的良好体现,不同类型的客家民居在地域上分异明显,其建筑形态受到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文章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并针对客家民居建筑的演进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梅州地处粤东潮汕地区,作为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落脚的典型聚居之所,带有浓厚的宗族社会性聚落景观特征。通过文案研究和空间图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解读了梅州历史城区的宗族社会性因素对聚居空间形态的隐性作用,分析了"家庭民居建筑群→单一姓氏街坊"的空间布局秩序。旨在呈现"客家历史城区空间背后的宗族社会基因",为当今宗族性历史城区规划与聚落遗产保护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思思  余磊 《住宅科技》2013,(10):16-18
客家围屋是客家先民辗转迁徙,将中原建筑带到东南沿海并历经千百年演化而锤炼出来的我国南方传统民居建筑。客家围屋不仅传承了中原传统建筑文化,还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演化成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围合式群居建筑,客家围屋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融合了多种文化形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是我国民居建筑中的一支瑰宝。通过对客家围屋的建筑文脉研究,分析了它的发展脉络、文化传承,研究了客家围屋中蕴含的宝贵文化价值,为保护客家围屋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殷晓君  刘颖 《山西建筑》2009,35(36):40-41
指出客家集中式住宅现今遗存数量众多,是了解客家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对其历史意义和现状矛盾进行了论证,展开了使其适应现今时代发展需要的探讨和研究,从而为保护客家传统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3.
福建客家居住文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土楼,这种用最古老的夯土技术建造的大型集团式群体住宅,在中国绝无仅有。本文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客家人及其客家文化,福建客家土楼的分类、分布及特点,并用较多的篇幅,例举了鲜为人知的特殊形状的土楼(椭圆楼、八卦楼、半月楼、多边形楼)。  相似文献   

14.
王铭国 《华中建筑》2014,(7):138-142
该文探讨闽、粤、台客家建筑中半月池的形式及其隐含的意义。分布于闽、粤、台等地的客家族群聚落中均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半月池。传统客家宗祠通常在最前方配置半月池,其后依次为禾庭、学堂、宗祠,后方则为化胎及围屋,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结构。通常人们只知道这是客家先民传承下来的建筑形式与元素,并不了解其真正功能与意义。本研究以文献考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探讨客家建筑元素中半月池的形式及其内涵。宗祠前设置的学堂,是供塾师教授家族子弟读书识字。而在学堂前方配置的禾庭与半月池,则是仿效各郡县于泮宫前设置的泮池。但后世已将其内化为空间结构的一部分,而丧失其原有设置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客家围屋,又被称为"东方城堡",是一种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明防卫特征的封闭式客家民居,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主要分布于赣、闽、粤的客家人聚居地。文章通过对赣南、闽西一带围屋的实地考察,主要从围屋的定义与分类、历史成因与地理分布、围屋的建筑特点以及结构特点等方面对围屋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6.
闽西客家民居的形态成因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闽西的地域特点、客家人的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对闽西客家建筑诸多形态的成因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客家建筑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高度的协调性和适应性,深刻地反映了客家先人对所处客观生存环境适应、利用和改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该文结合肇庆堂的总体布局以及单体空间构造和建筑细部的装饰工艺,旨在说明肇庆堂在继承传统客家建筑文化及建筑技艺的基础上,巧妙地将中式客家围屋③和西式洋楼的建筑艺术相融合.肇庆堂拥有其独特的建筑艺术魅力,堪称客家民居中的一束奇葩.  相似文献   

18.
余伟强 《华中建筑》2010,28(9):166-170
清初,清政府为了防范明遗臣郑氏反叛,厉行迁海政策,强令香港全区居民内迁五十里。到康熙八年(1669年),朝廷才许展界,因原居民迁回者少,康熙二十三年尽复旧界后清政府遂行奖励客藉居民入迁之策,大部分最后定居于今香港新界地区,因此具客家特色的传统建筑也相继建立。该文将简介其中的围屋及围村、祠堂和书室这三种建筑类型,并举例以说明其形式及功能。  相似文献   

19.
吴斐  左辅强 《华中建筑》2014,(9):140-143
洛带古镇传统聚落空间是在长期的人地关系的协调中形成的,是当地文化的物化与外延。独特的客家文化是促成洛带传统聚落特色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它赋予洛带极强的生命力与地域韵味。该文从客家文化背景下研究洛带古镇的传统聚落空间,以洛带标志性特征空间作为切入点,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剖析空间形态,探索文化对空间形成与演变的影响作用,并总结出客家文化与洛带传统聚落空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为我国小城镇传统空间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