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杨强 《石化技术》2023,(4):74-76+79
针对注水开发油田剩余油的挖潜问题,首先对注水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进行探讨,对剩余油的挖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为推动我国注水开发油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对于注水开发油田而言,其剩余油的分布主要呈现出窄条带状以及孤岛状的基本特征,因此,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进行剩余油挖潜的过程中,需要从重复压裂技术、压裂配套技术角度出发,分别采取多项有效措施,进而使得剩余油挖潜效果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油田经过注水开发后,剩余油分布不仅受储层微相及非均质性的影响,而且与储层微型构造有关.开展储层微型构造研究,对于认识处于相同微相的相邻油井的生产状况及水淹情况、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非常重要.通过对大港孔南地区小集油田生产实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微型构造与油水运动机理的关系:在注水开发时,正向微型构造是剩余油存在的主要区域,而处于负向微型构造区的生产井常易水淹.研究结果对于开展老油田挖潜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姬塬油田G271区受裂缝及非均质性影响,随着注水开发的深入,部分早期受效明显的注采井间已形成水窜通道,同时形成剩余油滞留区,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周期注水方式,利用压力场的不稳定变化,提高波及体积,研究了不同注水方式、周期注水量变化幅度、注水周期条件下的开发效果,结果表明:注水时机为异步周期注水,周期注水量变化幅度为100%,周期为60 d的效果最好。通过在姬塬油田G271区的实践应用表明,合理的周期注水方式能够改善油田开发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遏制别古庄京11断块油田产量急速下降,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应用地质、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通过对储层微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的精细刻画,对影响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的地质因素及其耦合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微幅鼻状构造(微鼻)和三角断块高点连线构成的6个微构造凸起带是剩余油分布的最有利构造部位;砂滩和砂坪以较差的储层物性成为注水效率较差的储集相带;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直接决定了注入水推进方向和速度,形成差异性水驱,是影响油田注水开发最关键的地质因素。在上述3个地质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处于微鼻和三角断块砂滩、砂坪沉积微相是剩余油最为富集的区域,也是油田部署加密井最有利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储层微型构造形成剩余油的水动力原因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储层微型构造是在总的油田构造背景上,储层顶底面的微细起伏变化所显示的小构造,应用水动力学方法分析了油田注水开发时在储层微型构造中形成剩余油的原因,指出了储层微型构造存留剩余油是一种水动力圈闭,完全可以引用哈伯特势能理论来解释和判断,分析认为,在储层微型构造中油、水相势的方向和大小不同,当油相势梯度指向储层微型构造的内部时,便形成了剩余油,同时也给出了如何动用这些剩余油的一些相关认识。  相似文献   

6.
濮城油田投产初期产量高,随着注水开发的进行,层间矛盾和平面矛盾日益突出,产量递减幅度不断加大。在对濮城结合部断块油藏构造再认识和剩余油分布再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引用物理和化学等配套技术对剩余油富集区进行调整挖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物理法改造油层,不会产生二次地层污染,且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7.
双河油田油层微构造特征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双河油田主力油层微构造研究,总结出油层微构造征及其主要类型,它包括正向微构造、负向微构造和斜面微构造等。生产实例表明正向微构造为剩余油富集区,负向微构造为严重水淹区、建议在制定油田开发加密调整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构造因素,尽可能把加密生产井钻在正向微构造上,负向微构造只能钻注水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双河油田主力油层微构造研究,总结出油层微构造特征及其主要类型,它包括正向微构造、负向微构造和斜面微构造等。生产实例表明正向微构造为剩余油富集区,负向微构造为严重水淹区。建议在制定油田开发加密调整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微构造因素,尽可能把加密生产井钻在正向微构造上,负向微构造只能钻注水井。  相似文献   

9.
油层微构造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油层微型构造 (微构造 )是指在总的油田构造背景上 ,油层本身的微细起伏变化所显示的构造特征 ,其幅度和范围均很小 ,通常相对高差在 10m以内 ,面积很少超过 0 .3km2 。它可以分为正向微构造和负向微构造。正向微构造 ,一般为剩余油富集区 ;负向微构造 ,为低含油气或易水淹区。经过对垦西油田实践证明 ,凡正微区的生产井效果好 ,负微区生产井效果差。在确定加密井井位时 ,应结合微构造因素 ,尽可能地把加密井钻在正向微构造区 ,负向微构造区只宜布注水井  相似文献   

10.
在剩余油再聚集数学模型建立的基础上,运用典型油藏地质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研究了剩余油再聚集敏感因素及再富集规律。结果表明剩余油再聚集过程中受油藏内部驱动压力、重力、浮力及毛管力的力学再平衡作用控制。剩余油富集规模受停采时间、停采前含油饱和度、原油性质、储层非均质和构造等因素影响,油藏的微构造高点、腰部、平面渗透率高及砂体顶部是剩余油重新运移聚集的有利区带。现场通过侧钻、零星调整井、回采和水淹层挖潜,取得了良好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1.
贾敏效应对低渗透油层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油藏中的流体作用力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质量力(重力及浮力等)和表面力(界面张力)。浮力是影响油气运移的重要条件;重力对注水驱油过程作用明显;界面张力则控制了油藏中各种流体的分布,并对油藏剩余油的形成起相当大的作用。低渗透油藏流体渗流是非达西低速渗流,除细微孔隙中的分子力是较重要的作用力之外,实验证明:贾敏效应对低渗透油层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分析整理4个低渗透油藏(鄯善油田三间房组油组、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油层、科尔康油田白2块沙海组下段及五号桩油田沙三下Ⅱ油组)的真实微观模型实验结果发现:模型的水驱油排驱压力普遍大于油驱水排驱压力。从理论上讲,在岩石亲水或偏亲水的情况下,油驱水过程(排驱过程)所需压力应当大于水驱油过程(吸入过程)所需压力,但实验结果却恰恰相反。分析认为是贾敏效应的影响所致。同时实验结果还表明:贾敏效应的强弱与储集层岩石物性有明显关系,据此认为渗透率越低贾敏效应越突出。图2表1参5(郭海莉摘  相似文献   

12.
提出冲刷倍数和注水倍数的概念,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高含水油田水驱状况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胜利油田孤东七区高含水油田韵律性、冲刷倍数、注水倍数对水驱状况的影响。研究表明,反韵律油层由于渗透率分布有利于注入水向下流动,导致水驱开发效果好于正韵律油层;油层冲刷倍数越大,剩余油分布越小,水驱开发效果越好;注水倍数在油田开发初期对采出程度影响很大,但在高含水期通过提高注水倍数来增加采出程度的效果不明显。针对试验区已进入高含水期的现状,结合水驱状况因素分析,提出了区块剩余油挖潜措施,经数值模拟表明能有效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提高非均质砂岩油田水驱采收率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非均质、低渗透砂岩油田水驱开发的中后期,剩余油分布具有如下特点:①注采井网不合理在单砂体中造成有采无注,有注无采及注采失调,从而形成剩余油。②砂体单向受效,在翼侧形成剩余油。③砂体非均质严重,在高渗透地带造成水窜,在低渗透地区形成剩余油。基于剩余油分布的上述特点,分析目前开发剩余油所普遍采取的两种方法具有的不足,即井网加密受到储量丰度的局限及油田综合调整具有复杂、工作量大、难于管理、成本高,使上述剩余油在注水与采油分井进行的开发模式下很难得到充分开发,因此提出了开发剩余油、提高非均质低渗透砂岩油田水驱采收率的新思路——同井分层注、采开发模式,并以大庆葡萄花油田南部(葡南)为例进行了效果预测,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式可使葡南油田水驱采收率比标定值提高3.7%。  相似文献   

14.
老油田注水后,储层的孔隙结构参数会发生明显变化,研究这种孔隙结构参数变化的规律,可为合理开采剩余油提供依据。分析了小集油田取心井水淹前和水淹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特征,按不同韵律沉积储层总结出3种孔隙结构参数变化类型,即以复合韵律为主的变化类型、以正韵律为主的变化类型和与反韵律、复合韵律关系密切的变化类型。研究了注水后胶结物对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和注入水冲刷作用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讨论了其发生变化的原因。基于上述分析研究结果,结合剩余油合理开采的思想,认为以反韵律和复合韵律为主的孔隙结构参数变化类型处于较低含水期,是油气挖潜的主要对象。将孔隙结构参数变化特征与注采后产液剖面和吸水剖面相结合,有助于制定出与剩余油相关的最佳注采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5.
注水开发油藏经过注入水的长期冲刷,在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后,剩余油分布零散,纵向水淹异常复杂.这种问题在厚油层油藏尤为突出.为了定量研究厚油层注采井间注入水纵向波及程度,以渗流理论为基础,考虑油水两相流动、有效渗透率和密度随饱和度的变化,建立了水滴质点在平面和纵向的运动方程,形成了完整描述厚油层注采井间注入水纵向...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东北油气分公司特低渗小断块低品位油藏储量动用率低、开发成本高,难以形成效益开发的问题,开展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提出了流场立体调整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小断块油藏具有平面、层间、层内三种剩余油富集特征及七种剩余油分布模式,水井分注、边外注水、注采调整、水井调驱等流场调整对策可实现不同剩余油分布模式中的流场立体调整。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场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低品位油藏的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17.
双重孔隙介质的碳酸盐岩油藏在稳定注水采油后岩块系统还存在大量剩余油,而不稳定注水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驱油效率。室内物理模型实验、数值模拟计算及现场试验结果一致表明:在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后期采用衰竭式降压开采,周期注水等不稳定注水方式,能够提高水驱油效率,改善油藏开发效果,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塔河油田单井注氮气采油技术现场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经过多年开发后,底水锥进、油水界面抬升,剩余油主要以阁楼油形式富集。现场实践证实注氮气采油开发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是可行的,能有效动用阁楼型剩余油,并且在实践中总结了注氮气采油的选井经验,建立了高效注气井分类模型,为同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注氮气采油技术是一种高效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9.
应用试井资料研究水驱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目前常用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方法存在局限性的实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注水井压力落差试井资料,通过水驱前缘含水率导数、油水两相区流度分布导致的拟表皮因子与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关系,在没有油水相对渗透率资料的情况下,确定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利用所编制的实用软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特低渗透油田裂缝发育区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技术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安塞油田为特低渗透油田,局部裂缝较发育,注水开发后部分油井含水上升快,而周围存在较大范围的低产低效井,降低了注水波及系数,影响油田开发效果。通过研究裂缝发育区水驱油特征并认识其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挖潜裂缝发育区( 块) 剩余油的调整技术。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能有效地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研究过程中,应用微观砂岩模型观察双重孔隙介质模型的水驱油方式,结合裂缝发育区典型井组动态反映、沿裂缝注水试验及检查井的结果,确定安塞油田裂缝发育区水驱油方式主要为裂缝部分基质孔隙驱油,其结果是剩余油大量分布在裂缝侧向,并且主要受油层物性、裂缝发育程度及井网部署方式的控制。提出与裂缝垂直距离约120m 加密调整是安塞油田裂缝发育区目前有效的调整方向。图1 表2 参1( 熊维亮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