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今天。我国城市文化的发展处于新的十字路口,历史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创新均需要以文化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面对我国”城市黄金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城市振兴的机遇,激发旺盛的城市活力,促进城市文化的健康发展。今天人们对待城市文化的观念和方式,决定着城市走向未来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ROSSETTI”大厦办公与住宅区域的描述,倡导生活与工作相协调统一性设计理念,并试图从人的活动范围出发考虑建筑的具体问题,建筑自然地呈出出灵活的多面性,使城市空间成为多种功能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夏热冬冷地区以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作为承重墙或填充墙体所建成的住宅中,在砌块填充墙位置和空心砌块与混凝土结构交界处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开裂、空鼓,脱落等问题,这一现象引起了业界普遍的深思与忧虑。  相似文献   

4.
“数字城市”与“生态城市”已成为21世纪城市规划领域内焦点的论题,也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文章重在探寻“数字城市”与“生态城市”各自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倡导将数字与生态融合共生的城市发展模式,以期更好的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北京的申奥成功,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建设浪潮,各行各业的人都想借北京奥运的光,来为自己拥有一桶金。那么,当雅典奥运结束后,整个中国将再度推动这股建设浪潮。在今后3年时间里,北京将建起大批奥运场馆和设施,规模空前的基础设施和场馆建设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是泉州企业尤其是石材业进军北京奥运的一个巨大平台与契机。  相似文献   

6.
论"后乡土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敬东 《四川建筑》2004,24(4):48-5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乡村也同样面临着全球化与地域性的挑战。因而,在深刻研究传统乡土建筑的基础上,摆脱仅对其形式的追求,而从建筑的理念、意象、法则入手,结合现代高科技与时代精神,探索新的“后乡土建筑”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以适应新形式下,乡村环境建设以及自然、人文景观保护。  相似文献   

7.
《建筑技术》2004,35(12):948-948
上海建工股份有限公司总承包部采用“顺作法”与“逆作法”的优点,开发了“半逆作法”施工工艺,并以一项工程为例,采用“中心岛顺作与周边一明一暗顺逆作相结合”的施工方法,获得很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性"建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夏明 《华中建筑》2003,21(2):19-20
中国的地域性建筑是一种蕴涵着巨大创作潜力的倾向。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地域性与全球化的关系,对传统建筑的理解也应抛开形式,转向功能、意义及人们的生活空间。最后指出在中国不同城市的不同地区,应采用不同建筑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的关联性:建筑文明是建筑文化的内在价值,建筑文化是建筑文明的外在形式;建筑文明尺度对建筑文化品位的内在制约,建筑文明的价值转换,充实为建筑文化的历史积淀,全球化文明散布引发的建筑文化增熵及抗衡文化增熵的三种“负熵流”。  相似文献   

10.
"海归论坛"     
1989年11月,我去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进修。在此前的十年,我有六年是在读研究生,四年在同济教书,在研究生阶段的初期,我以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赖特(Frank Lioyd Wright)为研究对象,加深学习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和实践,后期,我则环绕城市建筑为主题对于1960年代以来国际上关于城市设计,环境心理学,建筑符号学。  相似文献   

11.
从“宜居城市”到“宜居区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定位,引发了“宜居城市”研究和排名的热潮。在城市区域化发展的趋势下,城市不再孤立存在,社会、生态、交通等城市问题也开始呈现区域化态势;面对城市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单个城市往往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宜居”。在这一背景下,尝试从区域的视角进行“宜居”探讨,提出了“宜居区域”的要素系统,并尝试构建“宜居区域”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的西方植物猎人成就了中国“世界花园之 母”的美誉,中国特色花卉不仅美化了全世界的花园,而且 为世界花卉品种创新贡献了诸多关键的基因资源,为推动全 球花卉产业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历史、现实和未来 实践3个逻辑维度分析了“花园之母”的前世今生,梳理了 1840年以后来华的33位著名植物猎人的在华采集工作,分 析了中国现代花卉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形势,提出利用特色资 源、实现花卉科技自立自强和种业自主创新,是我国实现从 资源大国到品种大国、生产大国到产业强国、花园之母到美 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李岩 《安徽建筑》2007,14(3):19-20
美与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文章分析了建筑艺术“美”与“丑”的表现形式及相互转换关系,提出科学、客观的认识建筑艺术“美”和“丑”的相对性,使美与丑都为创造人类的美好生活及塑造优美的建筑服务。  相似文献   

14.
文章简要回顾了Urbanus都市实践的历史阐述了其设计主张和基本方法,并利用拼图的形式展示了其近两年的作品,进而提出了当今中国的建筑活动是制造而不仅仅是建造的观点.最后呼吁建筑界同仁在共同实现“中国制造”的方向上努力。  相似文献   

15.
用"当代性"来思考和制造"中国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对“中国式”建筑实践的最新进展进行批判性解析。提出中国当代建筑实践应转而关注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中“当代性”的问题,以产生出真正意义上代表我们所处的时代的“中国式”的居住建筑。  相似文献   

16.
李琳 《城市规划》2006,30(10):19-24
上个世纪末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被普遍接受后,“紧凑城市”开始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政策法规中,并被相关学者认为是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可持续性的主导模式之一;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超常规的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的急剧膨胀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巨大需求,为应对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短缺与土地粗放利用的情况,国内学者试图寻找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有效方案,以推动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并置和比较这两大理论框架在概念、研究动力、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等方面的异同,拓宽研究城市可持续问题的视野,并进一步探求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公众对回归自然的向往为坡地建筑特色的重新繁荣带来了机遇。重庆是一个典型的坡地城市,自然的地貌地形为坡地建筑的修建提供了天然平台。坡地建筑符合地势要求,在设计上要多花功夫,施工难度随之增大,但为项目最终整合效益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以一个建于坡地的建筑为例,介绍了建筑设计的过程,指出需通过设计方、建设方、管理方、使用方等多方公众意图的磨合,建筑才最终得以建成。  相似文献   

18.
吴映谦 《中外建筑》2007,(11):22-25
灰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穿行其间,思绪随着青石板巷步移景异,遥远的历史记忆渐渐复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土家族传统聚落——劳庄为例,通过分析与论述道家思想对湘西土家族聚落选址与格局、整体功能布局、建筑环境和建筑空间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在道家思想下的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格局特征,进而为当代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空间建设、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与"现代"之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人们思想观念中关于“传统”和“现代”的种种误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文化的含义以及现代化的本质等问题予以深入的论述,进而针对当代中国城市和建筑发展中如何正确理解“传统”和“现代”,如何正确思考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