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改进SEBS 模型评价黑河中游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农业耗水是水资源消耗的主要部分,准确估算干旱半干旱区绿洲蒸散发(ET)对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水资源非常重要。针对干旱半干旱区作物蒸散受土壤水分胁迫的特点,将土壤水分信息引入到SEBS模型中,利用MODIS影像,结合WRF模式输出的格网和地面观测的气象数据估算2012年黑河中游绿洲蒸散发。与涡动观测结果对比:改进的SEBS模型更适用于灌溉作物在水分胁迫下的蒸散发估算。进而分别在灌区和黑河中游整个绿洲尺度上评价2012年作物水资源利用效率,结果显示:在灌区尺度上水资源利用效率是57%;以整个黑河中游为对象,由于考虑了地表水地下水的转换和重复利用,绿洲作物水资源利用效率可达到66%,但抽取地下水重复利用消耗大量的能源,为此需要提升单方水的利用效率,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做到既节约水资源,又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2.
东江是广州、深圳、河源、惠州、东莞等地的主要供水水源,同时担负着向香港供水的重要任务,摸清东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是十分必要的。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东江流域以及流域内各行政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东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相对较高,流域内的用水效率较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高但逐渐好转。流域内各主要行政区上游人均水资源量和人均综合用水量远远高于下游,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含火电)远远低于上中游地区,城镇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稳中有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我国西北干旱区典型内陆河流域—黑河流域为例,基于黑河流域水生态区划,以"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为基础,构建了涵盖13个指标的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分析评价了流域内8个水生态区的健康状况。评价表明:黑河流域水生态区中,上游区域水生态健康状况较好,中游次之,中下游极差,下游较差。主要是因为上游地区受到外在污染最轻、人为扰动相对最小;中游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农业活动等外在扰动相对较多;中下游地区处于荒漠地区,河流、湖库等水体缺乏;而下游地区虽然人口数量少、水体受外来污染影响较小,流域水生态健康性压力相对较轻,但来水量相对不足、水生态系统栖息地条件极为脆弱,致使水生生物栖息地安全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西北内陆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陆河流域有限的水资源承载了过多的人口及经济活动,使水循环过程发生了深刻变化,进而影响受水控制的生态系统,带来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变.石羊河流域是西北内陆干旱区典型的水资源紧缺区域之一,是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人口最多、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性最强的流域.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严重超载,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使得进入下游民勤绿洲的水量逐年锐减,致使下游地下水水位下降、植被衰退、绿洲萎缩,进而引起土地沙漠化、荒漠化、盐碱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危及当地人们的生存.研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转化规律及其农业节水调控模式,对于深刻认识该区域水循环演变的过程和机制,确定合理的绿洲灌溉农业规模,促进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改善脆弱生态环境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西北干旱内陆区其他流域也具有借鉴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黑河地区水资源脆弱性及其生态问题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水资源作为干旱内陆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其脆弱性的研究属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范畴,论文就甘肃西部最大的内陆河流域黑河流域的水资源脆弱性及其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的产生原因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水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修复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日前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悉,在刚刚结束的“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形成与变化的基础研究”项目中,为获取完整科学的观测资料,系统研究黑河流域能量和水量平衡,我国首次在黑河流域建立了能量与水量平衡观测站,并成功进行了观测试验.“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形成与变化的基础研究”项目是为揭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循环和水平衡的分布、变化及其与水资源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而设立的.该项目选择了最具西北干旱地区特点、也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的黑河流域为代表,进行了长达4年的野外观测试验.其中…  相似文献   

7.
随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推进,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态势初步得到了遏制。文章在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恢复、改善的基础上,提出通过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釆、科学合理调整配水结构,提升防沙治沙思路,打造大西河生态旅游精品等经济发展与生态修复思路,探索干旱绿洲区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修复模式,使有限水资源发挥出较高的社会、经济、生态相统一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8.
内陆河流域由于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多次相互转化以及生态系统完全受水控制的特点,其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应以生态水文学为基础。本文阐述了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形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尤其是灌溉农业发展)引起的区域水资源转化与水资源利用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水文与生态环境效应,提出了遵循生态水文学原理的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式,即通过生态的水热平衡原理确定流域合理的绿洲发展规模,在保证生态需水的基础上合理分配上中下游以及社会经济各部门的用水,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奢侈的蒸腾耗水,提高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9.
浅谈干旱内陆河区的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干旱内陆河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绿洲内,由于地理因素,绿洲农田系统要绿洲生态的防护系统保护。绿洲生态系统可根据其消耗的水资源来源划分为天然,半天然和人工三个阶段,干旱区水资源利用方式要适宜于绿洲生态的不同阶段,以维持整个绿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黑河流域出山地表水资源数量的对比计算得出结论 ,该流域水资源数量基本稳定 ,但中下游区域发展不平衡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承载能力下降。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中下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即以水定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 ,严格限制人工绿洲面积的扩大 ,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上应先下游后中游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水资源评价和人均水资源量指标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正确评价水资源量与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条件.在评价的内容、方法与范围上,以及在人均水资源量指标方面笔者提出一些见解.如对一个区域的天然淡水资源总量除降水及其所产生的径流外,浅层、深层地下水,地球水圈中一切形态的水是否都统计为水资源量,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应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限度,人均水资源量“界限值“的确定等,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及其各个省(市)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以及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亏,并运用灰色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16-2025年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趋势来看,长江经济带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现先上升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生态承载未出现超载现象,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均有较大时间上波动;从空间差异来看,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年均值总体呈现上游高下游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浙江省除外),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年均值受自然因素影响呈现明显的空间变化差异;从预测结果来看,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有较大下降的为上海、浙江和湖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不容乐观的有江苏、重庆以及云南。  相似文献   

13.
王政祥 《人民长江》2008,39(17):112-114
根据<中国近500年旱涝图集>资料及近年降水资料,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沿线水源区及受水各区近530 a的旱涝特征,得出以下结论:各区旱涝存在不同的周期,20世纪是水源区汉江旱涝的频繁期,17世纪是供水各区旱涝频繁期;各区均存在连旱连涝特征;水源区与受水各区洪涝年同步机会多于干旱年.  相似文献   

14.
江水补源 振兴河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从根本上缓解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河北省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276立方米,公倾均仅2280立方米,不足僵平均数的1/8和1/10,预测2000年全省平水年和中等干旱年的缺水量,分别为110亿立方米和189亿立方米,均在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区范围内。中线工程具有水源充足,调水量大,水质好,自流供水,管理运行简便等优点。特别是中线总干渠位于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地区,位置高,控制范围大,总面  相似文献   

15.
以武汉城市圈水资源配置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明确水足迹、水承载力及多重水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兼顾不同决策目标之间的制衡关系,构建了多层优化模型以达到环境目标、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集成化.上、中、下层模型分别体现了污染物排放量的最小化、系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系统收益配置的均等化.基于一种改进的多层次交互求解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  相似文献   

16.
水土资源是维持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其时空变化直接影响绿洲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文章旨在通过水足迹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塔里木河流域绿洲水土资源的时空匹配特征及其相互影响.1990-2015年间塔里木河流域农业水足迹增加了225.2亿m3,人工绿洲增加了1.30万km2,天然绿洲减少了0.16万km2...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短缺是影响昆明市区域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依据2001—2012年《昆明市水资源公报》数据,采用基尼系数、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水资源负载指数等方法分别对昆明市的水资源变化趋势、时空分布特征、匹配性、短缺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及云南省及全国平均水平,且内部差异明显,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量极值比高达10.78,最少的地区为主城四区(299 m3/人);水资源量与GDP、人口匹配性较差,与耕地匹配性相对较好;昆明市水资源主要呈现出“南缺北丰”格局,且缺水地区数量不断增多,多数地区缺水等级逐渐加重。雨洪利用、多方面节水、跨区域调水、产业结构调整等是缓解昆明市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21世纪水危机与节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已面临水危机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干旱缺水。缺水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和时空分布都不平衡,水资源的人均、亩均水平很低,目前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位居世界第109位,已被列入贫水国家之列。预计到2050年,水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这就迫使我们一方面要开源,增加供水量;另一方面要节水,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在节水中,农业节水是节水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模型,选取平水年份的2005年为例对安徽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安徽省地市间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度差异明显:以高开发利用极不协调(5个城市)和低开发协调(6个城市)两个类型最为突出;其他地市基本以中度开发协调或基本协调为主。人均GDP最高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和淮南5市是高开发利用极不协调区;人均GDP低的阜阳、亳州和宿州3市正处在低开发协调区;另外处在低开发协调区的宣城、池州和黄山3市是人均水资源量在全省最高的3个区。进一步对比淮北与芜湖发现,两市水资源和人口数量相当,但协调度迥异,其GDP和用水量相差都在2~3倍。可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用水差异是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差异的根本原因。与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比发现,协调度与社会经济干旱指标在度量水资源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上结论基本吻合,尤其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表现出更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